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同亮 徐修德 王慶金

摘 要:為了理清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創新對于企業內部及外部的作用機理,文章借助系統動力學模型來分析知識創新對于企業內部個人、企業技術創新、內部組織體系以及外部企業間的雙循環作用。最終明晰知識創新對于企業發展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系統動力學 科技型中小企業 雙循環作用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0-045-02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任何一個快速掌握先進知識、創新知識的企業都會獲得迅速的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知識密集型企業,掌握了先進知識就等于掌握了快速發展的動力源。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產業化等工作的企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極為迅速,成為眾多高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也成為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推動力量。
在美國大約有90%的科技成果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相關,有70%以上能夠形成產業化的科技成果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相關。美國IBM、蘋果公司都是由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形式發展壯大,通過不斷的發展逐漸成長為全球電腦、手機行業的佼佼者。
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創新的研究也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van Auken,Howard通過在44家中小型企業中進行融資實驗,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公司所有者并不把資金引導作為自己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且發現顧問或者咨詢機構的財務規劃有利于公司所有者制定更好的公司金融戰略,提出企業要高度重視財務信息的搜集和整理;Polanyi最早提出了“隱性知識”一詞。其實Hayck對于知識的觀點中是最早涉及到知識的隱藏性的,但并沒有進行定義,他認為知識具有模糊的性質,正是這種性質阻礙了知識的傳播;Ziori.Eleni在他的隱性和顯性知識概念研究試驗中發現增加或者減少隱性知識可以通過培訓進行預判,通過實驗發現不論知識組被分配到哪里。顯性知識都會在培訓中得到增長,而隱性知識會保持不變或者減低,他的研究和Cleeremans的預測結果一致。
在融資和融資模式方面,李桂君,王瑤琪等將初創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案例研究的方法,選取四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特征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股權融資的方式比債權融資的方式更具有優勢。
國外學者研究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知識密集型企業,其發展要依靠對知識的管理和工具的創新性應用,而且大多數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并不充裕,因此必須做好引資和融資工作。而國內學者研究主要集中在融資模式、創新動因以及知識產權等方面。但是對于知識創新對企業內部以及企業外部雙循環作用機理細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通過借助系統動力學模型來充分理清知識創新對科技型企業發展的作用,為企業內部的知識創新循環和知識生態體系的建設打下基礎。
企業知識創新雙循環是指企業通過不同的實踐活動,發現并改正企業的例行錯誤,并且對企業當前運行流程、規范、目標等進行修正。組織學習包括單循環、雙循環、第二次以及行動學習的理論;雙循環理論作為對單循環理論的發展和升華,通過借助雙循環理論來分析能夠清晰的理解知識創新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內在機理。
本文分析知識創新雙循環作用按照從微觀到宏觀的步驟進行(員工雙循環、技術開發雙循環、整個企業知識體系雙循環),通過分析揭示知識創新的動力源以及知識創新的隱性擴散化機理。
一、對于本企業員工個人雙循環作用
員工個人的發展受到不同因素(領導風格、知識背景等)的影響,本文從知識創新的雙循環作用來分析知識創新對于員工發展的作用機理。通過個人或者企業的知識創新使得企業員工的知識儲備量不斷增加,這些知識逐漸轉化為員工個人的顯性和隱形知識,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知識的不斷運用,使得企業員工潛移默化的修正著自身的錯誤觀念,也使得員工的工作流程、工作作風以及工作目標不斷優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員工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的技能水平不斷提升;員工作為團隊中的一員會隨著自身創新能力的增強而得到重視,進而提升整個團隊的創新能力;團隊能力的增強也反過來增加員工的知識儲備量,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雙循環系統。因此,整個員工的創新體系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正反饋體系。
二、對于本企業技術開發的雙循環作用
