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UHF-RFID系統;系統應用;問題;建議
摘 要:文章以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實施的UHF-RFID系統為例,對超高頻無線射頻技術在高校圖書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目的在于促進無線射頻技術在高校圖書館的深入應用,為選擇UHF-RFID系統的高校圖書館提供參考。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5)11-0131-02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又稱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須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的機械或光學接觸。在圖書館領域,應用的主要是高頻(HF)和超高頻(UHF)的RFID技術。目前,基于RFID技術的自助借還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國的圖書館,方便的自助借還書方式給廣大讀者帶來了最大限度的借閱自由。
正是考慮基于RFID技術的自助借還系統的諸多優點,2014年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進行了RFID改造。此次我館的RFID改造采用的是超高頻(UHF)技術,該技術具有一次性可讀取多個標簽、識別距離遠、傳送數據速度快、安全性高、可靠性和壽命高、耐受戶外惡劣環境等特點。與同樣應用于圖書館的高頻(HF)技術相比,具有改造成本更低,電子標簽隱秘安全性更好,無線讀寫距離更遠,使用壽命時間更長等優點[1]。
2 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在改造和使用中發現的問題
2.1 電子標簽“脆弱”,破損更換有難度
雖然隱藏性、安全性、識別距離都強于其他芯片,但是超高頻的電子標簽由于專注于產品的隱藏性,厚度僅0.1 毫米,極易損壞。因此,在圖書加工和使用過程中,電子標簽損壞的概率相對較高,需要加工人員加倍小心。一旦電子標簽在粘貼后發現受損,必須撕去受損的電子標簽,避免破損的標簽對新貼的電子標簽的讀寫造成干擾。而撕去粘合牢固的電子標簽對于圖書來說就是一個損壞的過程,所以標簽損壞的情況是加工人員最不愿意面對的。
2.2 電子標簽有“誤讀”的現象
超高頻(UHF)技術識別的靈敏度高、讀寫距離遠,在圖書借還和圖書管理上比高頻技術更有優勢。但是凡事都具有兩面性,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應用超高頻RFID技術的圖書盤點設備在盤點過程中特別容易出現誤讀現象,因此在盤點完每排書架后,都需要逐一進行校驗,給盤點工作增加了難度和強度。此外,誤讀的問題也同樣會出現在借還書的過程中,時常會有讀者反映會出現錯借錯還現象。
2.3 舊有書目編著方法煩瑣,與本次改造的宗旨不符
在實施改造前,我館一直采用的是著者號的編目方法,編目方法復雜,排架工作煩瑣,圖書加工周期較長,也不利于圖書的迅速整理和排架,不符合本次RFID改造“簡化流程,方便閱讀”的目的。
2.4 開放式借閱增加圖書安全管理壓力
在此次RFID改造過程中,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打破舊有圖書分室管理的模式,采用開放式借閱的模式,各借閱室不再設門禁和圖書安全管理人員。開放式借閱使圖書安全管理的壓力集中到了圖書館的出口,加大了圖書館出口處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再加上超高頻RFID的安全門靈敏度高,時常會出現誤報的現象,在每天出館的高峰時間段,短時間內通過安全門的人流較大,在出現頻繁報警的情況時,少量工作人員難以應付。
2.5 圖書館員不適應新角色
新的借還系統投入使用后,圖書館改變了以往半手工化的條形碼識別模式(Barcode Recognition Mode)和分室借閱方式,很多部門的工作內容由于新系統的應用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各借閱室的一線館員。改造后,各借閱室不再設借閱服務臺,館員的工作集中在管理書庫圖書和解決讀者問題上。不少館員習慣了以往“值守坐等”的被動工作方式,工作缺乏主動性,很難迅速適應新的工作角色,再加上不熟悉新系統的使用,部分同志經常出現失誤。如:在書庫進行盤點的時候忘了對盤點的圖書進行二次校驗;部分館員在書庫內無所事事等情況。
3 解決的辦法和思路
3.1 針對超高頻電子標簽易損的弱點
一方面,圖書館根據實際使用的情況向生產廠家提出了對芯片強度和質量進行改進的要求;另一方面,我館在圖書編目的過程中,細化書目加工流程,規范電子標簽粘貼的位置,增加校驗步驟,保證最大限度地防止破損的電子標簽貼到圖書上,同時又可以在發現有電子標簽破損的圖書后,能夠迅速地清除破損的電子標簽,方便對圖書進行修復,減少對圖書的損傷。
3.2 對于超高頻的誤讀現象
館員在盤點操作過程中,除了要求一線工作人員規范盤點的操作動作,還要求館員在盤點每個書架單元位置的圖書時對所盤點的圖書逐一進行二次檢驗,避免在盤點圖書的過程中出現誤讀而造成的圖書定位錯誤。而對于讀者使用中出現的“誤讀”現象,我們在加強對新系統使用的推廣工作的基礎上,還應在每臺自助借閱機旁擺放印有讀者使用指南的易拉寶,提示讀者在借還時要仔細核對自己借還的書目數量,防止出現誤借誤還問題。
