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學圖書館;MOOC模式;信息服務工作
摘 要:文章從MOOC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出發,探討了MOOC模式對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影響,進而從 MOOC 信息資源導航、增加 MOOC 線下技術支持培訓和開展 MOOC 學員交流活動三個方面提出了MOOC模式下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5)11-0059-02
信息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在線學習帶了新的機遇,2012年,MOOC席卷全球,成為近幾年最熱門的網絡學習模式。MOOC對學習模式和學習資源產生了顛覆性的變革,對于參與式互動學習的支持、優質資源的共享和整合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對于高等教育,其優質便捷的學習方式正在逐步成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發展依賴于大學的推進,同時也在變革著大學的教育模式。大學圖書館作為高校的重要資源和學習支持中心,受到了MOOC的影響和沖擊。如何更加理性和科學地利用MOOC的影響來加速大學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工作,是高校圖書館需要思考和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1 MOOC概述
1.1 MOOC的發展現狀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縮寫,即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最早在2008年由加拿大學者提出。Coursera、Udacity、edX是世界上影響力較廣泛的三大網絡學習平臺,它融合了頂尖高校的MOOC課程,有自己專業的學習管理系統。MOOC提供的課程主要針對大學課程,且全部免費。學習者只需要根據課程的安排在規定時間內參與課程學習,并完成相應的作業和測試即可,學習過程中會有專門的師生和學生互動環節,使網絡學習的參與性和交互性更加明顯。如果學習和測試合格,學習者會得到相應的證書。面對MOOC風潮,我國也在籌備并積極參與其中,例如:組建了翻譯團隊和“果殼網”的MOOC社區,為更多的學習者提供翻譯和咨詢服務。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學堂在線”是我國嘗試參與MOOC的典型代表之一。清華大學計劃在未來五年內使課程在數量上達到100門課,并且保證各個學科的分布和特色都有所涉及和兼顧。隨后,上海的一些高校也建立聯盟,形成課程開發和分享中心,使資源在東西部地區實現共享和互通。同時,“果殼網”作為一個開放的泛科技興趣社區也緊跟步伐,創立了我國目前最大的MOOC交流論壇“MOOC學院”,參與該論壇的人數達到4萬多人,并且在不斷地增加。這預示著我國的MOOC課程學習從高校在逐漸向大眾人群轉變。“MOOC學院”為實現這樣的轉變提供了很好的服務平臺。
1.2 MOOC模式的主要特點
MOOC模式的特色和優勢:首先,學習者可以利用的資源和工具種類更加多樣,它整合了多種有利于交互的社交網絡工具,形成了豐富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形式和內容都實現了多元化。其次,對課程的學習更加便捷,它打破了傳統學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習者借助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地學到世界名校的一流課程。最后,MOOC課程對于課程學習人數沒有限制,真正實現了大規模的網絡學習,整個課程更多需要的是學習者自己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缺乏監督和管理機制的學習模式的本質更加需要學習者內在學習動機的驅使,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樣的學習相對更加持久和高效。
2 MOOC對高校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影響
2.1 MOOC服務納入大學圖書館的基礎服務
MOOC的根基在高校,勢必使高校成為MOOC課程制作和參與學習的重要領域。作為以信息資源集合為主要優勢的圖書館,提供有關MOOC學習的信息服務將成為圖書館的一項基礎服務。首先,如果高校要開設自己的MOOC公開課,就需要圖書館為課程學習提供相應的資源服務,這無論對于課程開發還是學習者的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高校自己開設MOOC課程的還是少數,大多數的高校學生需要的是引進和推廣優質的世界名校課程,為此,圖書館就更多地扮演著信息服務和提供的角色。隨著MOOC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參與到MOOC課程的學習當中,課程的數量在不斷更新和增加,學生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這就需要大學圖書館將MOOC服務納入到圖書館的基礎服務體系當中,將其作為日常信息服務工作的一個關鍵部分。
2.2 技術支持服務成為圖書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MOOC課程學習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擁有流暢的網絡環境和基本的在線學習系統使用技能。經常性的網絡擁堵和課程視頻無法播放將導致學習者對課程學習失去耐心,導致中途停止進而無法完成學習課程。這就需要以圖書館為中心,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快速的網絡訪問服務,讓學習者在更加流暢的環境下展開學習。此外,MOOC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學習者的主動參與性和交流互動性,多樣化的社交網絡工具為交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并不是每一位學習者都能熟悉地利用各種工具進行交流溝通,這就需要圖書館定期開展相關技術工具的使用和操作培訓,為學習者在技術上提供支持服務,進而保證MOOC課程的學習能夠更加便捷和有效。
