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金光
【摘 ?要】凌陰在先秦文獻中常有記載,而一批先秦凌陰遺址的發現為我們深入研究先秦凌陰提供了可能。本為通過對先秦凌陰遺址建筑位置、形制結構、排水設施等方面的分析,總結了先秦凌陰的特點及其演化規律。
【關鍵詞】先秦時期;凌陰;凌陰遺址;特點
關于先秦“凌陰”的記載,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其文曰:“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關于“凌陰”一詞的解釋,成書于西漢的《風俗通義》中認為:“積冰曰凌”,“陰,通窨。窨,地穴也”。按其義,凌陰是為藏冰的地穴;孔穎達認為“凌陰,冰室也”,冰室即為藏冰之地,其解釋與《風俗通義》一致。由此可知文獻記載的“凌陰”是一種藏冰的建筑,功用主要是藏冰。
一、先秦凌陰遺址的特點
(一)建筑位置
雍城凌陰遺址位于秦都雍城內,姚家崗春秋時期宮殿遺址的東北角,遺址距離宮殿遺址很近。鄭韓故城內凌陰遺址位于河南新鄭閣老墳村北,鄭韓故城遺址西城內西北部的戰國宮殿區內,南距宮城不遠。
從所發現的二個凌陰遺址的建筑位置上看,先秦凌陰遺址多位于王都內,距離宮殿區較近。所以可以認為先秦凌陰遺址為當時王宮的專用建筑。
(二)形制、結構
春秋時期秦都雍城凌陰遺址的形制、結構開始變得復雜起來。從形制上看秦雍城凌陰遺址是半地穴式建筑,整體可分為兩部分:地面建筑和地下冷藏室。從發掘情況看,地下冷藏室的四周是有回廊,回廊兩邊有柱洞。另外,出土有大量的板瓦,筒瓦及銅質建筑構件殘件等遺物。能夠證明凌陰遺址的地面建有建筑。地下冷藏室部分為長方形窖穴。四壁呈斜坡狀,窖壁上部三分之二為夯筑,其下三分之一為生土。生土之上有夯筑的二層臺。窖底鋪有砂質片巖一層。西回廊正中有一通道,斷面呈等腰梯形。通道上有由東向西平行的五道槽門,這一通道是窖穴下部的唯一出入口。鄭韓故城凌陰遺址從形制上看亦成半地穴式建筑,整體分為地面建筑和地下冷藏室兩部分。地面建筑雖未見雍城凌陰遺址的回廊,但亦出土有大量的筒瓦板瓦和銅質建筑構件,這說明地面亦建有地上建筑;鄭韓故城的地下冷藏室為口部略大于底部的長方形豎穴式。四壁內側由上向下分層夯筑墻壁。冷藏室的出入走道位于地下室的南壁東端,走道比較狹窄。冷藏室的底部比較規整,地面用方磚平鋪,地下室的周壁下部鑲砌有方磚。另外,窖穴底部東側有五眼井,五眼井都是由陶井圈套接而成。
(三)排水設施
秦都雍城凌陰遺址的排水設施已相當完善。凌陰遺址的西回廊正中有一個通道,呈等腰梯形,通道由東向西平行的槽門五道。所有槽門的槽溝剖面均為側置或倒置的等腰梯形。在第二槽門之西的通道底部,鋪設有水道,水道與姚家崗西南部的白起河相通。鄭韓故城的冷藏室底部有五眼井。發掘者稱這五眼井為冷藏井,用于冷藏食物。將這五眼井看作是地下室的主要冷藏設施。而衛斯先生指出這五眼井主要用于排水。筆者認為發掘者將鄭韓故城的這處遺址稱為冷藏室,主要出于這五眼井和出土動物遺骨的考慮。而衛斯先生將這五眼井看作是排水設施,主要是因為他把這一遺址看作是用于藏冰的凌陰。很顯然要解決這五眼井的用途問題就必須搞清楚這處遺址的功用。從結構上來講,這處遺址與秦雍城凌陰遺址的結構相近,前文已提到。另外,晚于鄭韓故城的漢長安城長樂宮凌室(凌陰遺址在漢代稱為凌室)遺址也是由地面建筑和地下冷藏室兩部分構成。其結構、形制與秦雍城凌陰遺址和鄭韓故城的這處遺址十分相近。而秦雍城凌陰遺址和漢長樂宮的凌室遺址的功用是用于藏冰,這是學術界公認的,那么鄭韓故城此處遺址也用于藏冰也應該是沒什么問題的。稱其為凌陰也是正確的。既然鄭韓故城凌陰遺址功用為藏冰,那么如此規模的冷藏室必然有較完善的排水設施,這在秦雍城凌陰遺址和后來的長樂宮凌室遺址中都有發現。因此,這五眼井主要用途應該是排水。
