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都受到挑戰,分析佛教在華傳播策略,探討其傳播的特點及對文化載體的利用方式,對研究進一步繼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佛教;傳播策略;特點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在傳入我國以后,成功實現中國化轉型并最終發展成為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宗教,這與佛教成功的傳播策略是分不開的。分析佛教在華傳播策略,研究其對文化載體的利用方式,對探索進一步繼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文化傳播策略的調和性
調和性可以說是佛教文化傳播策略最大的特點。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大國, 對外來文化有一種鑒別、擇取的能力, 這就決定了佛教在傳入的時候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來自本土文化的各種阻礙。在佛教傳入初期,面對來自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阻礙,佛教調和性的特點得以最大限度地體現。例如,儒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倡導“三綱五常”、宗法人倫,認為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都應該按規定的角色去做。而佛教宣揚棄家出世的修行理論,等于主張無君無父,形成與中國儒家思想的尖銳對立。在與儒家學說的矛盾分歧中,佛教總是向儒家妥協、調和,竭力強調佛教文化與儒家思想的一致性及其對儒家倫理學說的配合、補充作用,為此甚至不惜編造出大量的偽經,如《父母恩重經》等。最終結果便是“(中國佛教)自宋代起,調和傾向愈來愈全面,愈來愈強烈,以致愈來愈失去原來印度佛教的本色,而幾乎歸屬于儒家,成為儒化的佛教了。”
從中國佛教的發展進程來看,正是由于佛教文化傳播策略極強的調和性,有力地保證了佛教在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斗爭與融合中得以持續發展,最終完全實現佛教的中國化,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宗教。
二、傳播方式及載體的通俗性
中國傳統思想傳播以精英傳播為主。如孔子以“君子”為目標樹立理想的人格標準,主張“治國以禮”;老子認為“道法自然”,對待事物就應該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無論是孔子的“君子”還是老子的“無為而治”,顯然更多的是針對知識分子精英階層提出的思想主張,對于終日為生計奔波的普通百姓而言并無多大關系。因此,以儒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精英文化,對應的文化傳播方式為精英文化傳播。此外,中國傳統思想認為:語言不能準確傳達事物的本質。《周易·系辭上》中,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莊子也認為:“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可名。”都充分表現出對語言功用極大的不信任。
與中國傳統主流思想走精英文化路線的傳播方式不同,佛教具有通達的語言文字觀,在傳播方式及傳播途徑的選擇上,使用的是平民化、世俗化的傳播方式,主張利用世俗化的傳播手段,盡可能多的向社會大眾宣傳教義、招收信徒,于是小說這種通俗文學自然成為了佛教宣傳的重要載體。“崇佛派以通俗小說形式,把佛法之廣大、報應之靈驗、地獄之可怖展現在人們面前,使許多人對佛教產生敬畏,有所祈求,從而成為佛教的信徒。所以,宣佛小說在制造輿論,影響群眾,壓倒反佛派的聲勢,從而為佛教的廣泛傳播造成有利條件方面,則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可以說,佛教由東漢傳入期的勢微,能發展至隋唐代時期的鼎盛,最終完成中國化,都與佛教傳播方式及載體選擇的通俗性特點及所造成的影響分不開。
三、對社會訴求的迎合性
分析佛教的中國化過程,可以清楚地發現,佛教的傳播內容在各個發展階段是不一樣的。佛教徒十分注意迎合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社會訴求,并根據這些訴求來調整傳播內容,這一特點在宣佛小說創作上得以清楚的體現。
首先,佛教的傳播迎合了大眾階層的利益訴求。在佛教初傳期,宣佛小說多以描述僧侶教徒靈驗之事為主。隨著隋唐時代佛教在社會各階層普及,小說創作的主角逐漸替之以各類世俗人物,如《旌異記》中的孫敬德等。此類宣佛小說以當世之人的親身經歷來宣揚報應輪回的真實存在,引導人們信仰佛法以消災避禍,迎合了社會大眾趨利避害的心理訴求,更利于佛教吸引在家修行者,擴大自己的隊伍。
其次,迎合統治階層的管理訴求。漢末至六朝時期,社會動蕩,生靈涂炭,百姓流離,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主流的儒家學說不能遍及各階層,無法幫助統治者控制下層社會意識,因此,統治階層亟須一種新的思想統治工具。于是佛教趁勢傳入,迎合統治階層治世的需要,充分運用豐富的想象力,精心構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地獄體系,如齊王琰的《冥祥記》中的趙泰等,用以恐嚇世俗人們、教化百姓安于現世,不可做亂。此外,佛教又在這一體系中構建了輪回模塊,讓百姓在殘酷的現實中得以看到希望,用今生的堅忍換來世的安樂。由此,借助因果報應體系及輪回理論,佛教與統治階層完成了相互選擇,從社會上層的支持中有力保證了佛教中國化的順利推進,而宣佛小說中明顯的為政治服務的社會教化功能,正是佛教中國化與統治階層相互合作的結果。
綜上所述,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策略無疑是成功的,分析中國佛教傳播的特點,對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有積極的借鑒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現代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多元的文化碰撞。在當今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對外部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內傳承與對外傳播都受了到嚴峻挑戰。借鑒佛教傳播策略的調和性,主動整合、同化外部文化,關注公眾文化心理訴求,選擇多樣的傳播方式及途徑,將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與輸出。
參考文獻:
[1]黃艷燕.淺論宣佛小說的世俗化趨勢——以宣佛小說輪回主題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2(10).
[2]王青.宗教傳播與中國小說觀念的變化[J].世界宗教研究,2003(2).
[3]黃艷燕.20年來“佛經文學對中國小說影響”研究綜述[J].韶關學院學報,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