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了用發展的眼光與《道德經》中“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的思想做好頂層設計與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認為反腐永遠在路上,要找到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切入點,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在推動改革發展上有更大的擔當,發揮更大的作為。
關鍵詞:改革 發展 治理 頂層
中圖分類號:F01;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0-206-02
“反對腐敗,必須始終貫穿在改革開放當中”,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如是說。但是時至今日,在一些地方、一些行業、一些單位嚴重的腐敗已是不爭的事實,以往30多年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未能有效地遏制腐敗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黨的領導集體深刻意識到腐敗已經嚴重障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百姓對腐敗已經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因此反腐刻不容緩,反腐成為新一屆黨中央和政府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繼續全面推進從嚴治黨,毫不動搖轉變作風,高舉反腐的利劍,扎牢制度的籠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里,腐敗分子發現一個就要查處一個,有腐必懲,有貪必肅。”同時,我國政府還實施了“國際獵狐”行動,與美國等貪腐官員藏匿的國家達成協議,協助中國抓捕、遣返逃匿的貪官,讓貪腐分子無處藏身。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的領導下,在中央巡視組和各級派駐機構的明查暗訪之下,反腐敗已經取得了令舉國上下、億萬人民一致點贊的成績。
一、反腐永遠在路上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嚴重的腐敗令人深思,腐敗的根源在哪里?
概括起來,就是沒有完善健全規范與約束權力運行的制度,缺乏權力運行之間互相制約平衡的體制機制,缺乏人民群眾和社會的監督。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下大力氣扎牢制度的籠子,力圖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些制度包括出臺各級政府和部門權力清單和權力邊界,嚴格科學地完善各級政府經費預算制度,廢除、下放多種行政審批,建立巡視監察制度等。力圖通過完善制度和人為巡視兩個方面來確保權力運行的良性化。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雖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腐“上不封頂,不設禁區”,力度空前,但是反腐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并沒有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各種隱形腐敗依然存在,查處難度越來越大,與“不能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差距依然遙遠。長期以來,無孔不入的權力干預與腐敗嚴重扭曲市場經濟與資源配置,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使得今天體制機制的深層次改革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試想在改革開放初期,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如果國家就高度重視權力運行的規范化、制度化,花大力氣不斷探索與逐漸完善以規范權力運行、防止權力腐敗為核心的制度建設,并且在實踐中狠抓落實,那么今天的政治風氣必定要好得多,社會經濟必定更加和諧,人與人的關系必定更加融洽。《道德經》第64章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智慧的語言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階段容易處理的四個情況,告誡人們做事要“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即在開始之前就要謀劃好,做到胸有成竹、未雨綢繆、防微杜漸。這個思想對于國家的治理無疑有異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如今我國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還存在許多缺陷與詬病,最顯著的缺點是往往問題到了很嚴重的程度甚至發生了重大危機,國家與各級地方政府才給予關注同時提出解決方案。但是因為一些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就會積重難返,成了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反對“四風”為例,一些官員一方面在臺上滿口都是廉潔自律、反對腐敗,做焦裕祿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另一方面,卻大肆收受賄賂,搞不正之風,直至“東窗事發”走向不歸之路。像這樣在黨的十八大以后仍然不收手的官員還有很多,正說明反腐永遠在路上,不能有一絲的懈怠。
二、要找到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切入點
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與各級政府部門都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科學思維并且參照實際情況相對準確地預測將來可能出現的重大問題,事先制定科學嚴謹的防范措施,努力做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努力做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白熱化的時代贏得先機與主動權。如今,依法治國、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國企改革等等戰略性課題是國家頂層正在研究與探索的。有關安全、經濟、發展等國家大局的戰略性事項,筆者認為,政府要用長遠的發展眼光做好頂層設計,高瞻遠矚,從長計議,我國才能在將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踐證明,自改革開放以來,舊的教育體制機制顯然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如今國家的整體教育質量與世界水平差距很大,創新乏力與人才不足已經成為我國追趕發達國家的主要瓶頸。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一天也不能拖的地步。探索合理的教育機制體制,制定優良的人才培養方案,遠遠比其他改革要復雜得多,困難得多。舊的教育體制不改革,遷延日久,我國必定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相距越來越遙遠。落后就要挨打,中國的將來依然會面臨重重困境甚至難以突圍。
對于艱深的教育改革,首先,政府要找到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切入點,對明顯迫切需要整改的問題出臺切實可行的措施,例如實行高考招生全國統一試卷制度,北大、清華等大學錄取成績統一制度等等,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盡可能地能體現公平。實行公平的教育制度,能有效地激發廣大群眾的精神活力,能有效地逐步改變貧富差距懸殊的狀況,從根本上達到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其次,在高校領域開展廣泛深入的反腐敗斗爭,接好“地氣”,深入基層做好調查研究,通過靈活的策略與方法挖掘高校中不科學、不合理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把這些問題反饋到教育部與國家改革領導小組,從而組織各方面的力量認真研究制定出相應的解決辦法。要重點調查高校中基礎設施建設、人才招聘與用人管理、職稱評聘等若干腐敗易發高發領域,大力整頓高校存在的頑疾與不良風氣,在高校中營造積極上進、人盡其才的校園風氣。鼓勵高校加快推進一些可以社會化的項目,例如積極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一些高校已經實施后勤社會化好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符合后勤社會化的地區,教育主管部門應督促引導高校盡快落實。再如,高校在采購工作中,很有必要委托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規范、合理的政府采購。對可以社會化、政府化的事務,教育主管部門都應督促和引導高校盡快落實,一來可以激發高校與社會的活力,二來可以減輕高校負擔,讓高校集中精力完成人才培養與研究創新的核心任務。在良好氛圍的前提下,積極鼓勵高校探索優良的可操作性強的契合市場經濟、知識經濟對人才要求的培養方案。政府可以組織和匯集諸多不同層次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集中研究,同時選派學者出國考察,學習與借鑒外國的優秀教育經驗,醞釀出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的大政方針與實施規則。
三、結語
當前,“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正在全國各條戰線持續走向深入。教育戰線要緊緊抓住這個機會,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在推動改革發展上有更大的擔當,發揮更大的作為。
總之,筆者認為,只有進一步推動和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才能更好地激勵全國人民的信心,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到希望,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老子.道德經[M].
[2] 習近平.2015新年賀詞.中國農業會計,2015(1)
[3] 三修.2014年,越走越寬的反腐路.晚晴,2015(1)
(作者單位: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后勤管理處 福建泉州 362000)
[作者簡介:謝仲洲(1977—),男,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人,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清源校區,實習研究員,碩士學歷,研究方向為社會科學、管理學。]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