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教師因為富余而大規模轉崗當保安,其中大多是鄉村教師,這條新聞給人一種錯覺,在人們的印象中,鄉村教師應該不是富余,而是缺少。鄉村教師待遇低下,農村學校難以留住教師,怎么反倒出現沙洋縣這樣富余的現象?
其實,沙洋縣的這種現象,可以說并不是個別現象,鄉村教師富余與鄉村教師缺乏,是可以同時存在的現象。全國小學生在校人數連續遞減13年,1996年曾達到最高峰約1.36億人,之后逐年減少,到2009年已下降為約1億人,平均每年減少272.6萬人。
生源減少是受到三十多年的計生政策影響,農村教育資源薄弱,部分鄉鎮學生選擇進城接受教育,這讓鄉鎮學校生源更是逐年銳減。一方面,農村難以留住優秀教師,另一方面,隨著生源減少與流失,部分地區的農村教師產生富余。兩種極端現象同時出現,不管是富余還是缺少,都是義務教育階段面臨的困境。
教師大規模轉崗當保安,也是教師資源的一種浪費。雖然說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各行各業的技術含量及社會地位,還是存在較大差距,教師相比保安的技術含量要高得多,讓保安隨便轉崗去做教師肯定不合適,讓教師轉崗當保安,只要年富力強,稍加培訓即可,但讓歷練多年的教師們去當保安,讓人覺得可惜。
去年,石首市教育局專項清理教育系統“吃空餉”問題,減少財政供養人員180人,辭退教師150人。從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富余教師不但可能造成“吃空餉”的現象,而且富余教師如果享受教師待遇,去干保安的活,更是對人才和國家財政的雙重浪費。
雖然教師富余是生源銳減所致,但這種生源減少并非是突發性的,而是完全可以預料的事。這種富余或許就是因為教育部門不考慮實際情況大量招收教師導致的結果。地方政府行政部門應該具有前瞻性,對教師編制進行合理規劃,避免這種富余現象的發生,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師招聘計劃,或讓教師競爭上崗,優勝劣汰,而不是占著教師編制,干別的事情;同時,還要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扶持教育資源薄弱的農村地區,避免農村生源的繼續流失;鼓勵、支持教師到邊遠山區執教,讓教師資源均勻流布,而從避免義務教育陷在教師富余與缺乏的兩種極端現象的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