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湘 林金珍 付雪兒 吳心怡
摘 要:在正確認識當前我國家庭農場的本質、剖析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五個典型實踐模式、分析國外家庭農場特點的基礎上,文章基于共生理念,結合我國國情與實踐經驗,對我國家庭農場運作模式進行設計,以期實現家庭農戶、地方政府、工商資本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從而促進我國家庭農場的發展。
關鍵詞:家庭農場 適度規模 運作模式 共生理論
中圖分類號:F3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047-03
一、文獻綜述
(一)國內研究綜述
2013年中央的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家庭農場這一概念,以此構建新型農業發展體系,這使得家庭農場迅速成為國內學者的研究熱點之一。目前,國內學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家庭農場展開研究。
在制約家庭農場發展的因素研究上,國內學者主要圍繞當前我國家庭農場的現狀,從資金、土地等方面展開分析。王建華、李俏(2013)指出,憑借家庭農場現有的資產難以得到銀行貸款,導致機械化水平無法提高,限制了家庭農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湯文華等(2013)認為農民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手中有地,心中不慌”的觀念,造成了農村土地流轉期限短、流轉穩定性差以及不規范等問題,不利于家庭農場的長期穩定發展。胡光明(2010)提出當前我國家庭農場發展存在土地承包難的問題,提出通過改革土地制度解決這一問題,為家庭農場的規模經營和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
在農業成本與效率的關系研究上,張忠根(1997)認為農業生產規模與生產成本、交易成本之間呈負相關關系,較小的農業生產規模不僅會提高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交易成本,還會加劇農業生產效率與工作效率之間的矛盾,抑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效率低下。
(二)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家庭農場的實踐早于我國,其在發展規模、生產效率、機械化水平等方面都優于我國。
在家庭農場規模與效率的關系研究上,國外學者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Heltberg(1998)通過調研俄羅斯、印度等國的家庭農場發現生產規模與農業生產率呈負相關的關系。Moreno-perez(2011)選取了美國一個1200多公傾的家庭農場為調研對象,發現該農場所需的經營人數僅3人,年收益超過200萬美元,提出生產效率隨著農場規模的擴大而有效提高。
在家庭農場發展模式選擇的研究上,Barbieri和Valdivia(2010)提出家庭農場可采用多樣化的經營方式,例如農林生態保護型、娛樂型等,通過新型的、多樣化的發展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在家庭農場組織形式演化的研究上,Allen和Lueck(1998)指出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家庭農場的組織模式逐漸朝公司化發展。Brem和Kim(2000)通過調研發現家庭農場的管理方式與組織結構正逐漸公司化、企業化。
綜上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國外家庭農場發展已有一定基礎,當前學者大多從家庭農場的組織形式、生產效率、模式創新等方面展開研究。我國家庭農場還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國內學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家庭農場的土地流轉、發展機制等方面。目前,針對我國家庭農場適度規模這一現狀的研究相對較少,在運作模式方面的研究也較為薄弱。
二、對家庭農場本質的理解
(一)家庭農場的提出及背景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及家庭農場,指的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是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適度規模經營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流轉土地經營權,為實現適度規模創造條件。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加大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支持力度,家庭農場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再一次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大量耕地閑置或由留守老人、婦女經營,農業產出率低,生產效益差,農民收入低。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細碎化,小規模經營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與交易成本,還限制了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制約農產品質量的提高等,最終影響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規模化經營的家庭農場能有效解決我國當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二)家庭農場的發展條件
1.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采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由農戶承包,賦予了農戶較大的自主性,農戶各自獨立地對農業利潤與農業生產負責。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大量勞動力涌入城市,造成了大量土地閑置。家庭聯產承包制在土地流轉、規模化生產、轉移勞動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家庭農場以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為發展方向,需要通過健全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將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才能進行適度規模的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
