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強 夏靜靜
[摘 要] 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對整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臨朐縣農村地處山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近年來,出現了農村社區“空殼化”現象,隨著國家惠農政策增多,新技術、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普及和思想引導的任務繁重,山區農村社會治理面臨新挑戰。臨朐縣積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制,引入市場服務機制,推動資源力量下沉社區,突出健康文化引導,促進了農村社會治理工作開展,推動實現了發展與穩定、服務與管理的基層融合。
[關鍵詞] 臨朐縣;山區農村;治理創新;探索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B
一、農村社會治理創新的意義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上指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是維護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和關鍵。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轉型,農村工作呈現出很多新的特點,農村社會治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因此,必須加快農村社會治理創新。
二、山區農村社會治理新特點與新挑戰
臨朐縣農村人口數量多、比重大,大量自然村特別是山區自然村受歷史條件和發展水平的制約,還處于自然分布狀態,“山高溝深、居住分散”分布特點短期難以改變,這給開展有效的社會管理和全方位的社會服務帶來了考驗。基層黨委政府工作重心往往集中于經濟發展,干部下不去、不愿下,甚至存在“交通發達了干群距離卻遠了,通訊發達了干群溝通卻難了”的現象。近幾年農村社區建設加快,但在村級事務管理方面,各村還是各管各事,出現了農村社區“空殼化”現象。在農村,大批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成為農村常住人口主體,情感缺失、生活困難,如何為他們提供及時溫馨的個性化服務是我們面對的重要考驗。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面向基層服務面拓展了、任務重了,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服務要求。國家惠農政策增多,新概念、新技術、新知識層出不窮,政策宣傳、知識普及和思想引導的任務繁重,如何保證把黨和政府的溫暖不走樣的“直通車”式的送到千家萬戶群眾手中、如何有效組織和調動廣大群眾的建設積極性,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三、臨朐縣農村社會治理創新的做法與經驗
近年來,臨朐縣積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制,引入市場服務機制,推動資源力量下沉社區,實施干部與群眾的“面對面、心貼心、一對一”的服務,促進了農村社會治理工作開展,推動實現了發展與穩定、服務與管理的基層融合。
(一)引入市場服務機制,實現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從被動應付向主動應對轉變
1.依托服務,讓民情員“動起來”、干群信任度“升起來”。推行基層網格化管理對健全治安防范體系,提升基層綜治工作整體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網格員大多由村干部擔任,因其工資不高,工作之余還要考慮個人家庭生活和經濟收入,工作積極性往往不高,進而使網格管理流于形式,出現神經末梢“失靈”,很難發揮實際作用。該縣按照地域相鄰、交通便利、易于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則,每個社區建立一個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并以自然村為依托將社區劃分為3—6個管理網格,每個網格設立1名民情員。為充分調動民情員的工作積極性,使其真正“動起來”幫助黨委政府出謀劃策,鎮街選擇信譽度高、資金實力強、服務功能廣的業務部門、企業入駐各農村社區,設立為民便民代辦點,并將郵政、電信、醫療、保險、票務、繳費、物資購銷、農產品銷售、合作社經營、社區銀行等業務以“團購”的形式搬進社區,讓社區煥發生機活力;由民情員擔任代辦員,做到業務運作規范、服務優質高效的同時,按市場化原則,將業務利潤適當讓利給民情員,既讓群眾少跑腿、少花錢,還解決了報酬問題,調動了網格民情員的工作積極性,使其能夠抽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網格管理中,變“坐等派活”為“主動找活”,積極協助黨委政府主動開展工作,為群眾提供更為有效的服務和管理。同時,通過引入社會服務機制,村干部與老百姓之間的交流增多,相互之間的信任增強,和諧融洽的關系也為基層社會治理創造了良好條件。
