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瑜
【摘要】從文學鑒賞角度引導同學們閱讀古代散文,在高中學生和古代優秀的詩文名作、名家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學生懷著愉快的心情,走進中國古代名家、名作之林。
【關鍵詞】《伶官傳序》;文本解讀;溝通的橋梁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伶官傳序》出自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伶官傳》,為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第五單元自主欣賞的篇目,欲從文學鑒賞角度引導同學們閱讀古代散文,希望教材能夠在高中學生和古代優秀的詩文名作、名家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從此文中頗能看出歐陽修散文的特點,我們通過它認識歐陽修,認識歐陽修的散文,認識古人的家國情懷。下面就三個方面談一點自己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體會。
一、從“嗚呼”看文章感情強烈的特點
承唐啟宋的五代,是一個黑暗混亂、災難深重的時代,文章用“嗚呼”感嘆開頭,是深感于五代這黑暗的亂世,是深感于莊宗不能修明政治以致失敗,是深感于伶官禍患以致身死國滅,而發出的深沉的感嘆,“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感嘆成敗的原因都由于人事,由于人事不修致使招致覆亡。作者開頭的感嘆一直灌注到這里。最后說:“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感嘆莊宗不能修明政治,反而溺于伶人,因而失敗,并以此勸誡后人。從開頭到結尾一直充滿著他的感嘆。感嘆中一方面是強調人事,因為“天命”難測難明,而“人心”“人理”可揣可測,他感嘆的側重點就落實于人事:另一方面也在于勸誡后人,希望后人從這一國一君的興亡教訓中,領悟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他懷著經世濟時之誠,對此衰世深有感觸,不忍不言,“不言無以懲于世”(劉熙載的《藝概》)。是深沉而強烈的感情,也是“深得畏天憫人之旨”。(劉熙載的《藝概》)。
二、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看文章結構嚴密的特點
歐陽修文章結構嚴密,富于邏輯性。開頭感嘆詞“嗚呼”后,即用“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一句是全文的主旨,也是領起全文,在一篇之中反復說明,申明“盛衰,在于人事”,可以說是“一篇之中三致志”(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世言晉王之將終也……可謂壯哉!”寫莊宗接受遺命,受矢,藏矢祖廟,用兵則請其矢負而前驅,凱旋后則納矢,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后還矢先王。莊宗確實是無忘其父之志,其作為足以讓晉王含笑九泉,其志,其意氣氣脈灌注,盛到極致,于是大事可成。“及仇讎已滅……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對比何等強烈,倉皇出逃,士卒離散,莊宗與群臣相顧失措,斷法而誓,泣下濕襟,已經和之前用兵之時不能比了,晉王有知,此時當掩面而泣了。其狼狽,其慘烈,衰到極致,父子一生事業付之流水。“一盛一衰,皆自于人”,照應前文,第二次申明文章主旨。“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一個對句又是一盛一衰,第三次申明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全文以盛衰二字作為線索,最后歸本于人事,結構極為嚴謹。
三、從“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看文章婉轉含特點
“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一句是文章第一段的繼“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后的第三句話,用莊宗的得失這一事實來論證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而對莊宗之盛的敘述,可以說是通過“賜矢,受矢”這一個極為典型又極為婉轉含蓄的細節來表現的。晉王賜矢,莊宗受矢,藏矢,請矢,負矢,納矢,還矢,不管是賜,還是受,對晉王和莊宗都有特別含義,此處寫來顯得含蓄而不直露,和“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直接明確地表達主旨不一樣。首先,以可以待引而發的矢賜予莊宗,矢是兵器,是在表達于戰事解決問題,三矢就分別指向了三件事情。“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王禹偁《五代史闕文》記載為:“一矢討劉仁恭”“一矢擊契丹”“一矢滅朱溫”,一矢代表一事,明白無誤。其次,“矢”代表的是先王的遺志,“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于是,“賜矢”是父親以未竟遺業授予兒子,期待兒子完成自己的事業,大有完成吾業方為吾子之意;“受矢”就是兒子接受了這一遺命,有子承父業之意。“賜矢,受矢”表達的就是最為傳統的子承父業。第三,《爾雅·釋言》解釋為“矢,誓也,”指的是父子相約的誓言,文中借指父子相約,而且此父子相約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是晉王臨終之時,以國事寄于兒子,而兒子“受而藏之于廟”就是接受了這一誓約。一“矢”字婉轉含蓄地表達了不盡之意。
而且,“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三句話就是文章開篇第一段,即第一段就明確題旨,就明確全文行文思路。這樣的文章會比學生手頭上的范文強得多,這就是最好的范文。
但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著不重視文本解讀的問題。閱讀中急功近利,急于從標準答案里去解讀文本,卻忽視了閱讀的本質,忽視了文學素養、閱讀審美的培養,致使一篇文質皆美的古代散文在學生那只剩下枯燥的字詞意思的背誦,學生厭倦了讀古文。編者想借此讓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文明,想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就付諸東流。
在一篇文章中,一兩個課時里,真正引導同學讀一篇文章,與文本展開對話,領悟其豐富內涵,探究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確實提高語文素養,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對中華文化遺產的傳承。那么,在高中學生和古代優秀的詩文的名作、名家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才成為可能。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