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 段洪成



摘 要:自十二五計劃運行開始,自主的針對人才的各個方面的創新戰略及其相關的管理就已經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升級從而達到技術革新的原動力。首先,對高新技術企業中有關創新人才發掘以及再教育的重要性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以便觀測其相應比例。明確高校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體地位;其次,從加大產業、教學、科研的關聯程度,加快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的步伐;最后,將高新技術產業相關人才管理上升到企業發展的長期戰略規劃的高度。構建人才保障的模式、人才管理及控制模式的組建、人才管理開發模式的組建等一系列思路的研究,構成了以產業為中心,以教學為基礎,以研究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的一套完整的制度體制。
關鍵詞:高新技術 體制改革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156-02
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產業進行自主創新的根本依托。
一、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1.創新人才是鑄造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靈魂的工程師。高新技術大多涉及各種發展技術的最尖端、最敏感的部分,與此同時,當今社會國際競爭的不相容性大大加深了競爭的激化程度,因此黑龍江省高精尖技術無法抄襲,甚至無法依靠引進也就成為必然,自主創新就必然成為黑龍江省發展突破瓶頸的唯一方式。自主創新型人才是促使產業革新的原動力,因此,加強對人才的培養以及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才能最大程度上將人力資本轉變成資金回流到企業,真正將黑龍江省高新技術產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2.創新人才是高新技術產業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創新的種種因素中位列第一的就是人才,我們不難發現,當今時代背景下,國與國、產業與產業的競爭,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人才的比較,是創新型人才的全面競爭。作為稀缺資源,自主創新人才是實現高新技術產業整體躍升與跨越發展的關鍵因素。當今時代背景下,每一次技術革新就代表著一次洗牌,想在洗牌中脫穎而出獲得話語權就必須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這其中培養一大批具有專業知識素養,有實踐基礎的能適應未來種種技術的飛速變革的創新型人才就是重中之重,才能滿足高新技術產業的革新。
3.創新人才是維系高新技術產業興衰的關鍵要素。創新型人才可以說是高新技術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創新型高新技術的發展變革的過程中,加快相關產業升級,組建能夠拉動整體經濟的高精尖技術的產業集群。根據相應的產業結構的變革進行相關人才結構的調整,不斷加強各類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促進人才結構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相適應。同時,注重集約型高精尖技術的產業升級,轉變傳統粗獷的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改善經濟增長方式,對已有的產業組織結構進行改良,從而在根本上完成勞動效率的質的飛躍。
二、加大產、學、研相結合的力度,加快高新技術自主創新的發展
高精尖技術產業的優化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從而完成生產要素質的飛躍的過程,能充分應對市場的種種風險,已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從而促進經濟總量的增加。這就要求政府必須肩負起主導地位的責任,給予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相應的資金支持、政策支持等等;企業是將生產要素進行轉化、重新組合利潤分配的組織,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過程也必須依賴企業才能進行循環;高等教育機構以及科研機構則保證提供優秀的人才以及富有內涵的文化環境。上述內容闡述了高新技術的變革是產業、學校、研發機構結合的過程,充分說明了部門間既定的經濟關聯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部門間的協調性。我們將其具體化就可以理解為政府負責制定高新技術產業的一系列發展規劃,加大市場的監管,使其正規化合理化,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監控法律制度;企業應盡到其主導作用,合理利用資金,進行相應決策,研發新產品,不斷進行自主創新保證對市場的掌控,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 高等教育機構以及科研機構則應該盡到職責,保證為企業提供專業人才,以及相應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術支持。從而完成各個部門的協調發展,在根本上加強企業的生命力。
三、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人才戰略型管理控制模式的構建思路
當前,創新型人才的管理需要上升到戰略的高度,針對既定的戰略構建出的思路是:將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核心,將人才進行合理配置,將人員和崗位進行匹配,人盡其才,最后將人員確定在適合他的位置上。
1.嚴格創新人才的選拔。創新型人才選擇就是構建團隊的環節中基礎環節,選擇的成果就直接影響最終的勞動效率。因此對人才的考核就必須從多個角度出發,全面衡量思想、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等方面,不要將目光限定于某一部分,選擇人才應該在大范圍內選定。同時嚴把質量關,保證選拔過程公開透明,優中選優。同時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經驗,真正完善人才選拔。
