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事業單位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曾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過重要貢獻。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通過建立和完善改革配套政策,強化其公益屬性,加強對事業單位的監管,使事業單位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事業單位 分類改革 趨勢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067-02
一、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概念及原則
事業單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提供公益服務的主要載體,與社會發展相輔相成,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公益性”。面對當前社會的新形勢新要求,事業單位在提供公益服務方面呈現出不小的局限性,公益服務質量不高,資源配置不合理,公益服務的各項配套政策不夠完善,相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明顯滯后。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辦不分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迫在眉睫。
事業單位改革的目的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高事業單位整體素質和社會效益,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合理劃分事業單位類別,是事業單位改革的基礎和重要內容,是推動事業單位各項配套政策實施的依據和重要保證。所謂“分類改革”,即以社會功能為依據,把事業單位分為三類: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即行政類、經營類和公益類。改革不以機構名稱、經費來源等為依據,而是堅持實事求是,根據單位承擔的職責和特點,合理劃分。不同類別的事業單位,有不同的改革方向。
二、分類改革后事業單位的發展走向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成后,劃分為行政類的與機關對接,劃分為經營類的與企業對接,劃分為公益類的則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根據目前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情況來看,轉變為行政機構和改制成企業的單位數量不多,大部分都保留在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行列。如何充分發揮事業單位積極性、管理好公益類事業單位是分類改革成功的重要標志。目前,機關和企業的配套政策已相對完備,下面主要談談公益類事業單位的發展走向。
(一)建立健全事業單位法律體系
行政機關管理依賴《公務員法》,企業嚴格按照《勞動合同法》管理,事業單位雖然出臺了《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但競聘上崗、考核等單項制度只有框架,相關細則不是很具體。人事管理的單項政策規定也不健全,很多還是依賴行政命令、行政審批來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法規體系。今后的一段時間,應逐步完善配套政策法規體系,研究制定競聘上崗、考核等單項配套規章,建立健全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政策法規體系。讓廣大事業單位有法可依,嚴格按法律法規管理事業單位。
(二)強化事業單位公益屬性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旨向和目標就是使事業單位回歸其公益屬性,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堅持以人為本,把提供公益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基本原則。事業單位都是公立機構,資產屬國有,其設立、注銷和編制都是由政府決定的,所需的各項經費都來自于政府撥款,這些鮮明的特點注定事業單位的根本屬性是公益性。不管社會如何發展,經濟如何發展,事業單位公益性是不會變的。
目前事業單位的公益現狀是,可以是純粹的行政機關,也可以具有行政和公益服務的雙重職能,在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還可以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改革后,行政職能和企業職能都將剝離,確保事業單位公益性不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弱化。強化事業單位公益屬性,是事業單位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促進事業單位不斷提高公益服務的水平和效率,切實為人民提供高效優質的公益服務。
(三)建立健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配套政策
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只是事業單位改革的一項起點工作,最關鍵的還是要通過理順體制、完善機制、健全制度,充分調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事業單位生機與活力。事業單位分類的9個配套文件已于2011年印發,但相關的政策還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實施細則很多還未公布。黨的建設、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會保險、機構編制等方面的改革配套政策不銜接,成為制約改革順利推進的瓶頸。主要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和完善以決策層及其領導下的管理層為主要構架的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是創新事業單位體制機制的重要內容。要突破事業單位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現狀,必須落實事業單位法人自主權。事業單位是各類技術人才的聚集地,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基礎的領導人員。但按現有體制慣例,其主要負責人大多由主管部門直接任命,專業技術經驗不足,法人自主權不足。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暫行規定》,要求干部選拔要體現事業單位公益性、服務性、專業性、技術性,拉開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序曲。政府應將事業單位的具體管理職能交給事業單位決策層,確保事業單位在與政府關系中的相對獨立性,以及在人事、資金使用、資產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通過建立健全決策監督機構,規范事業單位行為,確保事業單位公益目標的實現。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相對于事業單位其他的制度改革而言,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一直是走在前列的,目標就是建立以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核心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體系。