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田田
【摘要】集詩人、批評家于一身的艾略特有一段著名的文學觀論述,他認為:“用藝術形式表現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尋找一個‘客觀對應物”。簡而言之,就是用某種對應的實物、場景、事件來喚起或者表達某種特定的情感。語文教材中的文本無不遵循這一基本原則。
【關鍵詞】語文;外物;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讓外物與情感牽手。這是創作者所遵循的創作原則,即融情于景、感物起興。初中語文教師也可依據這一觀點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活動,從外物的狀態切入,感受外物特定狀態下律出的感情基調,洞穿潛藏在文字里,借助外物之形表現的情感、精神、思想。這讓學生找到了深刻理解文章的出路,同時,也讓教師實現教學的有效性。當然,外物是客觀性的,而情感是主觀性的,這就難以避免外物與情感之間的斷層出現,怎樣讓外物與情感整體劃一,一脈相承,緊密牽手,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方式的整理優化。
一、朗讀,口述場景
朗讀,是初次認識文章境界的一個儀式,隨著作者字跡的輾轉,學生字正腔圓的吐納出聲音,進行一次朗讀之旅。在朗讀中,學生自然會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出的情境之中,情境的色彩和基調會帶給學生內心強烈的沖擊,使之模糊地感覺某種情感在迸發,但這種情感是不清晰的,它隱藏在場景這塊幕布之后。為使學生利用這種情境與作者之情感牽手,教師還要讓學生拋開書本,口述作者營造的場景,進行一次有關心靈的場景體驗,用心感觸從每一幕場景所榨出的情感。而這些場景是用某些意象構造的,這些意象本身具有某種情感的指向性,即象征意義。學生在口述場景之時,也會隨單個意象表現出的狀態來變換自己的情感狀態,物我一體,借物洞情。當然,為了朗讀的有效性,教師還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學生朗讀。
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例,這篇原是《桃花源詩》的序言,也如詩一般,讀起來朗朗上口。作者以精湛的敘事寫景藝術才能,借助白描的表達方式,為我們虛構了一個世外仙境,虛景實寫,語出自然,讓人極致向往。但是,作者的用意決不止于對場景的描寫,正如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說的那樣:“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于外而真且實”。為了從場景中榨出情感,教師可讓學生進行朗讀,然后將文中桃花源之景口述出來,并三言兩語說說自己面對這樣安樂之場景的感受。在朗讀或口述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桃花源之情景以圖片的方式展現,可以配上古典音樂,這可以蘊藉學生情感,喚起學生對文章場景的細膩感受。
二、表演,角色領悟
文學創造的立足點是人生,這人生是由作者的一個個自我體驗構成的,作者被說的欲望牽制,將這種自我體驗以文字敘述的方式展現出來的。對于作者來說,它不僅是一件事情、一個場景、一個外物那么簡單,它更是一種情感的承載物,以美妙的格局標榜閃爍著的情感。可以說,文學即人學,無可規避人物的出場、角色的分配、矛盾的推進。所以,為了使學生從客觀事物、事件中提純情感,教師應該將文學變成人學,分配給學生角色,讓學生通過表演,領悟角色,領悟角色面容下跳動的心,領悟作者傾覆在文字內容里的人生體驗、情感精華。當然,這里說的“演”不是跳出文字之外,以旁觀者的視角進行故事陳述,而是進入作品人物的人生中,以主人公的身份親臨其境,切身感受,即把書中人物的人生當做自己的人生,在一幕幕場景中獲得心靈的一次情感敲擊。
以魯迅的小說《孔乙己》為例,孔乙己是一個落榜的讀書人,他自甘墮落,喪失做人的尊嚴,成為小酒館里人們嘲諷的對象,最后的下場不為人知。魯迅也曾用八個字概括了這個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魯迅塑造這一人物的用意,教師可讓學生分角色將這一故事演出來,要演到主人公的人生里去,切身地感受一個落魄的書生和周圍冷漠的看客的精神疾病,了解當時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及作者要吶喊的。這篇小說大體分為四個角 色:孔乙己、掌柜、丁舉人、我(咸亨酒店的伙計)。旁白可由“我”來讀,其他可分角色來演,未分到角色的學生可配合譏笑。
三、寫作,讀后感觸
作者雖是站在自己的人生之處,以自我體驗作為基礎進行創作,但是作品之內涵卻指向世界,觀照整個人類。換句話說,作者看似在寫自己,其實是將自己作為人類共同之情感闡述的一個切入點。所以,在讀文章的時候,學生總會獲得很多情感、哲理等層面的體悟,這些東西是學生通過細細咂味,從作者營造的場景中壓榨出來的,三言兩語是無法將其表達。所以,為了讓場景與情感牽手,為了更好地發掘文章主題,為了有效地進行審美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寫一個讀后感,將自己的審美觀點、主題挖掘等等用寫的方式表達出來。所謂讀后感,它以感作為中心,以讀作為基礎,不是走馬觀花式的讀,讀要從文章內容中的情景點滴著手,再過渡到思考和聯想,抵達主題和所受啟發。
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例,尤桐在《西堂雜俎》中評價這篇文章為:“文生于情,情生于境”,為了掘情,教師可引導學生讀文探境,從文中情境的點滴入手,如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等等場景切入,再過渡到思考及聯想層面,聯想陶淵明所處時代背景,深刻感知作者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當然,三言兩語無法全面地表達自己的感觸,教師要引導學生寫讀后感,并進行課堂分享。
客觀情境對心靈的撞擊實現感情蘊藉,學生想象被喚起,情感被撥動,通往語言藝術之路,享受作者借助文字帶來的愉悅感。可以說,自我情感體驗與對外在事物的描寫是無法分離的,作者借景抒情,讀者必然要借景洞情了。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場景與情感牽手。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