2.機械化程度。家庭農場將農村閑置的耕地集中起來,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進行經營,但家庭成員所能提供的勞動力有限,在實現適度規模經營過程中,必然離不開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各種農業機械的使用可以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家庭農場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有助于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三、我國家庭農場發展分析
截止2014年底,家庭農場在我國一些地區已得到了較廣泛地推廣與實施,已實現農業生產效率的顯著提高,如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吉林延邊、浙江寧波、安徽郎溪等地,這些地區家庭農場的發展有效地提高了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農村的經濟發展。
(一)家庭農場發展的典型模式
1.上海松江家庭農場。上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高,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進城務工的農民能夠平等享受各種福利待遇,因此,這些農民愿意將農村土地長期流轉出去,為家庭農場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松江地區的家庭農場除了依靠家庭勞動力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外,在農忙時節還聘用短期勞動者以滿足農場需求。在土地流轉的問題上,采用村委會參與的方式,農民將土地委托村委會轉給承租者,村委會除了能夠監督土地的農業使用外,還能根據當地的農業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控制每個承包者適度的耕地規模。在農場發展模式上,松江地區主要采用種養結合和農機一體的模式,將農作物種植與家畜養殖相結合,同時政府設置了農機補貼,提高機械化水平,此外,政府還在種糧補貼、農業貸款等方面給予了政策扶持。
2.湖北武漢家庭農場。武漢要求家庭農場主必須擁有武漢農村戶籍,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以保障農場發展過程中對技術以及管理的要求,促進農場主在品牌打造中發揮作用。在土地流轉問題上,武漢市規定流轉土地的租期或承包期必須在5年以上。此外,武漢市還積極推進土地向龍頭企業集中,鼓勵文化程度高、技術水平好、擁有先進經營理念的農民以承租、承包、投資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家庭農場的建設發展,促進家庭農場發展。
3.安徽郎溪家庭農場。郎溪以生產與經營為紐帶,推廣種苗供應、技術指導、產品銷售一體化的家庭農場發展方式。郎溪實施多項舉措保障家庭農場的發展,包括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實現生產作業全程機械化;采用訂單式生產和上門收購相結合的方式保障銷售;實行農技人員定向幫扶的制度;同時加強與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郵政儲蓄銀行的合作,為家庭農場提供小額優惠貸款等等。此外,從2009年開始,每年郎溪縣還對家庭農場進行評選,給予優秀示范農場現金獎勵,極大地提高了農場主的積極性。
4.吉林延邊家庭農場。延邊在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成立了多種新型的農民合作組織,打破原有分散耕作、分戶經營的模式,包括采取集約經營的方式,推行“3+”經營模式,即“公司+合作社+農戶”;成立合作社聯合會,依托專業合作社網絡,提高合作社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為農民提供清晰的市場價格指導、行業發展趨勢等信息服務,有效地規避了市場風險;設立土地承租成本保險以降低家庭農場的經營風險。
5.浙江寧波家庭農場。寧波的家庭農場采用面向市場、公司化的治理方式,所有的家庭農場需到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登記。寧波家庭農場的規模普遍較大,長期雇工現象普遍,經營效益好,同時農場主綜合素質較高,聘用了農業發展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參與經營管理,保障了寧波家庭農場的高效發展。寧波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場與農業企業簽訂產品銷售合同,鼓勵家庭農場擁有自主商標權,有效地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二)家庭農場發展的特點
1.規模小。由于我國人多地少,土地細碎化現象普遍,現階段,我國家庭農場正處于規模化經營的初期,規模大都較小,規模經濟效果不明顯,機械化水平較低。小規模一方面限制了大型機械設備的使用,另一方面,由于農場規模小,難以承擔農業設備的購買費用。
2.發展速度不一。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家庭農場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但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不一,家庭農場的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在經濟發達、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如北京及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水平較高,家庭農場發展得相對較好;而在中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非農就業有限,加上農業科技水平落后、土地貧瘠等原因,家庭農場發展緩慢。
3.農民貸款難。家庭農場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如預交土地流轉押金、購買農業生產設備等,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尚不完善,農場主貸款難成為眼下限制家庭農場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我國明文規定土地不能自由買賣,農戶就無法將土地作為有效的抵押物;此外,農業發展中的自然災害及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都具有不可預見性,因此銀行對個體農戶的放貸格外謹慎。雖然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村金融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落實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依舊嚴峻。