事業單位目前已基本實現全員聘用和崗位管理,相關制度的理論層面和設想是可行的,但實際操作中因改革不徹底出現改革流于形式的情況,這就要求對相關制度進行動態管理,鞏固和改進現有成果。事業單位主要提供的是技術服務,人員結構也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要通過深化職稱評定、人才激勵等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調動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激活事業單位人員活力。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的內容已經搭建,今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斷調整和使之完善;如果不及時加以調整和改進,必將影響改革進程。三是推進收入分配、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事業單位的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已穩步推行,但執行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崗位績效的激勵作用不明顯。分類改革后,應根據不同類型的事業單位實行不同的績效工資管理辦法,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同時還要通過健全事業單位工資正常調整機制、完善高層次人才和主要領導工資分配激勵政策等方式穩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實現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的科學化和規范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2015年,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職業年金制度相繼出臺。通過建立統一規范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為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創造至關重要的條件。養老保險制度是事業單位改革極為關鍵的一項,如何根據各省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穩步推進并不斷完善是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點。如果不能解決改革前后的養老保險待遇問題,改革將很難推進。四是健全財政管理制度。事業單位經費來源于財政撥款,財政政策調控是管理好事業單位的一個重要手段。健全機構編制管理與財政預算管理的綜合約束機制,規范財政供給范圍,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以財政政策和財政資金支持事業單位機制創新,通過采取經費保障、經費補助、購買服務等方式和手段,促進公益事業發展。2014年底,財政部印發《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這是轉變政府職能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加強財政管理的配套政策。通過財政資金購買服務,確保事業單位辦好事辦實事,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健全財政資金公開制度,與預算資金有關的變動信息,都必須通過媒體或以報告的形式及時發布。以加強對公益資金的監督監管為手段,最大限度實現公共利益優質化。
總的來說,事業單位各項配套政策之間應該密切配合,互為橋梁,綜合配套,協同開展。
(四)加強對事業單位的監管力度
加強事業單位監管是事業單位改革的內在要求。事業單位提供公益服務的能力和手段,自身的行為、管理和運作等,直接影響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服務水平。為確保事業單位提供優異高質的公共服務,需逐步建立事業單位績效考評制度。績效考評并不僅僅依靠主管部門,還可以依賴外部力量,如機構編制部門、社會考評組織、提供服務的受眾。通過建立多層監督體系,限制事業單位權利,確保實現通過加強監管提升公益服務水平的目的。考評結果作為財政經費安排、負責人獎懲與收入分配、政府購買服務等的重要依據。建立績效考評結果公開制度,提高績效考評的透明度。通過績效評估,加強對事業單位的規范管理,推進公共事業監督管理體系建設。
三、分類改革后事業單位發展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分類改革是事業單位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關系到事業單位職工和社會穩定。事業單位在分類改革后,除了要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和宣傳,積極配合外,還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職能定位加強機構調整。根據單位職能,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基準,定位好單位的未來發展方向,堅持精簡、效能,將內設機構進行綜合設置,為單位發展搭好架子。需要注意的是,要處理好與下屬企業的關系,實現事企分離,與公司要么剝離獨立,要么注銷,絕不允許出現“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的原套路。通過合理科學配置內設機構,促進公共事業發展。二是加強人才培養與儲備。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需要以專業的技術人才為支撐,通過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促進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目前事業單位的人才發展處于比較尷尬的位置,大量高層次技術人才流失嚴重。追求行政職務發展的,多向公務員隊伍流動;追求高薪酬的,則轉向大型企業發展。用人難、留人難成為事業單位人才發展的一個通病。加強人才培養與儲備,做好人力資源規劃是事業單位發展必須重視的問題。三是重視制度建設。單位發展以制度為依托,事業單位應根據國家及各省的配套政策,廣泛征求職工意見,制定出適應單位實際情況和發展的各項制度。在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時,要確保科學、合理與可行,制度實施中要加強監管,防止出現制度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情況。通過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促發展。
四、結語
作為公共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事業單位在我國政府公共服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事業單位改革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分類改革是重點,但不是終點,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循序漸進地建立和完善各項配套政策,充分調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積極性,發揮事業單位的優越性,確保事業單位改革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 羅重譜.中國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軌跡及走向判斷[J].改革,2012(4)
(作者單位:湖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 湖南長沙 410007)
(作者簡介:黃忠貞,經濟師,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