2.3 大學圖書館員逐步向信息資源向導方向發展
傳統圖書館的主要功能是集合書籍和各種數據庫,并為其提供良好的分類和管理信息,便于讀者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資源的獲取和利用。由于MOOC模式下的課程教學中會提供很多的參考資料、拓展資源、相關閱讀資料等,這些資源是學習者進一步自主學習和延伸理解的重要材料。但現實情況卻是學習者不能夠較容易地獲得所需資源。貧乏的資源必然導致課程學習質量的下降。因此,MOOC模式在改變著圖書館的職能和作用,要求圖書館能夠為學習者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資料。圖書館可以參考MOOC課程的資源來購置和分配自己的圖書和文獻,并且以羅列清單的方式統計出相關資源的分布和獲取方式,進而更好地服務MOOC學習者。這種資源向導的服務功能將越來越成為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發展方向和重要趨勢。
王曉征:MOOC模式對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思考
王曉征:MOOC模式對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思考
3 MOOC模式下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實施策略
3.1 建立MOOC的最新導航,為讀者提供更加及時的課程信息
MOOC不僅是幾門課程的集合,更是一種集合優質學習資源于一體的開放式學習平臺,該平臺匯集了眾多的課程、作業、資源。大學圖書館應該充分發揮自己信息資源集合的優勢,將更多的MOOC課程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和集合,使其以更加直觀的形式保存并呈現給學習者。由于MOOC平臺的內容各有特色,初學者可能對其基本情況不夠了解,大學圖書館可以將MOOC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制作出導航頁面。MOOC導航可以按照時間順序將每個月的課程信息進行統計,也可以按照學科、開課院校等進行分類匯總。這樣的導航頁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學生進行課程的選擇和學習,直觀清晰的信息內容服務是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一個創新點。
3.2 增加學習培訓,為讀者提供MOOC課程使用幫助和服務信息
就目前而言,雖然我國正在積極參與到MOOC課程的建設和開發當中,但大部分的課程為國外知名院校所授,即大部分的授課是以英文語種為主。雖然有一部分課程已經由專門人員翻譯成了中文,但對于學習者而言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如何提交作業,如何與教師及其他學習者進行互動交流,如何獲得準確的拓展資源等。對于在線學習而言,這些操作和流程中的困難必然會影響學習效果。這就需要大學圖書館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服務,如定期開展一些有關MOOC學習的技術指導培訓,進而為學習者提供初步的入門指導和全面的技術支撐,并及時解答學習者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于即將開展的課程,學習者可能由于缺乏了解而錯過學習,圖書館可以提前以公告的形式對課程內容進行詳細的介紹,并及時推薦優質MOOC課程。圖書館作為離學習者最近的場所,可以為MOOC課程的學習提供基本的支持和信息傳輸服務。
3.3 提供課下交流場地,為學員提供更加便捷的交流互動空間
MOOC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其缺點也在不斷凸顯,例如:較高的課程注冊率和較低的課程完成率,大規模的在線學習變成了大規模的在線注冊,能夠從始至終全部完成的人數在整個學習人數中所占的比例較小。盡管MOOC的學習模式更加強調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及互動交流,但在線學習中人與人之間的生疏感和學習的孤立感依然存在。為此,大學圖書館作為一所高校的學習者聚集地,可以利用本身的群體優勢組織更多的線下交流活動,讓本校的學習者可以集合在一起就課程學習中的感受、體會、問題等進行交流和互動。學習需要同伴之間的互相鼓勵才能走得更遠,知識需要在不斷的碰撞中才能體會得更深。
4 結語
MOOC模式的浪潮已經席卷全球,高校更是處在風口浪尖當中。圖書館作為高校重要的信息集合地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從MOOC的深遠影響中尋求突破。特別是在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工作中,更需要全面考慮自身和MOOC的結合點,在不斷的創新中適應和支持MOOC的學習,同時也要吸納和采用MOOC的最新理念,將其應用到圖書館的發展和建設當中。
參考文獻:
[1] 董玲玲.“慕課 ”對傳統高等教育的沖擊與應對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3(23):145-146.
[2] 付君,秦鴻.MOOCs 的興起及圖書館的角色[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2):19-26.
[3] 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EB/OL].[2014-04-10]. http: //baike. baidu. com /view /10187188. htm?fromtitle=MOOC & fromid=8301540&type=search.
[4] Gore H.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and their impacton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s: Exploring the issues and challenges[J].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4(1) : 4-28.
(編校:馬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