王家和
【摘 要】新時期,我國改革和建設的進程穩步向前推進,黨和國家是在馬克思主義及其最新理論成果的指導下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突破和創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歷史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驗;啟示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依舊顯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繼續推進,涌現出并很多新的重要的思想,開啟了新的篇章,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回首過往,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及其最新理論成果的指導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留下經驗、啟示。
一、善于總結黨和國家建設的歷史經驗
鄧小平曾說:“一個新的科學理論的提出,都是總結、概括實踐經驗的結果。沒有前人或今人、中國人或外國人的實踐經驗,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著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原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不斷地在總結中國共產黨在過去的日子里的成功與失敗,從而得到不斷的升華與提高。具體內容如下: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這是其一。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進行革命和建設,其歷史功績不可抹殺,但走過的彎路也不少。不斷對建設中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總結,是其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決定了它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共產黨進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一開始就具有實踐性,它并不是一個純理論的思想。它不僅是一種有價值的學說,更關系到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前途和命運。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的開幕詞中,鄧小平明確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在深刻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它形成的過程是千萬個黨員和群眾在實踐中探索而來。在黨的十四大、十五大上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得以確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續總結中國共產黨80年的歷史經驗、50多年的執政經驗、20多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繼續發展馬克思主義,先后提出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榮辱觀等一系列思想。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新時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黨對非常重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這些總結有黨的建設方面的,有黨的執政方面,有挫折分析,也有未來暢想。
我們黨現在已經對歷史特別是自身的歷史開始重視,對其總結升華現成新的理論體系。理論創新的推動力來源于對經驗的總結。這其中包含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經驗馬克思主義化。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各種問題和矛盾涌現,我們要細致分析,總結經驗,形成新的理論,解決新的問題。實事求是是總結經驗時應具有的態度,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總結經驗時應具有的科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深入。
二、敏銳把握時代發展的變化與實踐的新要求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主題,不同時代主題下的實踐活動也有不同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的理論抽象和概括總結又會形成不同的理論。“戰爭與革命”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則是鄧小平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形成的時代背景。馬克思主義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它們的根本動力是實踐,也就是說,在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中,馬克思也在發展著。新時期,黨的幾代領導集體用寬廣的視野觀察世界,敏銳的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緊緊扎根于實踐的沃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在對世界局勢和時代主題進行清晰把握的基礎上,鄧小平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把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推向了新階段。這種新體現在鄧小平的諸多論述中,如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國兩制理論等等。這些理論的產生和最終確立經歷了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的循環上升過程,也是鄧小平將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狀況、時代特征結合過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2001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80 周年大會上,江澤民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科學論斷。江澤民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要求做了新的探索和研究,并最終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的科學論斷。黨的十六大以后,胡錦濤繼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著眼于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和實踐的新變化,明確提出了不斷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要求和任務。2003 年,胡錦濤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了理論創新的要求:“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從新時期黨的幾代領導集體的理論體系和觀點中可以看出,黨善于敏銳把握時代發展要求。
三、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
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思想引進到中國后和中國傳統的儒道法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備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傳統思想是馬克思思想傳承的文化基礎,正是有了他,馬克思主義思想才能順利的中國化,讓廣大普通老百姓認同。在不斷地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首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第一個理論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它的許多作品和理論就閃爍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之光輝。一方面直接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借鑒《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聲東擊西等理論指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創新性地,以揚棄的態度學習傳統文化,如“群眾路線”里面就有儒家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理論成果,是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典型。“鄧小平”理論中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方面明確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一方面考慮我們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其中就有傳統文化中“中庸”思想的影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如此,它本身就蘊含了中國傳統的樸素的“民本思想”,一切要以代表人民群眾為根本。
總之,回顧歷史,我們認為在當今,仍要去總結這些經驗,從這些經驗中汲取營養,尋找其中的規律,增加理論自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將其基本原理與中國發展的實際結合,創造出新的理論,新的指導力量。
參考文獻:
[1] 孫果達.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J].中共黨史研究,2002(1).
[2] 李安增.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馬克思主義詮釋[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