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剛

寬敞明亮的教室,先進實用的多媒體設備,令人耳目一新的網絡研修……如今,甘肅省的鄉村教師正在逐步告別過去那種在危房中靠“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粉筆”教書的時代。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力度,甘肅省鄉村教育發展邁上了新臺階,鄉村學校硬件建設與城市學校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據了解,從2014年到2018年,我省規劃總投入214.16億元用于改善全省1.1萬多所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2014年,投入資金超過56億元。2015年,現已落實 “全面改薄”資金45.9億元。到今年8月底,“全面改薄”項目共竣工校舍建設項目2601個,新建(維修)校舍建筑面積59.35萬平方米、室外運動場91.08萬平方米……
這些投入大大改善了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進一步加快了我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步伐。截至目前,我省已有29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成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均衡縣。在很多地方,學校是鄉村中最美的建筑成為現實。
取得的成績是喜人的,但短板依然存在,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問題依然困擾著鄉村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鄉村教師結構性短缺
教育部一份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3年間,全國鄉村教師數量由472.95萬降為330.45萬。短短三年時間內,鄉村教師流失率達30%。
我省鄉村教師的現狀也不容樂觀。截至2014年底,我省有義務教育學校10517所,其中,鄉村學校8544所,鄉村專任教師115198人。一方面,鄉村教師隊伍相對龐大、年齡偏大,一些地方的部分學校甚至面臨“斷檔”危機;另一方面,鄉村教師隊伍知識結構老化、流失和流動等現象較為突出,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短缺。
據甘谷縣教體局副局長陳旭鵬介紹,從教師絕對數量上看,全縣小學、初中教師數量不僅充足,而且存在超編的現象,但幼兒教師、高中教師及部分學科專業教師數量明顯不足。同時,教師年齡結構呈現凹字型,存在一定程度的“斷層”、“老齡化”現象。
“2011年~2014年,甘谷縣共補充教師1114名,每年自然減員200人左右,4年來補充教師300多名,急需補充教師的問題沒有解決。全縣共有2000人以上行政村77個,現已建有幼兒園的行政村14個,還需要建設幼兒園的行政村63個,需補充幼兒教師2020人,每年需補充100名左右。”陳旭鵬說。
這樣的情況并非特例。定西市教育局局長董勇告訴記者:“農村教師總量不缺,按編制數處于飽和狀態,但專業結構矛盾突出,村級小學教師年齡偏大,中小學音體美專業教師緊缺,特別是鄉鎮幼兒園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嚴重不足,有些幼兒園無法保證正常的教學工作。”
為了解決鄉村教育發展中的師資問題,我省建立了支教、特崗計劃、“三支一扶”和省政府“民生實事”招考等多種形式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
近年來,我省各地通過多種途徑為鄉村學校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教師,但還不能滿足缺口需要,鄉村教師隊伍的結構性短缺與師資老化斷檔等問題依然突出。同時,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鄉村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動、流失現象。
甘谷縣教育局局長汪全定告訴記者,在評優選先方面,鄉村教師在積累資源、獲取各類榮譽時不及城區教師,導致分解在鄉村學校的評優選先名額屢屢作廢,鄉村教師申報積極性不高。教師周轉房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鄉村教師的生活工作條件,但還不能完全滿足改善縣域內鄉村教師生活的需求。
除了職業榮譽感、生活待遇外,職稱編制、交通交際、培養培訓等方面的問題也影響著教師扎根鄉村的熱情。
在我省一些地方,受編制影響和職稱比例限制,教師扎堆評聘職稱的現象較為突出,部分鄉村教師因編制問題評不了職稱,而一些實行統一城鄉編制并對鄉村學校人員配置實行傾斜政策的地區,出現了市區學校教師編制更加緊張的情況。
2015年5月,省教育廳公布的一份數據顯示,全省部分農村地區仍存在不少“空殼學校”、“麻雀學校”。學生人數在10人以下微小規模學校有3700余所。這些學校一般地處偏僻,師資力量薄弱,學生人數少,教師教學積極性普遍不高。在全省58個特困縣區,高水平學科教師數量偏少,城鄉分布不均。
由于專業教師短缺,部分鄉村學校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難以開齊開足,只能通過兼職教師來解決上課“守攤”問題,學生難以受到正規化的專業訓練。加之部分教師轉崗、離職,一些學校甚至出現無人代課的窘境。
為教師扎根鄉村解決后顧之憂
對不少鄉村教師特別是年輕鄉村教師來說,扎根鄉村儼然是一個重要的人生抉擇。交通、生活不便,職業榮譽感弱,交際圈狹窄、難找對象……面對現實的困境,是選擇留守鄉村,還是奔向城市,部分教師進退維谷。
