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燕
摘要:對江城區耕地后備資源進行調查評價,查清耕地后備資源數量、類型和分布情況,對其作出科學的宜耕性評價,分析其開發利用潛力,并提出合理開發利用耕地后備資源的建議。對緩解江城區耕地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確保耕地保有量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開發利用 ;江城區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耕地資源數量減少的趨勢不可避免,人地矛盾問題將更為突出。為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對耕地后備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顯得尤為重要。在江城區新一輪的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研究中,我們選用比較先進的評價方法,合理的評價指標,從農業生產宜耕性方面對江城區耕地后備資源進行了評價研究,為后一步耕地后備資源的穩定開發與利用奠定基礎。
1區域概況
江城區位于陽江市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1°39'35″~21°57'27″,東經111°47'12″~112°03'12″,東面和北面與陽東縣毗鄰,西北與陽春市接壤,西接陽西縣,南臨南海,國道325線橫貫而過,為陽江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商貿中心,中共陽江市委、市政府駐于區內。轄南恩、城南、城北、中洲、城東、崗列、城西和白沙8個街道和海陵、埠場、雙捷、平岡、閘坡5個鎮。2012年,全區人口(戶籍人口)總數49.22萬人,全年生產總值236億元。
江城區處濱海低山丘陵地帶,依山沿江臨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除少數地區為丘陵(含臺地)以外,大部分為漠陽江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此外還有海積階地、砂堤、砂地和海漫灘等。地形和緩平坦略有起伏,海岸線蜿蜒曲折。江城區大部分地區處在南亞熱帶最南緣,基本上在熱帶季風氣候的控制范圍,光照時間長,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22.3℃,夏秋屬臺風季節。雨量豐沛,平均降雨量為2350毫米,區域內河流遍布,水資源豐富,平均徑流量為88.2億立方米。根據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結果,全區土壤共分為水稻土、赤紅壤、黃壤、潮砂泥土、濱海鹽漬沼澤土、沼澤土和石質土七個土類。
根據2012年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全區土地總面積43368公頃,其中耕地14830.12公頃(34.20%),林地6784.37公頃,草地859.30公頃,園地4035.58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77.7.78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7767.1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158.38公頃,其他土地268.32公頃。從1996年以,全區耕地逐年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設占用耕地。近些年來,由于耕地種植效益低,許多農民都選擇棄耕外出打工,同時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績,過量征用集體土地,以及交通水利設施的建設,濫圈地等一些原因也造成耕地大幅度的減少。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任務越來越艱巨。
2江城區耕地后備資源的類型、數量與分布
根據《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案》(國土資源部,2014年4月),江城區耕地后備資源在土地調查數據庫中圖斑895個,總面積9753.67公頃,包括8個二級地類,其中沿海灘涂(115)7120.97公頃(73%);其他草地(043)1477.87公頃(15.15%);內陸灘涂(116)688.34公頃(7.06%);裸地(127)289.65公頃(2.97%);沙地(126)7.92公頃(0.08%);沼澤地(125)2.66公頃(0.03%);鹽堿地(124)0.65公頃(0.01%);和采礦用地(204)165.61公頃(1.70%)。
江城區耕地后備資源面積分布比重較大的鄉鎮是平岡鎮(41.98%),其次是海陵鎮(31.22%)、埠場鎮(13.21%)、崗列街道(3.91%、)雙捷鎮(2.98%)、白沙街道(2.92%)、城西街道(2.09%)、閘坡鎮(1.70%)。
3江城區耕地后備資源宜耕性評價
3.1評價技術路線
圍繞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目標和任務,依據統一的調查評價技術標準,充分利用二次調查、2012年度變更調查,結合農業普查、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成果,以2012年度土地調查數據庫為基礎,采取“限制性因子”評價法,調查評價耕地后備資源的宜耕性,形成縣級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成果,經逐級檢查、核實和匯總,形成國家、省、市、縣各級調查評價成果。
3.2評價過程
