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對新鄉市2000年以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進進行分析,發現二者關系顯著,但有所偏離,第一產業存在富余勞動力轉移壓力,第二、三產業就業空間仍需拓展;產業結構轉換系數和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之間以及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與其就業比重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是其就業比重的格蘭杰原因。為使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良好互動,應加快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盡快實現第二產業產值和就業的同步增長,并不斷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
[關鍵詞] 新鄉市;就業結構;產業結構;關系結論及建議
[中圖分類號] F241.2 [文獻標識碼] B
引言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密切,相互影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會導致就業結構產生變化,就業結構反過來又會影響和制約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因此,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尤為必要。21世紀以來,新鄉市經濟增長迅速,就業總量持續增加,但是解決就業的壓力依然存在。為進一步擴大就業規模、優化就業結構,有必要對新鄉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變趨勢及其內在聯系進行剖析。本文以2001-2014年《河南統計年鑒》為數據來源,對2000年至2013年新鄉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進特征及其關系進行了分析和檢驗,以期為新鄉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提供理論參考和政策建議。
一、新鄉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進
2000年以來,新鄉市GDP和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迅速,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從2000年的67.03億元、116.74億元、97.08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25.61億元、851.62億元和386.59億元(為保證數據的可比性,將各年名義的GDP和三次產業增加值調整為以2000年為基期的實際值,下文中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也按可比價計算;文中相關數據根據《河南統計年鑒》(2001-2014)計算得出,下文不再說明)。與此同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一)產業結構的演進
產業結構反映了各產業的構成及其之間的比例關系,對產業結構進行縱向比較可以發現各產業的變動特征和演進趨勢。14年來,新鄉市的產業結構持續保持“二、三、一”的分布格局,但內部比例關系有較大變化。從趨勢來看,第一產業占GDP比重不斷下降,與產業結構升級規律是相吻合的;第二產業比重持續上升表明以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是新鄉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這是工業化中后期的典型表現;第三產業增加值不斷上升而占GDP比重卻不斷下降,這一方面是由于第二產業的快速增長對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的擠壓,另一方面也說明第三產業自身發展相對緩慢。目前這種“二、三、一”的產業結構特征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二)就業結構的演進
此處的就業結構僅指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分別在就業總量中的比重,該指標可以反映不同產業的就業吸納力。計算發現,除2009年出現較大的波動外,新鄉市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基本呈上升趨勢,而且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的增速高于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則不斷下降。這表明新鄉市就業結構在不斷優化,特別是在2013年第二產業就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首次呈現出“二、一、三”的分布特征,第三產業就業比重與第一產業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與第二產業的差距則有擴大傾向。可以看出,目前第一、二產業仍是容納就業的主力軍,二者就業人數合計占到2013年就業總量的3/4,第三產業的就業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對于2009年出現的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上升而其他產業就業比重下降的情況,一個主要原因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得新鄉市第二、三產業勞動力需求減少,與此同時大量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又回流到第一產業[1]。
二、新鄉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聯性分析
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就業總量和就業結構會不斷發生變化。然而,由于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速度、人口結構、技術進步、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對就業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會出現較大差異。為厘清新鄉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的相互關系,以下將從相關系數、結構偏離度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相關系數分析
分析發現,新鄉市GDP與就業總量(相關系數為0.900)、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與其各自就業比重(相關系數分別為0.927、0.940、-0.831)之間關系顯著。其中,GDP與就業總量顯著正相關,二者能夠相互促進;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同向遞減,第二產業則同向遞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成反方向變化,表明其增長較慢但就業吸納能力有所提升。
(二)結構偏離度分析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同步調整優化是經濟增長的理想狀況,但現實中二者總是出現偏離。根據上述分析可知,新鄉市就業結構調整滯后于產業結構。為反映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偏離程度或者協調程度,一般使用結構偏離度進行衡量[2-3](這四個系數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它等于各產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之比減去1。當某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等于0時,說明它的產業結構與結業結構處于均衡狀態;結構偏離度大于0也即增加值比重大于就業比重時,該產業相對勞動生產率較高,具有較強的吸納就業的潛力,偏離度小于0時則與其相反。
計算發現新鄉市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長期小于0,基本保持在-0.8至-0.6之間,這意味著農業相對勞動生產率較低,其富余勞動力有待轉移到其他產業;第二產業偏離度在一些年份波動較大但基本呈下降趨勢,就業比重較增加值比重仍低,就業容納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第三產業偏離度回落趨勢明顯,且從2010年開始逐漸接近于0,說明其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程度不斷提高,吸納就業的能力逐步增強但仍弱于第一產業。
三、新鄉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
上述分析僅能說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相關性和偏離程度,沒有涉及產業結構變化如何影響就業及二者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和因果關系。以下將借助計量經濟方法對該問題進行分析和檢驗。endprint
(一)變量選擇
為分析產業結構變化對就業結構產生的影響,此處選取2000年至2013年新鄉市產業結構、反映產業結構調整狀況的產業結構轉換系數以及就業結構等變量。其中,產業結構轉換系數用ZH表示,它等于第二、三產業增加值之和與GDP之比[4];Gi表示某產業實際增加值占當年實際GDP的比重(i取值1、2、3,分別表示第一、二、三產業,下同);Ei表示某產業就業人數與當年就業總數之比。
(二)時間序列的ADF檢驗
對變量Ei(i=1,2,3)、Gi(i=1,2,3)、ZH進行單位根檢驗(見表1),發現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及其產業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和產業結構轉換系數的原序列是平穩序列;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及其產業比重、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的一階差分是平穩序列;產業結構轉換系數與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為非同階平穩序列,因而它們之間不具有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