“年輕教師入職后,立即面臨的是住房、結婚、生育、子女教育、不能照顧家庭等等問題。鄉村教師職業缺乏吸引力、工作環境艱苦、職業發展空間受限、自我價值難以實現、工資水平相對低下等,這些都使鄉村教師具有較強烈的向城鎮流動的主觀愿望。”董勇說。
為鼓勵鄉村教師扎根鄉村、安心從教、長期從教,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我省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
2014年7月,省教育廳下發了《關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甘肅省將繼續通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崗計劃等多種方式,完善農村教師補充機制,并推進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面向鄉鎮以下農村學校培養能承擔多門學科教學任務的小學教師和“一專多能”的初中教師,并在職稱評定、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等方面給予農村學校教師一定的傾斜。
2015年6月,省教育廳聯合省扶貧辦出臺《關于精準扶貧教育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指出,對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在補充招錄、職稱評聘、培訓進修、評優提職等方面進行傾斜,并逐年解決貧困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編制問題。
針對鄉村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等突出矛盾,我省積極推行“五抓五強化”,即抓師德師風,強化理想信念;抓教師補充,強化結構活力; 抓教師培訓,強化持續動力;抓教師待遇,強化崗位吸引;抓交流輪崗,強化資源均衡,著力構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長效機制。
2014年,啟動實施了“三計劃兩工程”及“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工作。2015年,開展“國培計劃”—3000鄉村教師訪名校項目,在全省 53個縣(市、區)實施“特崗計劃” 。此外,2015年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的縣區,也由2013年啟動實施初期的13個增加到58個,覆蓋全省所有集中連片特困縣(市、區)。
全省各地也在努力創新鄉村教師培訓方式,逐步建立完善“縣管校用”機制,探索校長、教師交流由“個別化”到“常態化”的途徑,進一步提高鄉村教師待遇。
臨澤縣構建了集中培訓與遠程培訓相結合、本地培訓與赴外培訓相結合、校園長培訓與一線教師培訓相結合、國培、省培、市培、縣培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的培訓體系;蘭州市實行交流教師補貼制度,城鄉學校之間每年按不低于10%的比例開展教師交流任教;西峰區對于區定的23個貧困村所在地小學教師,每人每年一次性發放交通補助1500元;清水縣對在農村工作15年以上的教師,辦理了經濟適用房、公租房補貼;積石山縣、靈臺縣等地積極進行教師周轉房建設,實施教師安居工程……
《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出臺,讓鄉村教師更多地看到了希望,堅定了扎根鄉村的選擇。
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在解讀《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時說,未來,甘肅省將突出精準施策,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按照“一提高、兩加大、三精準”的思路,著力破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中的難題和制約瓶頸。
“一提高”,即著力提高鄉村教師待遇; “兩加大”,即加大教師交流輪崗力度,推行學區走教制度,探索“大學區”管理體制,加大對口支教力度,開展“巡回支教”活動;“三精準”,即精準招錄、精準培訓、精準培養。
在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后,我省積極研究部署,2015年9月8日,《甘肅省鄉村教師支持行動計劃(2015-2020年)》經省政府第9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行動計劃》在鄉村教師編制職稱、生活待遇、培訓、補充渠道等方面提出多項具體舉措,力爭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
“目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在師德、待遇、結構、培養培訓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汪全定說,“要讓鄉村教師下得去,需要強化教師教育培訓,改革培訓模式,建立和完善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制度,推行“縣管校用”的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管理制度,使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根據地域教育發展情況提出需求計劃和編制調整計劃,廣開渠道,引進優秀人才,形成教師補充的良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