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第94個年頭。進入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自我建設和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基于此,本文將從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tài)、政黨職能和組織結構這三個方面入手,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自我建設與轉型進行總結性研究,以進一步認識當前共產黨職能建設的情勢,為后續(xù)黨建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政黨職能;意識形態(tài);群眾路線;組織結構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zhí)政黨,是保證中國國家繁榮和穩(wěn)定的政治基石,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頭軍,并將承擔起對社會進行整合的歷史重任。這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將面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從未出現過的情況和問題,而中國共產黨也將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對各項方針政策進行具體調整和執(zhí)行。
一、意識形態(tài)的自我建設與轉型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建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成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國的進步和發(fā)展提供了充分條件。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對這些實踐經驗進行了完善和總結。同時,從中國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便開始承擔起領導中國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并對改革開放過程中積累的實踐經驗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和完善,使用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總結新的實踐。所以說,中國進行革命建設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成果深入結合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逐漸形成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為重要指導思想、以科學發(fā)展觀為實踐方法、以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為最終奮斗目標的科學理論系統。
(二)核心價值體系構建
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靈魂所在。馬克思主義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行為指南。其次,要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題所在。回顧中國百年以來的奮斗史,正是在這種共同理想的不斷鞭策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才會一路向前邁進;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和挑戰(zhàn),努力建造屬于全國各族人民的美好家園。
二、政黨職能的自我建設與轉型
(一)政黨職能轉變的必然
理論角度上,政黨職能與政黨功能這兩個科學概念既有相似點又有區(qū)別度。從科學概念的意義上講,政黨職能表明什么是一個政黨應有的政治品質和政治技能。政黨職能在政黨本質屬性的上層,突出的是一個政黨的“應然”,即一個政黨的工作和應有的問題;而政黨功能指的是政黨的政治行為對政治體系乃至全社會的意義和影響,其總結了政黨本質在社會政治生活范疇內的實現方法及結果,也描述了一個政黨在“實然”中的狀態(tài)。所以說,在科學概念本身的角度來講,一個政黨的職更能突出本質規(guī)定性,凌駕于政黨功能這個概念的上層;而政黨功能外化了政黨職能,它是政黨職能的實踐意義上的成果。并且,政黨職能表現出“應然”的價值判斷,因此它必然與一個政黨的主觀意識范疇相互聯系。認識一個政黨的政黨職能需要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結合,而結合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所以說政黨職能的內涵必然會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
(二)群眾路線的職能實踐
同群眾路線的作用一樣,對政黨職能的認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政黨職能的內容產生于實踐當中。政黨職能不僅僅有政黨美好的社會目標圖景,還要有實現這些美好愿景的具體綱領和原則,而這些綱領和原則都是基于政黨的社會實踐內容來提出和不斷完善的,是實踐經驗的不斷總結。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熱切渴望動員群眾進行革命斗爭,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明確目標。其對自身使命的不斷認識是源于實踐當中,對自身職能的不斷領悟也根源于實踐,這幾乎涵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史。
第二,政黨職能的執(zhí)行產生于實踐當中。中國革命之所以成功,不光靠意志,還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之下動員得到各種社會力量,及其各種反復和曲折的實踐才逐漸邁向勝利。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改造社會的同時也在改造著自己。在理論上來講,中國國產黨通過組織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逐步成為中國革命的中流砒柱。而這一切的制定又制約了下一次黨的社會實踐。中國共產黨與社會不斷的互動,與人民群眾頻繁的交流,在交流和沖突當中會產生沖突,甚至還有比較激烈的社會沖突,其結果并不一定皆大歡喜,但這恰恰成為中國共產黨進行持續(xù)改革的動力,也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不竭的能量來源。
三、組織結構的自我建設與轉型
(一)反腐敗體制的全面建設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不遺余力地懲處腐敗分子。自1997年以來,查處了包含當年轟動一時的湛江和廈門走私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這其中有一部分官員被判處死刑,他們包括曾經的江西副省長胡長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成克杰,公安部副部長李繼周,沈陽市市長慕綏新等人。還有一部分官員因為腐敗問題被開除黨籍,移送司法機關。這之中有中央政治局委員,分別擔任北京市市委書記的陳希同、上海市委書記的陳良宇和重慶市委書記的薄熙來,而薄熙來更是在經過公開審理之后被判處無期徒刑。由這些行動可見,中國共產黨進行反腐敗建設的決心是固如磐石。中國共產黨一方面進行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健全和完善各種監(jiān)督體系:黨內監(jiān)督、民主監(jiān)督、法律監(jiān)督和輿論監(jiān)督,又同時形成一系列保障機制:“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從而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
(二)不斷加強黨內民主建設
中國共產黨自進入21世紀,對黨內民主不斷加深認識,并使其在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上進行著。甚至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擴大在市、縣進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的試點。積極探索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發(fā)揮代表作用的途徑和形式。”眾所周知,黨的代表大會一直以來主要實行的是年會制和代表常任制。但在日常生活中,黨代會難以承擔起日常領導機關的責任,主要原因有兩點,一點在于黨代會人數過多,而大部分黨員代表都是兼職;還有一點在于黨代會每年開會時間短,代表不可能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花費到日常事務的決策上來。因此這就促成了黨代會常任制的產生,黨中央并在隨后的時間里對這一制度進行了持續(xù)性的建設,從而保證了黨內民主建設的不斷發(fā)展。
綜上所述,為了從根本上保證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必要建設成為一個團結一致,堅不可摧的堡壘,從而最終完成偉大祖國的歷史使命和任務,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夢想!
[參考文獻]
[1] 丁衛(wèi)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2012.
[2] 江珂.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文化建設研究[D]. 首都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