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鳴翔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性;預設;多元整合;搭建平臺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048—01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的永恒主題,是構建和諧校園的落腳點,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終必須要堅持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因此,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職責。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充分預設,做好教學準備工作
進入新課改以來,“無法預設的精彩”——“課堂生成”被很多教師盲目拔高,導致很多教師不致力于課前的精心預設,而將課堂實際效益更多地寄希望于課堂上的隨機生成,從而導致課堂上教學時間的浪費。其實對于更多的一線教師,尤其是更多的年輕教師來說,課前充分的預設對提高課堂實際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備課強調獨立鉆研、自主備課與合作研究、集體備課相結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讀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內涵,自主備課時還要考慮到適合任教班級學生學法的研究與設計。在此基礎上,帶著自己的思考,加強同教研組教師的集體備課,共享收集的教學資料,擬定教學的重點、難點、訓練點,商討有效高效的教學策略。自主備課與集體備課的有機結合,能切實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奠定堅實的基礎。
2. 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一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某些預習題,比如熟讀課文,學會生字詞等,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節省課堂上寶貴的時間;二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三是指導學生學會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這樣既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
二、多元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準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把預設變成精彩的呈現,才是關鍵所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把握住以下幾個元素,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l. 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有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學情正確定位,三維一體的目標落實到課堂應有所側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恰當地調整預設目標和生成新的目標,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應有所側重;最后,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自我評估。
2. 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成長的主體。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就難有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中雙主體在不同層面上不斷協調和共同發展。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感。
3. 教學結構。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應是線性教學設計和組塊教學設計的有機結合。前者代表傳統的教學設計觀,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教學設計嚴密,教學步驟細致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于預設的教學方案;后者則代表現代的教學設計觀,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以“教學塊”或“學習單元”來組合構建課堂,一堂課可能是“多塊”,也可能只是“一塊”,更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顯課程資源的創生開發及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我們倡導多元的組塊教學設計,但也不放棄一定范圍內的線性教學設計。
4. 教學方式。傳統的語文課堂,往往只注重教師教法的研究與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師科學地“教”與學生科學地“學”的兩重標準。語文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于比較理性的文章,較適于對文章作相線條的處理,以導讀之;讀書感悟法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較適于比較感性的文章,較適于對文章的精彩細部進行教學,以研讀之。
三、創設學習條件,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因此,課堂教學中,必須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有效的參與,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才能落到實處。教者要善于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以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能力。
1. 嘗試參與問題設計。有些課文可在教師有目的的指導下,讓學生嘗試參與問題設計,再圍繞提出的問題研讀課文。由于這是學生自己經過思考提出的問題,教師又對學生的提問加以肯定和鼓勵,因此,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2. 嘗試參與課文講讀。有的課文幾個段落結構相似,教師可先具體導讀一個自然段,總結出學習方法,然后讓能力較強的學生當小老師,試著講解后面幾個自然段。
3. 嘗試參與表演。有些需要表演的課文,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課文內容做表演,學生興趣會更濃。教師創設條件,給學生以個體嘗試的機會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避免教師過多的單向傳授,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