4.專業人才匱乏。我國農民大都只有初中、小學文化,雖在農業種植生產方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難以滿足家庭農場對管理、經營、技術等方面的技能要求。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嚴重的人才匱乏的現象,其根源還在于行業發展缺乏吸引力,我國農業種植區一般都分布在鄉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業收入水平較低,導致人才引進困難。
四、國外家庭農場發展模式的借鑒
(一)美國:家庭農場智能化
美國是世界農業生產大國,大豆和玉米種植廣泛,其中大豆的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2%左右。美國農場總占地9.2億英畝(約為55.89億畝),平均每個農場占地418英畝(約為2539.35畝)。由于現代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高,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根據2013年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美國農業產值占GDP的1.5%。
美國的家庭農場推行精準農業與農業智能化,借助全球衛星定位和計算機監控技術,農業生產效率高;同時,政府為農作物出口提供直接出口補貼政策,按出口量給予直接補貼,不僅提高了美國農作物在國際市場能的競爭力,也保障了農民的收入。
(二)日本:政府主導的高品質家庭農場
日本人口密集,土地資源匱乏,家庭農場以小型為主。日本的家庭農場推行循環生態農業,部分農作物喂養家禽,家禽產生的糞便發酵后還田作為肥料使用,污水處理后用于農業灌溉,除了實現了資源合理循環使用,還提供了無污染、高質量的農產品,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每年日本政府對農業的補貼總額高達4萬億日元,農民收入的60%來自政府補貼。2009年,盡管深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但日本政府的農業補貼預算仍高達25605億日元。此外,日本政府還為農民提供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包括事業稅、所得稅、繼承稅、贈與稅等,吸引了大量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三)加拿大:家庭農場現代化
加拿大是農業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現代化農業成為加拿大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之一,這得益于加政府對家庭農場的大力推廣。加拿大的家庭農場土地經營面積大,平均占地面積約300公頃,且專業性強,加拿大的家庭農場分為4類:飼畜業農場、谷物農場、農牧業混合農場和特種作物農場。
早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農業就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如今已全部實現機械標準化作業,生產效率高。同時,加拿大政府成立了信貸機構,建立了完善的農產品銷售系統,并給予農民特別贈款和生產補貼,以鼓勵家庭農場的發展。
綜上三個國家,美國的農業和科技互相促進,農民利用科技來發展農業,農業的發展又推動科技創新。日本家庭農場實現了農業和環境協調發展,既保護了環境、保障了農作物的質量,又增加農民收入。加拿大政府和農業發展緊密結合、相互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政府的系列政策又促進了農業發展。
五、家庭農場發展模式設計
(一)模式設計的基本理念——共生
共生指的是兩種不同生物之間形成的緊密互利的關系,在互利共生的關系中,雙方互相為對方提供幫助,同時,也獲得多方的幫助,使所有成員彼此都得到好處。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由于我國農業收入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現有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文化水平大都較低,人才缺乏這一問題突出;二是家庭農場發展需要土地的順利流轉,實現規模經營;三是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都需要資金支持,城市工商資本下鄉參與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的資金缺口問題,工商資本同時帶來了許多新的生產和經營模式,但某些工商資本下鄉的“非糧化”與“非農化”運作不僅影響了土地的規范有序流轉,也與國家保護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的宗旨相悖。因此,基于共生理念對家庭農場模式進行設計,使家庭農場主、政府、工商資本相互協作、使各方都獲利具有重要意義。
(二)共生理念下家庭農場的創新發展方式
針對我國當前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探索通過建立“家庭農場合作社”的形式將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聯合起來,參考農民合作社的組建方式,基于共生理念組建家庭農場合作社,建立一種家庭農場主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合作互助組織。家庭農場合作社以成員家庭農場為服務對象,由政府牽頭并給予一定的農業補貼,對內向各成員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對外與工商資本、農業龍頭企業、終端連鎖零售商等接洽探索合作模式,同時與農科院、農業院校合作,為其成員提供農業生產、銷售、資金、技術、人才等一系列服務。
通過“家庭農場合作社”與各方尋找多元化合作方式,既能促進當前規模小、基礎薄弱的家庭農場發展,又能為各方尤其是下鄉的工商資本尋找到商機,還能促進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
1.家庭農場合作社+農科院+農業院校。由于我國當前農民普遍文化素質不高,農業種植技術有限,亟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專業人才協助農業生產與管理。對于單個家庭農場來說,對接農科院引進技術、農業院校引進人才無論是在途徑上還是資金上都存在較大困難,以家庭農場合作社的形式對接各地市農科院,由合作社內的眾多家庭農場共同承擔相應費用,最大限度共享農科院的資源及農業院校的專業人才,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指導和農產品改良,提高成員家庭農場產品的質量與產量。同時,家庭農場可協助農科院推廣先進技術,并為其提供一定的實驗基地,解決農科院實驗基地不足,土地質量差的問題。