2.建立機制,讓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成信息員。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人民群眾自覺成為黨委、政府的“耳朵”和“眼睛”,這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關鍵所在,也是“楓橋經驗”的精髓所在。為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積極性,創立和推廣“一案一補一號通”機制,即各鎮(街、園、區)設立民情公開電話,全天侯24小時開機,隨時隨地接收民情信息,為廣大群眾提供民生服務。該做法將社會治理的關口前移到田間地頭,有效避免出現“真空”和“盲區”,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村干部管理模式,發揮了群眾社會主體作用,夯實了基層社會穩定的基礎。
(二)推動綜治資源下沉,實現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從條塊分割向條塊融合轉變
變坐等群眾上門為主動進門送服務,推動政府資源下移、干部力量下沉,把社區打造成為農村基層穩定的“橋頭堡”。
1.下放政府服務職能。把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9大項服務事項整合納入社區代辦范圍,為群眾提供宅基地使用證、工商營業執照、準生證、獨生子女證等證件代辦服務,黨團組織關系接轉介紹信、計劃生育證明、新生兒落戶證明等證明代開服務,以及新農保、新農合等費用代繳服務,養老金、醫療報銷款、糧食直補款等代領服務和提供務工信息、就業介紹等服務。對辦理身份證、準生證、殘疾人證等當事人必須到場辦理的事項,實行“一站式”服務;對良種補貼申領、新農保發放、低保戶申報、林木采伐申請、計劃生育證明、加蓋公章等無須當事人現場辦理的事項,由社區管理服務中心集中受理,讓群眾省心省力。
2.創新服務運行機制。一是變“群眾跑”為“干部跑”。大部分鎮級干部下沉到社區,每天至少在社區管理服務中心集中辦公3小時;村干部每天到社區輪流坐班,原則上不少于6小時。對能夠在社區當場辦理的,一律在社區辦理;不能在社區辦理的,按照規定程序和要求,鎮村干部為民“跑腿”代辦。一次性發放印有代辦人姓名、聯系方式和服務事項的“一卡通”10萬張,方便群眾聯絡。二是變“群眾跑”為“數據跑”。隨著鎮域規模的擴大,個別村莊離鎮級中心的距離遠了很多。臨朐縣在利用好四級綜治維穩體系(縣級綜治維穩中心、鎮街綜治維穩中心、社區綜治工作站和村綜治工作室)解決群眾訴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信息化手段的作用,通過在社區搭建視頻接談系統,與縣e維穩中心一鍵對接、專線互聯,由縣社會矛盾受理調處指揮中心安排專人,全天候視頻接談,架起了縣、鎮、社區三級視頻接談網絡,群眾足不出社區就能與有關部門領導“面對面”互動,降低了訴求解決成本,提高了群眾滿意率。三是開設法律服務“門診”。臨朐縣依托“一村一警一律師”全覆蓋工程,在各社區管理服務中心設立“法律咨詢”窗口,提供日常性法律服務。從全縣遴選50名資深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組成法律服務專家團,對群眾提出的重大法律困惑進行“一對一”解答,為重大復雜糾紛掛上“專家號”,提升了法律服務水平。同時,積極尋找新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建立與駐濰高校法學院實踐活動銜接機制,吸引法學院師生在臨朐開展法律服務實踐活動,開展法律服務和法律宣傳;加強普法內容銜接,提高法律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突出健康文化引導,實現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從文化缺位向文化塑形轉變
臨朐縣立足“小戲之鄉”、“書畫之鄉“全國文化模范縣”優勢,根據山區農村實際,在各鎮(街、園、區)開通文化大喇叭、設立“紅色文化墻”、建立文藝宣傳隊,把群眾從閉塞的小圈子“拉出來”,吸引群眾在社區廣場“聚起來”培養“崇尚科學、健康生活”的生活理念。打造書香社區,開設社區書屋,滿足群眾閱讀需求。深入開展“五美村莊、五好家庭”創建活動,推進鄉村文明建設,提升了廣大群眾的文明素質和生活質量。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