對于中小科技型企業,知識創新影響較為關鍵的一部分是企業內部的技術開發,因此將其作為知識創新雙循環分析的重要部分。在企業知識創新的驅動下,使得企業技術儲備量不斷地增加,隨著技術儲備量的不斷擴展使得先前的錯誤技術認識得到修正,技術開發的流程得到優化,使得技術開發的效率大幅度提升,技術的開發能力得到不斷的增強,隨著技術錯誤人士的減少、技術開發流程的優化以及開發能力的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不斷的提升;技術的改進和新技術的創造使得企業產品的開發成本逐步減低,技術開發的盈利能力不斷增強,因此企業整體的核心競爭力得到增強;隨著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企業會增加員工的福利待遇,進而吸引大量優秀人才入駐企業,因此形成一個良性的正反饋技術開發雙循環體系。
三、對于本企業內部知識系統的雙循環作用
從知識創新對于整個企業知識系統雙循環作用流圖中可以看出,圖3中存在眾多的因果關系回路,在此擇取4條典型因果關系回路簡要分析。
知識創新——知識體系——研發成功率——企業創新能力——企業競爭力——產品成本——盈利能力——待遇提升——人才吸引力——成果轉化——知識創新。該反饋回路是正反饋回路,揭示知識創新對于整個企業創新能力得到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不斷提升,進而吸引眾多創新型人才。
知識創新——知識儲備——錯誤觀念減少——創新技能——創新能力——創新水平——知識創新。該反饋是正反饋,揭示通過知識創新達到企業內部錯誤觀念的減少,提升創新能力,形成良性的企業雙循環作用。
知識創新——知識體系——工藝改進——產品成本減低——盈利能力提升——人才吸引力——知識創新。該反饋是正反饋回路,揭示通過知識創新達到改進工藝流程,實現知識創新的螺旋式上升的雙循環作用。
知識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專利數量——創新能力——創新水平——知識創新。該反饋是正反饋回路,揭示通過知識創新使得企業專利數量增多,創新水平得到提升,并形成良性循環。
以上的循環均以知識創新為源頭,通過知識創新達到知識儲備的增加,進而減少企業、個人的錯誤認識,實現企業運行流程和工藝的改進,達到雙循環的生態循環體系。
四、對于外部知識體系的雙循環作用
在企業內部實現良性的雙循環體系的過程中,會將企業創新型的技術、知識以及信息等通過知識流、信息流以及創新流的方式傳導給外部知識創新體系或協同的創新聯盟;其中創新的知識流包含企業內部隱性的和顯性的知識,顯性的知識能夠通過座談會、企業宣傳單頁、公司間的交流的方式得到傳播,但是隱性知識的傳播會受到一定的阻礙,阻礙首先在于知識的特性(隱藏性、專業性),其次在于擁有知識者傳播的意愿和表達能力;信息流也可以通過座談、會議等方式進行傳播;創新流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借助專利權的轉讓或出租、知識產權轉讓等;企業內部知識體系通過知識流、信息流和創新流的方式傳導給外部知識體系,實現外部知識體系的創新,進而達到外部知識體系的雙循環。
其中外部知識體系主要包括供應鏈企業、競爭企業、戰略聯盟等,企業內部在知識創新雙循環的作用下不斷的改革,通過改革和創新逐漸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企業自身的進步逐漸傳導給外部知識體系。
當企業內部知識體系的雙循環作用傳導給產業鏈企業時,在知識流、信息流和創新流的作用下,實現產業鏈上游企業庫存量降低、供貨成本大幅度減低、供貨更加及時等方面的進步;下游的產業鏈企業實現自身銷量的增加、產品售賣競爭力增強、產品賣點紛繁,最終實現整個產業鏈運行流程更加規范和高效化。在實現本企業知識創新雙循環的作用下,企業內部的“三流”傳導到競爭企業,競爭企業在外部刺激下會主動改進本企業的運作流程、更新自身的制度規范,最終實現雙循環的上升的螺旋式發展;在知識創新企業的雙循環的作用下,也促進了整個聯盟體系的制度創新和運作流程的變革創新。
五、結論
對于每一個科技型的中小企業而言,知識創新意味著一次蛻變,知識創新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內部員工、運作流程、工藝流程等等產生良性的雙循環作用,在雙循環的作用下使得企業的例行錯誤得到改正,而且企業的運行流程、規范、目標等進行修正,從而不斷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不僅如此雙循環的作用不僅僅局限于企業的內部,同時也會對企業外部產生雙循環作用,進而產生企業間和產業鏈上的雙循環作用,在不斷的雙循環的作用下促進企業以及產業鏈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李毅中.國務院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的報告[R].北京:中國新聞網,2009
[2] van Auken,Howard.The Use of Bootstrap Financing Among 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4(2)
[3] Ziori.Eleni.The time course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concept learning[J].Consciousness & Cognition.2012(1)
[4] 李桂君,王瑤琪,江俊龍,劉靜琳.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特征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1(2)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商學院 山東青島 266071)
(作者簡介:代同亮,青島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創新與知識創新;徐修徳,青島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知識管理、技術經濟;王慶金,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技術經濟、企業管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