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偉忠 田暉
摘 要:人才培養需要大批具有創新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或專家,需要有一定的環境氛圍和物質技術條件,這些都是普通高中學校難以完全具備的,而大學卻存在非常明顯的優勢。實施“苗圃計劃”的中學,教授除了經常到中學指導學生、培訓有關教師外,還專門安排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參與到中學生的課外培養中去。文章以同濟大學所開展的“苗圃計劃”為例,對實現中學與大學貫通式培養的有效方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苗圃計劃” 中學與大學 同濟大學 貫通式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0;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0-203-02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需要苗圃,樹人更離不開苗圃。對大學而言,招生就像是“選苗”,高中階段的教育就是“育苗”,是“苗圃”。筆者所在的同濟大學所開展的“苗圃計劃”攜手全國20多所知名高中,結合我校相關學科專業進入中學設立基地,建立相關學科專業的興趣小組,由我校教授、專家直接到中學參與種植培育,遂定名為“苗圃計劃”。使學生身在中學校園,就有機會接受大學教授的面對面指導,傳播科學與工程的相關知識、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潛質。實踐證明,“苗圃計劃”是實現中學與大學貫通式培養的有效方式,保證了人才培養的連續性,下面結合實際談談我們山西招生組做苗圃工作的一些體會。
一、實施“苗圃計劃”的必要性
1.人才培養必須抓住高中階段“關鍵期”。教育是為了培養人,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教育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小學、初中、高中再到大學本科、碩士、博士,雖然對于高級專門人才和拔尖人才培養,大學階段有其特殊性,但之前各階段對于學生知識、能力和人格養成的培養同樣重要。尤其在高中階段,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興趣、思維方式、動手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有研究表明,作為一種智能品質,個體的科學創造力在17歲時趨于定型。倘若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創新素質仍沒有得到“發育”,那么進人大學后即使有再好的條件和平臺也難以成為拔尖人才。“苗圃計劃”的實施,正是抓住了高中階段的“關鍵期”,為培養更多創新人才創造了條件。
2.“苗圃計劃”的實施解決了高中人才培養的“無米之炊”問題,保持了人才培養的連續性。高中階段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期”,但由于高中單方面力不從心,需要大學力量的介入,這種介入不僅僅是大學向高中生傳遞教育思想,還需要大學直接向高中輸送教育資源,提供各方面的辦學支持。因為人才培養需要大批具有創新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或專家,需要有一定的環境氛圍和物質技術條件,這些都是普通高中學校難以完全具備的,而大學卻存在非常明顯的優勢。實施“苗圃計劃”的中學,教授除了經常到中學指導學生、培訓有關教師外,還專門安排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參與到中學生的課外培養中去。在同濟大學師生和中學老師的協同指導下,中學生們的興趣受到激發、能力得到培養。同時,同濟大學還邀請中學生參加各種比賽項目。在2011年—2014年期間,實施“苗圃計劃”的中學參加了全國性大學生汽車挑戰賽、大學生結構比賽和大學生“建造節”比賽、FTC機器人挑戰賽等,中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絲毫不遜色于大學生。在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比賽的具體實踐中,我們有一個深刻感受,“苗圃計劃”的實施不僅激發了中學生的專業興趣,引導培養他們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還建立了他們對同濟大學有關學科(專業)及教學科研團隊,甚至具體教授之間的深厚感情。實踐證明,通過自主招生選拔,這些同學招到同濟大學并進行跟蹤考察,發現他們進校以后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優秀,“苗圃計劃”的實施解決了高中人才培養的“無米之炊”問題,保持了人才培養的連續性。
二、同濟大學與太谷二中、山大附中“苗圃計劃”的實踐探索
同濟大學招辦在山西“苗圃計劃”選擇了太谷二中、山大附中兩所學校。太谷二中創建于1978年9月,現為山西省示范高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山西省建立的第一個“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多次受到省、市、縣的表彰獎勵。山大附中在山西實力非常雄厚,80%以上的學生升入全國重點大學,在2014年全國高考中理科山西省前10名山大附中有9人,全省前20名山大附中14人,一本達線率為93.8%。這兩所學校在各方面的突出表現以及綜合方面的良好成績吸引我們選擇進行“苗圃計劃”的實踐探索,截至目前為止,在這兩所學校“苗圃計劃”的實施主要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興趣引導為目標,主要面向高一學生。結合高中既有的素質教育開展,通過教授進中學舉行學科(專業)講座等形式,在廣泛層面上傳播科學與工程的相關知識、培育中學生的專業興趣。自我校招辦與中學簽訂“苗圃計劃”合約以來,先后有廖宗庭、賀鵬飛、黃一如、李巖、鄭百林、沈海軍、康勁松、趙紅曉、沈水明、李軍等教授來中學講座過。賀鵬飛教授做了題為“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了解同濟大學”,賀院長從國外不同專業與我校對比,全面介紹了同濟大學各個學院及各個專業的特點,為學生全面了解同濟大學各專業,樹立自己的奮斗目標是非常有益的,受到了學校領導及學生的好評。鄭百林教授做了電池新技術——應用與發展,鄭老師用許多案例分析了電池新技術——應用與發展,電力如何取代燃料、放電充電過程及面對電動汽車、電動火車、飛機時代到來,電池能源應該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學生興趣濃厚,對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態度是非常有益的。黃一如教授做了建筑方案設計的構思能力和實踐能力,并介紹了同濟大學建筑學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國際化辦學特色等問題,黃教授娓娓道來,總攬全局,表述生動活潑,整個過程中,大家多次報以熱烈的掌聲,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歡。沈海軍教授介紹了“飛機為什么能夠飛”的科普講座,重點講解了飛機的誕生歷程,并在中學首創了飛機設計、制造一體化研發團隊,輔導學生制作了“動力紙飛機”、“古代瑪雅飛機”,探索了多層次小飛機漸進培養的新機制,并與中學師生一起交流航空模型活動的心得,指導學生放飛了若干自由飛飛機模型與皮筋動力飛機,讓學生充分體驗了實踐活動的快樂和收獲。趙紅曉教授從仿生學的角度給同學們介紹了蜻蜓翅膀的微觀結構對其飛行性能的影響。詳細講解了組成蜻蜓翅膀的翅膜、翅脈、翅痣的微納米結構和形貌,闡述了翅脈表面波浪狀形貌有利用提高蜻蜓的飛升力;介紹了蜻蜓翅痣中的納米纖維層狀復合材料,中空狀的翅痣可以調控蜻蜓飛行的平衡和防止顫振;介紹了多層次、多尺度和多功能的蜻蜓翅脈微納米結構及其功能。之后還增加了與學生的互動環節,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期待做出仿蜻蜓的微型飛行器。通過上述一系列豐富多彩、類型多樣的前沿科學講座及實踐活動讓學生受益匪淺,激勵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