由此,可以看出先秦凌陰遺址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地下排水設施已成為凌陰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所出遺物再看凌陰的功用
按照文獻的記載,先秦凌陰的功用是藏冰。從先秦凌陰遺址的形制、結構、排水設施來看,先秦凌陰的主要功能確是藏冰。而鄭韓故城凌陰遺址出土動物骨骼有給我們提供了另外的信息。鄭韓故城出土有大量的豬、牛、羊、雞等骨骼,約占所含遺物總數的三分之二,這證明鄭韓凌陰遺址較雍城凌陰遺址有了更多的功用,就是冷凍儲藏食物,這補充了文獻資料關于凌陰功能的記載。但需要指出的是凌陰遺址的主要功能還是藏冰,冷凍、保鮮食物只是對凌陰內藏冰的額外利用。這也是凌陰遺址區別于一般冷藏室的重要特點。
二、先秦凌陰遺址與漢長樂宮凌室
遺址的比較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于漢長安城長樂宮西北部發現一處漢代凌室遺址。漢凌室遺址位于長樂宮內,長樂宮在漢初曾一度用作皇宮,后一直是皇太后的居所。另外,在該遺址的北部,西部不遠分布著同一時期的宮殿建筑,說明凌室內的藏冰主要供附近的宮殿日常使用。這與先秦凌陰遺址的分布位置相符,說明凌陰遺址實為一種為貴族服務的高級別的專用建筑;長樂宮凌室遺址為半地下式建筑,分為地下冷藏室和地面建筑兩部分。墻體經夯筑,很厚。基本形制、結構與先秦凌陰遺址相同。說明凌陰的形制、結構自春秋、戰國開始較為固定。所不同的是長樂宮凌室遺址地下冷藏室較淺,這可能與其建筑風格有關;遺址房內地面由南北兩側向中間傾斜,于中部形成一條東西向的排水溝。排水溝東段連接一條排水管道。排水設施較先秦制作起來更為簡單,實用性也好。總的來講,漢長樂宮凌室遺址繼承了先秦凌陰遺址的一些建筑特點。但也有不同,其整體建筑風格要簡潔、實用。
三、結語
到目前為止,先秦凌陰遺址雖僅發現有二處。但管中窺豹,通過對這二處凌陰遺址的考古學研究,我們發現凌陰的發展脈絡是清晰的。春秋、戰國凌陰遺址上文我們已有詳細論述,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是凌陰遺址的定型期。這一時期的凌陰遺址在形制、結構,排水設施方面的設計都已成形和日益完善。另外,春秋、戰國凌陰遺址的建筑風格對后世凌陰遺址的建造也有深遠的影響。從漢代長安城長樂宮漢凌室遺址的發掘情況看,其建筑風格確實是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凌陰遺址的建筑特點。
參考文獻: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韓故城內地下冷藏室遺跡發掘簡報[J].華夏考古,1991(2).
[2]衛斯.我國古代冰鎮低溫貯藏技術方面的重大發現——秦都雍城凌陰遺址與鄭韓故城“地下室”簡介[J].農業考古,1986(1).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漢長安城長樂宮發現凌室遺址[J].考古,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