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艷磊
【摘要】初中語文教師要切實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出理性思考;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各種思維形式,引領學生的思維向著準確方向邁進;要客觀分析學生思維發展的狀態,發展學生語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心理發展特點;思維能力;語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教師對初中學生思維發展狀態的了解、分析要準確、科學,要正確認識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他們的各種思維模式及特點,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力求使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一、要切實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出理性思考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切實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通過及時地設問、追問,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針對一些問題作理性的思考。請看《孔乙己》一課的教學片段——教師提出問題:對魯迅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你還有什么疑惑?請大家大膽提出異議,一起來討論。討論活動中,有學生說孔乙己是個呆子,因為他不去偷值錢的東西;有學生說在孔乙己的生命中書是最重要的,他偷書是為了能看書、做官。有學生發表見解:同意第二種說法,因為孔乙己眼中只有書,其他無所謂。學生的諸多意見是教師沒有預料到的,教師抓住了這種創新思維的火花,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感悟:這不正說明了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之深嗎?于是又有學生質疑:我真不明白孔乙己有了錢為什么不去買飯吃,而要買酒喝呢?有學生解釋道:借酒澆愁嘛!(眾生笑)教師抓住這點,及時啟發:說得好啊!那你們想想孔乙己的心里究竟裝著什么樣的愁啊?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時思維活躍,紛紛替孔乙己道出了郁積心中多年的憂愁……在教師的引導下,討論繼續進行。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提出“質疑”這學習任務——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求異思維、創造思維。從學生的質疑、探討中可以看出,學生在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方面表現得較為活躍,但他們的這種思維尚缺乏理性,還沒有完成由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這正是初中生的思維特點。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時一些看似與教學目標不搭界的問題,也會成為“真知灼見”。這樣引導,不但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而且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也會得到很有效的訓練。
二、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各種思維形式,引領學生的思維向著準確方向邁進
語文思維是一種綜合思維,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各種思維形式。教師對學生各種思維形式發展狀態的分析,首先要對不同年齡、不同個性學生的心理特點作準確了解。教師要研讀中學生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深入了解初中學生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下的學習心理,全面分析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態。要根據不同的教材以及不同的學習任務,有重點地了解和分析與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相關的思維形式。在《紫藤蘿瀑布》一課的教學中,一名學生質疑:“這里沒有蜂圍蝶陣”一句與全文描寫紫藤蘿的“美”“盛”有矛盾,為什么沒有蜜蜂和蝴蝶呢?學生經過討論回答:“因為春紅已謝”“因為是淡淡的花香”“可能是剛下過雨”……執教者讓學生仔細聽她朗讀一下這個句子,故意重讀“蜂圍蝶陣”這四個字,馬上有學生恍然大悟,迫不及待地回答:“我明白了,不是沒有蜂和蝶,是少。”上述案例中,學生的提問說明他們的思維還不成熟,具有模糊性特點,教師正是了解了這一特點,沒有一下子解答學生的疑問,而是讓學生結合文本推敲字詞,逐漸使他們的思維方向趨于準確。
傳統的閱讀教學注重求同思維,求異思維被冷落,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學生思維僵化,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課程改革倡導教師更新理念,發揚課堂民主,激發學生參與熱情。要學會創設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踴躍發言。教師要善于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況作全面的分析,要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適時調節教學進程,使課堂教學走向和諧,借此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
三、客觀分析學生思維發展的狀態,發展學生語言能力
教師必須深入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客觀了解、分析學生思維發展的真實情況,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水平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與估測,不能憑自己的主觀印象,過高或過低地估測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水平。譬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筆者先布置學生預習:自讀課文,復述故事。形式自選:①照原文順序復述;②創造性地復述: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復述,也可以將故事中人物沒有說完或行動上沒有完成的內容加上合理的想象進行復述。此案例中,筆者對所任教班級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水平有了客觀、真實的了解,所以布置這類學生可以按課文順序復述課文;有部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雖然有所發展,但仍然處在低級階段,所以布置他們創造性地復述課文,同時還作了比較具體的引導。
又如,教學《春》這篇經典性的散文,學習完“繪春”之后,筆者請學生從所提供的任務中選擇一項加以鞏固:①找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②從修辭角度對喜歡的語句賞析一下;③模仿本課寫景的方法,寫一段夏景、秋景或冬景。筆者能夠針對學生思維發展狀態中存在個體的差異和階段性的差異來設計教學,有的學生的思維還只是停留在直覺的感受階段,那么就讓他們找出優美的句子讀一讀,培養美的語感;有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理性思維,那就讓他們作些簡單的分析;有的學生形象思維發展得很好,模仿運用能力也較強,那么就讓他們學以致用,進行更高一級的思維拓展。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比較客觀地分析學生的思維能力,針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思維的差異性,恰如其分地進行教學設計。如何客觀地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態?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常用的途徑和方法有現場觀察法、作業分析法、案例反思法等。除此之外,筆者還經常與學生個別談話、召開學生座談會、訪問家庭、聽取其他任課教師等方式來了解并分析學生的思維特點。隨著對學生思維特點了解得越多,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會相對增強。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