(三)協整檢驗
ADF檢驗表明E1、G1、ZH的原序列是平穩序列,自然具有協整關系。分別以G1、ZH為解釋變量,以E1為被解釋變量進行OLS回歸,得到如下方程:
E1=2.051-1.840ZH (1)
t= (11.256) (-8.523)
R2=0.858 F=72.634 DW=1.757
E1=0.212+1.840G1 (2)
t= (5.971) (8.523)
R2=0.858 F=72.634 DW=1.757
式(1)、式(2)所反映的變量關系在本質上是等價的,因為式(1)中的解釋變量ZH表示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式(2)中的G1為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一時期的ZH和G1滿足如下等式:ZH+G1=1。因此,ZH和G1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轉換系數ZH會不斷變大,而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G1則相應變小,由此帶來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的下降。具體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第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每上升1%,也即第一產業增加值每下降1%,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平均下降約1.84%;第一產業就業比重與其增加值比重之間的同向變動關系與前文的相關性分析是一致的。
E2和G2是1階單整平穩序列,滿足協整檢驗的條件。以G2為解釋變量,E2為被解釋變量,采用E-G兩步法先對變量進行OLS回歸,再對殘差序列進行ADF檢驗。回歸方程見式(3);殘差序列不存在自相關,且在單位根檢驗中,ADF統計量為-2.952,小于1%的臨界值-2.755,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因此,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和增加值比重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E2=-0.212+0.943G2 (3)
t= (-4.059) (9.574)
R2=0.884 F=91.666 DW=1.685
式(3)表明第二產業就業比重與其增加值比重顯著正相關,也與前文結論相符。具體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每上升1%,其就業比重平均提高約0.94%。
(四)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協整檢驗可以反映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但無法判斷其因果關系[5]。對上述平穩原系列和一階單整序列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滯后階數選擇2。表2顯示在5%的顯著水平下,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與其就業比重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的提高是促使其就業比重相應變化的格蘭杰原因。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1.新鄉市“二、三、一”的產業結構特征短期內很難改變,但內部比例在不斷變化;就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結構特征由“一、二、三”演進為“二、一、三。
2.新鄉市第一、二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與其就業比重顯著正相關;第三產業卻顯著負相關,具體表現為增加值比重的下降和就業比重的上升,其就業吸納能力雖然有所提升但就業比重仍然低于第一產業。
3.新鄉市就業結構調整滯后于產業結構,第一產業仍存在富余勞動力轉移壓力,第二、三產業的就業容納空間仍需拓展;產業結構調整系數與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之間以及第二產業就業比重與其增加值比重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且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對其就業比重有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產業結構調整系數與第二、三產業之間沒有表現出長期均衡關系。
(二)建議
1.繼續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村富余勞動力產業轉移能力。新鄉是全國重要產糧區,在經濟發展中要進一步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在保障主要糧食作物供給的基礎上,適當擴大花生、蔬菜、花卉、中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的生產,并通過農業產業化、集聚化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借助各級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成果,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和勞動生產率;在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要結合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使農民向城鎮和社區集中,形成市場需求并擴大市場規模;同時,不斷延伸第一產業的產業鏈,帶動農副產品深加工、農業機械生產與維修、農村商貿市場、農村金融物流業、農村生活服務業、觀光與休閑農業等第二、三產業相關行業的發展,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創造就業機會、拓展就業空間;此外,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使其具備向非農產業轉移的能力和素質。
2.進一步發揮第二產業的帶動作用,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目前新鄉市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以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帶動就業方面的作用仍十分顯著。作為中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工制造基地,近年來新鄉市在發展特色裝備制造和傳統優勢產業(食品、造紙、紡織、建材等)的基礎上,著力發展電池及電動車、生物與新醫藥、現代煤化工和電子信息等四大新興產業,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新鄉市要充分發揮創新領先的技術優勢、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臨近省會的市場優勢以及產業園區眾多的數量優勢,在推動工業產值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努力實現就業人數的同步增長;同時要進一步做好相關行業和和產業集聚園區的配套生產和服務工作,積極發展研發設計、物流配送、檢驗檢測、展示交易、服務外包、市場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第二、三產業之間的聯動機制功能。
3.不斷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的提高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標志。但是,新鄉市第三產業的緩慢發展及內部結構的不合理嚴重制約了其就業空間的拓展,也放慢了新鄉市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為此,新鄉市要把握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歷史機遇,通過引進大型商貿和知名餐飲酒店集團、優化城鄉商貿網點布局、充分利用現代通信網絡技術等手段升級改造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并積極推進旅游業、文化產業、現代物流、健康保健業、養老及家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拓展第三產業的就業空間。同時,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促進就業的積極作用,為中小微企業創立創建、資金信貸、稅收優惠、網絡經營和營銷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幫助,促進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壯大。
[參 考 文 獻]
[1]肖華.新鄉市就業結構演變及其調整[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9):14-17
[2]劉俊,范利芬.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與經濟轉型升級——基于廣東省1978-2011年數據[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3(8):17-21
[3]趙鳳,東梅,周婷.產業結構升級影響就業的實證分析——以寧夏為例[J].農業科學研究,2014(2):55-61
[4]董芳,周江濤.產業結構升級影響就業的門限效應——基于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實證分析[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31-37
[5]張華初.廣東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的實證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4-49,158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