2.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成員可聯合起來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成為其生產基地或糧食原料產區,為農業龍頭企業提供穩定的糧食。
通過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的合作方式,家庭農場抱團與龍頭企業合作,這是單個家庭農場實現不了的。在這種模式中,由家庭農場主根據龍頭企業的需求為其提供大量糧食和農產品,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問題,農場主亦可得到一些新的品種;對大企業而言,糧食和農產品得到穩定持續的供應,可將更多精力集中于對糧食和農產品的加工與貿易上,尋求更高的產品品質與口碑,實現家庭農場與企業的共贏發展。
3.家庭農場合作社自有品牌打造。采用家庭農場合作社+終端連鎖零售商或餐飲企業的模式,通過與終端連鎖零售商或餐飲企業合作,打造家庭農場品牌。家庭農場成為零售商或餐飲企業的產品基地,由第三方機構對農場品進行檢驗檢疫,以保障食品安全;結合零售商或餐飲企業的自有物流團隊,實現基地——貨架——消費者或基地——餐桌,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保障農產品安全及新鮮供給。
對于終端零售商或餐飲企業而言,建立屬于本企業的采購基地,掌握源頭,保障食品安全及新鮮度,增強市場競爭優勢。對家庭農場而言,不僅能夠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證銷售,更有利于打造家庭農場專屬品牌,以解決家庭農場后期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
4.家庭農場合作社+工商資本。隨著近幾年現代農業的高速發展,高效、規范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以及各級政府對農業扶持補貼力度的加大,吸引了大量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我國大量農村在發展過程中缺少資金、技術、人才,工商資本下鄉對進一步推進農業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好處。因此,國家鼓勵工商資本下鄉與農民一起發展農業。工商資本下鄉,有足夠的資本承包土地,但由于缺乏農業種植技術、人才,無法經營好農田,一些工商資本甚至打著下鄉的旗號,經營的確實與農業無關的產業,違背了國家引導工商資本下鄉的本意。
將家庭農場合作社與工商資本合作,既可以解決家庭農場發展中面臨的資金難題,又能為工商資本提供成熟的農業生產團隊,保障工商資本利潤的同時又保障家庭農場的順利發展,保障國家耕地面積與糧食供應。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福建家庭農場發展與金融支持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1313762017)階段性成果。項目指導教師:林翊副教授、經濟學博士(后)、碩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 王建華,李俏.家庭農場可持續發展機制構建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3(9)
[2] 湯文華,段艷豐,梁志民.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視角[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3] 胡光明.對完善家庭農場經營機制的思考[J].中國農墾,2010(3)
[4] 張忠根,黃祖輝.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的重要途徑[J].農業技術經濟,1997(5)
[5] Heltberg r.rural 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the farm size——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evidence from pakistan [J].world development,1998(10)
[6] O.M.Moreno-perez et al.Breaking down the growth of family farms:A case study of an intensive M editerranean agriculture [J].Agricultural Systems,2011(104)
[7] C.Barbieri,C.Valdivia.Recreation and agroforestry:Examining new dimensions of multifunctionality in family farm[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0(26)
[8] Allen D,Lueck D.The Nature of the Farm [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8,XLI(October)
[9] Brem M,Kim J-M.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 Co-operatives in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J].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2000(3)
[10]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解讀中央1號文件[EB/OL].http://www.grain.gov.cn/Grain/ShowNews.aspxnewsid=40583[2013.02.05]
[11]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EB/OL].http://www.grain.gov.cn/Grain/ShowNews.aspxnewsid=49474[2014.01.20]
[12] 胡紅梅.家庭農場,點亮湖北都市農業[J].數據,2013(32)
[13] 范梅華,顧榮.家庭農場的中國實踐與思考[J].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禽學分會第九次代表會議暨第十六次全國家禽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13
[14] 田桂山.美國家庭農場的形成及其收入比較[J].世界農業,2013(10)
[15] 楊為民,李捷理,蒲應龑,陳嬈.美國家庭農場可持續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2013
[16] 王永春,王秀東.日本的農業補貼——水稻[J].世界農業,2009(12)
(作者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福建福州 350202)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