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黎
【摘要】讀懂古詩看似簡單,其實很難。針對學生基礎較差、學習自覺性不高、閱讀能力不強等特點看,我便從基礎出發,緊扣教材,從已學的詩歌入手,構建知識框架,用于課外。用教材之玉,攻高考之山。
【關鍵詞】回歸;教材;讀懂;古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詩鑒賞是高考的必考題,也是老師和同學很頭痛的題。學生頭痛答什么,怎樣答,如何答到點;老師頭痛教什么,怎樣教,如何教到舉一反三。其實,不管從詩歌哪個方面入手出題,學生要能回答準確,前提一定是讀懂古詩。否則,一切的方法技巧都是免談。
讀懂古詩看似簡單,其實很難。針對學生基礎較差、學習自覺性不高、閱讀能力不強等特點,我便從基礎出發,緊扣教材,從已學的詩歌入手,構建知識框架,用于課外。用教材之玉,攻高考之山。培養讀懂古詩的能力,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抓住古詩的體裁、語言特征,二是把握古詩常見的題材特征,三要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
一、從體裁方面讀懂古詩
高考詩歌題多以短小為主。所以從體裁的角度重點了解詩和詞的特點。
(一)回歸教材了解詩和詞的特點
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對于學生而言,能分清兩者的區別即可。以必修三的《蜀道難》和《杜甫詩三首》為例,讓學生感知兩者的區別。用眼睛很容易感受到前者不規則,靈活自由;后者規則整齊,對仗工整。對詞的把握,重在了解詞牌名和題目。以《沁園春·長沙》和《望海潮》為例,明確與詩歌的內容有關的是題目,切記不要去翻譯詞牌名。知道一首詞可以沒有題目,但一定要用詞牌名。
(二)以《登高》為例,了解“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
登 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起”句就是開頭,即首聯,渲染遼闊而寂寥的氛圍,側面烘托出悲情。在此總結,“起”的作用主要有兩種:1.點明題旨,統領全詩,奠定情感基礎。2.托物起興,烘托鋪墊,渲染映襯。
“承”句與“起”句自然銜接。即頷聯,承接上句繼續寫景,意境遼闊而蕭條,為抒悲情作鋪墊。以此總結“承”的作用:1.承上啟下;2.鋪墊下文。
“轉”在絕句中是第三句,在律詩中指頸聯。從前兩聯的景轉到寫情,在詩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合”是結句,是詩歌主旨或詩人感情的凝聚之處。該詩尾聯是詩人悲情的最高點。“合”收尾的方式基本上有兩類:1.直筆
明接,即直接抒情。2.曲筆收束,用寫景、象征、暗示等方式曲折的表達作者的感情。如《秋興八首》(其一)中的尾聯“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從題材類別入手讀懂古詩
從題材入手,爭取“讀一首詩,知一類詩”。根據題材分,古詩大致有山水田園詩、邊塞軍旅詩、懷古詠史詩、托物言志詩、送別懷人詩、羈旅思鄉詩、即事抒懷詩等幾種類型。
要讀懂每類詩歌,還是從熟悉的課本入手。山水田園詩可以《歸園田居(其一)》為例,邊塞軍旅詩可以楊炯《從軍行》為例,懷古詠史詩可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托物言志詩可以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為例,送別懷人詩可以《雨霖鈴》為例,羈旅思鄉詩可以馬致遠的《秋思》為例,即事抒懷詩可以《定風波》為例。
現將以懷古詠史詩為例,進行解說。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對于詠詩懷古詩歌,高三學生明白會寫古人、古事、古跡。
古人:周瑜
古事:小喬出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古跡:赤壁
詩人寫周瑜的目的:1.對其贊揚、緬懷;2.與自己形成對比來抒發人生悲情。這是反襯,也有正襯的。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辛棄疾用廉頗來自喻,抒發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憤。
寫古事的目的:1.通過事來刻畫人物形象,突出周瑜年輕有為的形象。2.以古諫今。如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詩人用造成王昭君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來諷諫自己所處的社會。
寫古跡的目的:1.通過景來側面刻畫人物。2.通過古跡的變化來感嘆歷史的興衰。李白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感嘆六朝繁華一去不復返。
這類詩歌是如何抒發情感的:1.通過古人、古事;2.把古人、古事與今人、今事聯系起來,形成對比;3.借古諷今。
三、讀懂古詩的基本方法
學生要快速、高效地答對詩歌,就必修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
(一)看標題
標題是詩歌內容和形式等信息的豐富載體。如《詠素蝶詩》交代了:1.詩歌的類別托物言志詩;2.暗示了寫作手法;3.寫作對象。
(二)知詩人
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經歷,有利于我們解讀詩歌。
(三)讀詩歌,學會抓關鍵詞
每句詩歌要讀懂,是在寫人,寫事,還是在寫景。寫人畫出人的動作,寫事情了解發生什么事情,寫景畫出意象。特別注意畫出表現人物情感的詞語。
(四)注意注釋和題干
詩歌中有很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如注釋和題干等,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還可能是解題的關鍵。
總之,對于如何讀懂詩歌,這里沒有高大上的理論和技巧。有的只是淺顯的道理,教學的反思。因材施教,一切都聯系學生的實際。回歸教材,讓學生從中感悟知識點,理解性的背誦。拓展課外,讓學生加深印象。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