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霞
【摘要】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學生閱讀敘事性作品,必須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前提下,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方面的感受。讓學生去自己說出這些感受,其閱讀必須是高質量的。
【關鍵詞】場景人物;細節;生發感受;有效載體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高階段學生的閱讀,其教材文本體裁已趨于形式多樣,敘事、說明性文章,詩歌和簡單的非連續性內容。文本體裁之間的區別,學生所必須達到的閱讀之側重點不一樣。筆者依據相關閱讀要求,思考著讓場景人物細節成為學生生發感受的載體。
一、讓場景人物細節生發感受,需學生去主動欣賞
敘事性作品,有比較完整的事件梗概、敘述事件的過程,也就是場景、人物和情節得以有效體現的過程。敘事性作品,場景、人物、情節對讀者的感染作用是相當深刻的,但需要去主動地閱讀。學生閱讀敘事性作品,必須帶著主動的心理,如果沒有主動的心態,那閱讀是勞而無功的。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都以一定的情境創設,調動學生主動欣賞的積極性。如教學《最好的姿勢》,首先將學生帶進吞噬人類生命那無情的片刻。學生看到那場災難奪去的無數人的生命,幼小之心靈也產生無比之悲痛。在學生看到如此之不幸的片刻后,又把學生帶進一個特殊的場景,那就是譚秋千老師在這片刻留給人們最后而又永遠的姿勢。他雙手撐在課桌上,下面有四個學生;后腦血肉模糊。學生看到這情景,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學生亦便產生欣賞作品的強烈欲望,這是一個多么偉大而又平凡的老師。學生讀著那地震搖晃的場景,學生讀著譚老師手撐桌面、腦后血肉模糊的細節,學生讀著譚老師那最后的姿勢。倍感譚老師形象的偉大,他用自己的身體保住了四個孩子的性命,這是多么的無私,又是多么的大愛。閱讀教學的實踐比較有意義地告訴我們:場景人物細節讓學生去耳濡目染了,學生則受到一定的熏陶感染;場景人物細節讓學生去主動閱讀了,學生則可從光輝的人物形象上得到更為深刻的感受。譚老師不就是簡單意義上的救孩子,是在用自己的行為踐行——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
二、讓場景人物細節生發感受,需學生去合作欣賞
合作并非新話題,但合作學習出現于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就是一個比較新的教學理念。應當說,實現這樣的教學比起課堂教學的機械性的灌輸要麻煩得多,且不可能獲取比較理想的近期效果。但合作是一種必然,需要去實踐。只有去經常性實踐,麻煩也就會逐步減少。敘事性作品中的場景人物細節是可以去生發學生感受的,但僅憑小學生的個人智慧,所生發出來的感受可能比較片面,甚至就不盡相符于人生之價值理念。要想讓學生去獲取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的感悟,必須依靠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的合作是學生思維的碰撞、智慧的凝聚。如和學生一起學習《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是一篇表現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之愛國情結的敘事性作品,課文敘述了肖邦身在異國他鄉那強烈的愛國之情,人物比較典型,場景比較細膩。以往教學時,僅做了學生自己去探究方面的事,但學生的感悟有偏見。雖然是一篇好端端的作品,學生能夠真正感受肖邦那愛國情懷的還不多見。吸取以往的教訓,教學時,采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在學生理順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系自己所親歷的生活經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通過閱讀不同時段的“肖邦”,發出了自己比較真實的感悟,這感悟有些是客觀公正的,有些則顯得比較帶有偏見,有學生則以肖邦沒在自己的國家與侵略者展開斗爭而產生責備之感。小學生還真有小學生的思想,在讓學生進行自由表達后,讓學生對帶有分歧的感受進行爭論。小學生也還真有小學生的智慧,他們的大腦越發開竅,越是那么的好使。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以后,學生便從具體的場景,尤其是肖邦彌留之際,請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細節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學生不再有責備,更多的是理解,愛國的形式是多樣的;更多的是崇敬,肖邦是無可奈何的,沒有能夠看到祖國的恢復,不能夠再去用音符表達對祖國的眷念,只能請求將“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三、讓場景人物細節生發感受,需學生去創新欣賞
創新永遠是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已經是人們所形成的共識。創新則應當成為學生進行閱讀感悟所必須探討和實踐的話題。學生閱讀文學作品,需要一千個讀者就要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小學生閱讀敘事性的作品,需要否?回答應該是比較肯定的,雖然我們不想去完全達成這樣的目標,但學生對敘事性作品之場景人物細節的創新性感悟還是極其需要的,離開了創新感悟,學生也就不能產生創造性的感受。所以,讓場景人物細節生發感受需學生去創新欣賞,雖沒有形成一些豐碩的果實,但是筆者經常思考和探究的話題。平時的教學,筆者以為,敘事性作品的場景人物細節有諸多學生去創新感悟的因素,小學生也完全有創新感悟的可能。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去做畫地為牢的事,那極有可能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現在我們都時興學生的前置性學習,諸多的導學案應運而生。綜觀諸多的導學案,導學還真是在導學,但不少的導學則是一種新的灌輸形式,把課堂上的語言灌輸嫁接到了導學上。竊以為,這樣的導學必須糾正。對此,平時的導學不去把自己的感悟滲透進導學案,讓學生在自學上有馳騁思維的空間;平時的課堂,也不去光想著學生的創新感悟,處處讓學生去鉆牛角尖。總是去利用課堂上所生成的資源形成學生的創新感悟,形成小學生的創新感悟,我們不應苛求學生去獲取創新感悟的結果,只要學生張開創新思維的翅膀就行。因為對小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不應求近功,而應當去求遠利。譬如一些敘事性作品的場景人物細節描寫總會因一些比較特殊的原因而受限制,學生在創新感悟時,只要去探索,那感受肯定是真實的,也是比較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3.
[3]王榮生.語文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