采取“限制性因子”評價法對耕地后備資源圖斑進行宜耕性評價。當圖斑屬性有任何一項指標為不宜耕評價指標表屬性值描述時,該圖斑為不宜耕,否則即為宜耕圖斑。為保證圖斑屬性相對均一,當江城區的評價對象圖斑的指標評價結果不同時,對圖斑進行裁切,形成評價單元。
3.3評價結果分析
全區宜耕的耕地后備資源總面積共計681.61公頃,占耕地后備資源總面積的6.99%。主要以其他草地和裸地居多,開發復墾難度低,工程簡易,投資規模較小,相對收益大。 宜耕的耕地后備資源各個鎮(街)分布相對均衡,分布最多的是平崗鎮(24.66%);其次是白沙街道(19.27%);海陵鎮(15.03%);崗列街道(12.73%);雙捷鎮(11.82%);埠場鎮(9.43%),;城西街道(7.06%)。
宜耕的耕地后備資源地塊達到15畝連片程度的總面積為619.49公頃,占全區宜耕面積的90.89%。耕地后備資源地塊達到15畝連片程度的圖斑總個數為161個,占全區宜耕土地圖斑總數的55.48%。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潛力較大。主要分布在平崗鎮、雙捷鎮、白沙街道、海陵鎮、崗列街道等鎮(街),其中最大地類面積是其他草地,面積543.97公頃,占面積大于15畝的圖斑面積總數的87.81%, 主要位于平岡鎮、白沙街道、海凌鎮等鎮(街)。其次是裸地,面積39.95,占面積大于15畝的圖斑面積總數的6.45%,主要位于崗列街道、平岡鎮、白沙街道等鎮(街)。
4江城區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建議
4.1 根據耕地后備資源空間分布循序漸進開發和復墾
江城區連片15畝以上的耕地后備資源主要分布在平崗鎮、雙捷鎮、白沙街道、崗列街道等鎮(街),主要地類是其他草地。建議在以后的開發復墾方案制定中,根據空間分布和實際情況,可以先從平崗鎮、雙捷鎮的其他草地進行開發利用,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分時序開發復墾整理。根據耕地后備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開發利用方式,坡度較小、水源足、土層厚的地塊,應優先考慮開發為耕地,其余宜林則林、宜園則園。強化新增耕地質量管理。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實行耕地數量質量并重管理,
4.2 做好成本預算保證資金來源
根據上一輪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項目經驗,各縣市針對土地開發復墾項目的畝均投入水平均有不同,其中工程施工費畝均投入從2000-5000元不等,雖然不同的投入均達到開發復墾的目的,但是經評定,不同投入開發復墾出來的耕地質量等級是有差別的。因此,針對此輪的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復墾行為,建議在制定方案時,初步定一個開發后的耕地質量等別,并以此為標準估算開發復墾的畝均投入和總投資水平,同時申請并確保項目資源來源,保證開發復墾行為的順利進行。
4.3協調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復墾與生態環境保護
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復墾堅持生態優先。改進開發復墾方式,降低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土地平整對地貌形態和天然植被的破壞程度,減少對土壤環境、水文狀況、局部小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優化開發復墾方案,避免因土地復墾造成土地污染、地力下降和抗災能力減弱。充分考慮土地資源的適宜性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避免盲目開墾,禁止圍湖造田、毀林造地等破壞土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行為。通過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復墾促進生態建設。統籌城鄉土地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促進建設生態型宜居新農村。在江城區西北部地區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建設生態防護林,加強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在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區加強田、水、路、村周圍的林網建設,營造防風固沙林。加快恢復廢棄土地生態功能,提高退化土地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
4.4 建立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復墾激勵機制,提高社會認同度
建立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復墾經濟激勵機制,鼓勵集體和個人積極參與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復,堅持“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凡按規定程序組織申報立項、實施和驗收的項目,新增耕地可按規定歸其使用。落實國家對耕地的財政補貼政策,充分調動地方和農民耕地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李元,中國土地資源[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3.
[2] 張全景,論土地環境[M].北京中國土地科學2014(5).
[3] 李從如,開發耕地后備資源的思路與對策[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