3.3 改革圖書編目方式,種次號代替著者號
為了方便讀者的取閱,簡化圖書排架工作和圖書編目工作,迎合本次RFID改造的目的,在此次改造中我館將圖書索書號中書次號的編號方法由使用多年的著者號改為種次號。事實證明,新的編目方法能夠降低圖書編目和圖書排架的難度,便于一線館員更快地完成圖書的整理和上架,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新書編目加工的周期。
3.4 加強圖書安全管理工作
自助借還系統的上馬使得開放式借閱成為必然,也使圖書安全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保障圖書安全,我館采取了幾項措施:①加強閱覽室和樓宇巡視,杜絕讀者的“藏書”行為。②注重圖書館出口位置的安檢。出口處安排專業圖書館工作人員,在人流較多時段,增加出口處的保安人數,保證出口處不會出現安全“缺口”。③加強對一線工作人員的培訓,防止因誤操作造成圖書未借上的“丟書”現象。
唐茂元:UHF-RFID技術在高校圖書館應用中的問題及建議
唐茂元:UHF-RFID技術在高校圖書館應用中的問題及建議
3.5 注重培訓,轉換理念,讓職工盡快適應新角色
新的借還系統投入使用,給廣大讀者帶來了便利,同時也改變了圖書館館員的工作方式,對館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針對一線員工在新系統投入使用后出現的不適應情況,我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幫助館員盡快適應新的借閱系統:①對圖書館一線崗位設置進行調整。根據新系統下一線工作的特點,改變原有以部室為單位的人員配置,各閱覽室設圖書整理和圖書收集兩類工作崗位,一層總服務臺只留少部分工作人員,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效能,確保圖書整理和盤點工作及時完成。②按崗位分別對職工進行培訓,保證每個職工都能熟練掌握新系統在本職崗位的應用。③根據自身館舍的建筑特點,先局部后整體,穩步完成全館開放,使一線館員逐步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和工作方式。④更新服務理念。通過聽講座、開討論會,結合逐一溝通的方式,使全館上下統一思想,培養“負責、耐心、友善、主動”的工作意識,積極適應新的工作方式,主動為讀者服務。
4 UHF-RFID技術改造后的感想
4.1 設計專用的超高頻RFID書架
在查閱過資料后,筆者發現金屬板對超高頻的無線射頻訊號具有較強的衰減作用[2]。實驗證實,在雙面書架中間加上一層金屬隔板可以明顯降低出現誤掃現象的概率,因此可以采取增加金屬隔板的方式對現有書架進行改進。
改造的專用書架在層與層、排與排之間采用可以阻擋超高頻RFID無線射頻訊號的金屬材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盤點的準確性和速度,保證了圖書定位數據能夠實現實時更新。
4.2 引入機器人技術,實現書庫內盤點的無人化管理
如今計算機技術和機器人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在物流應用方面,基本上已經趨于成熟。我們可以在圖書盤點過程中引入機器人技術,由機器人按程序設定在每日的固定時段按規定路線完成書庫內圖書的盤點工作。未來的圖書盤點工作將如同操作掃地機器人那樣簡單。
4.3 增配圖書的分揀系統
類似系統已經在今天的物流配送中成功運用,可以實現對圖書的快速分揀,此系統可以縮短圖書的上架時間。
圍繞RFID技術,我們可以將很多當今成熟的科學技術運用到圖書的管理中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從事傳統業務的人員數量,將更多的人力集中在其他圖書館業務中,使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更專業,更符合讀者需求。
5 結語
如今的圖書館界經常會出現關于在RFID改造過程中使用高頻還是超高頻技術的爭論,打算進行RFID改造的圖書館常會陷入此類糾結中。在筆者看來,在當今“大數據”“云數據”的大環境下,各個圖書館在發展符合自身特點的RFID技術的同時,應該更注重知識的交換和數據的共享,單純以采用高頻和超高頻技術將圖書館劃分成兩類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今后RFID技術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將兩種技術進行結合,使采用兩種技術的圖書館能夠實現電子標簽的互認,實現不同館之間圖書的自由流動與館際互借,有利于資源共享、知識共享,從而達到資源開放獲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朱小梅,葉莎莎.RFID系統在圖書館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研究: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2(7):34-37,43.
[2] 閆富貴.金屬環境下UHF-RFID標簽性能惡化分析與設計研究[D].杭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4:16-17.
(編校:嚴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