2.優化創新人才的配置。逐步對行政手段進行完善以達到人才配置的合理化,在這樣的基礎下,建立高新技術產業人才資源市場從而達到人企匹配,給予人才市場最大的發揮空間,真正達到讓人才的溝通渠道、工作渠道靈活起來的目的。建立起一個能夠促進科技人才的培養的體制,促使人才配置合理化,同時達到持續創新的目的。針對人才配置,我們必須將人才配置不斷進行優化、重組,以達到最終人才合理化配置的目的。將“一線強、二線精”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作為既定方針,同時要將人員合理分配,不要出現“強強”“弱弱”組合,導致團隊差距過大,不利于整體發展。從人才的高效配置出發,構建出一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人才團隊,通過優秀人才的酵母作用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3.改善創新人才的使用。(1)要敢于啟用各種人才,明確不拘一格的選拔宗旨。對某些在尖端科研項目攻關、新產品開發的科研人員,應該給予相應的職位,真正做到人盡其才,讓他在最適當的崗位上工作,保證在最佳年齡段充分工作。(2)努力構建良好的績效考核制度。構建出相應崗位的勝任能力的數學模型,加以量化,從而保證人崗匹配,優勝劣汰;構建的模型應將目標、業績、能力、以及工作態度等多方面內容都列為考核指標,從而達到對工作績效的量化。要保證人才流動的彈性,對人員“出口”通道進行提供保證。(3)給予創新型人才足夠的自主選擇權。對他們選擇搭檔、辦公地點等特點進行配合,提升他們的滿意程度和創新熱情。
4.健全創新人才的評價。(1)保證人員的素質,保證他們的品行。必須做到將能力作為考核核心,將業績評定依據,確立以品德、知識為導向的評價制度,將人才品德測評和高層次技術評價有機的結合在一起。(2)教委的相關部門要做好統籌規劃,將人才的相關不同需求進行區分,依照實際情況,區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工程技術開發等不同領域以達到不同的評價標準,從而達到相應指標的選定、標志、標度劃分,設計相關的統計方式以及量化指標。(3)針對高層次的人才制定相應的評價體系。在教委相關部門制定的宏觀規劃下,設立專業的行業評價機構,針對現代人才進行專業的評估。(4)人才體系中評價必須做好關鍵點的選定,找出著重點。
四、高新技術產業創新人才戰略型管理的保障模式構建思路
保證物質基礎的豐富度和良好的環境條件,給產業中創新型人才充分發揮其作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做好資金支持、提供信息作為相應的物質基礎,同時提供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做為環境基礎,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強大的保障體系。
1.夯實資金保障基礎。對多方投入機制進行不斷的改良,加大人才隊伍建設的投資程度,由政府設立專門用于組織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團隊建設、緊缺人才培養、特需人才集聚、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創新成果獎勵的資金預算,保障人才的生活質量。
2.優化創新環境保障條件。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才能真正地成為創新型人才施展才華的必要保障,是創新文化建設的基礎條件。尊重學術自由和學術民主,可以使高新技術產業創新人才在其所從事的學術研究領域中,充分享有獨立思考的自由,進行探索和辯論的自由,發表自己意見、堅持自己見解的自由,以及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自由。
五、高新技術產業創新人才戰略型管理開發模式的構建思路
創新人才的開發,是提高創新人才競爭力的關鍵,是一項持續的系統工程。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科研院所創新人才戰略型管理開發模式,是企業、科研院所創新人才培養的長效模式,該模式的實施以團隊人才開發為中心,以領導人才開發為關鍵,以中青年人才開發為支柱,以培養、教育和培訓基地建設為基礎。
1.積極推進博士后工作。建立能適應產業變革相協調的博士后工作管理體系,加快產業科研機構的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以及工作站的建立。讓博士后在高新技術產業創新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通過一批拔尖的創新型人才,取得一批創新成果。
2.大力實施緊缺人才培養計劃。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高層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在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專業和主要工種領域,通過“訂單”式專門培訓、技術合作培養、出國培訓、技能提升學習、崗位再學習等方式,加快培養緊缺人才,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使高新技術產業緊缺人才的需求基本得到解決,能力素質有較大提高,緩解重點專業科技人才和主要工種高技能人才的緊缺狀況。
3.建立政府指導、單位自主、個人自覺的分層次、分類別、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訓體系。整合現有教育培訓資源,統籌區域和行業布局,創新體制和機制,形成條塊有機結合,多方齊抓共管的新型教育培訓管理體制。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繼續教育基地、職業教育培訓基地。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哲學與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1C035;黑龍江省教育廳青年學術骨干支持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252G003]
參考文獻:
[1] 謝紅萍.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 路甬祥.造就創新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6(3)
[3] 江蘇科技大學.堅持國防特色培養創新人才[J].軍工高教研究,2006(2)
[4] 閻玉科.龐風民.論創新型人才特征及培養關鍵[J].教育研究,2004(2)
[5] Daft Richard L.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Design.New York: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87
[6] 李京文.加速我國高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對策[J].經濟經緯,2000(4)
(作者單位:呂超,哈爾濱金融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段洪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北京 100001)
(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