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一只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煽動幾下翅膀,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一場龍卷風。這就是蝴蝶效應。這個效應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一個好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在課堂上或老師或學生或文本中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提問也許能激發課堂的興趣,點燃學生頭腦,引起一場不小的“頭腦風暴”。一個好的提問能促進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激發學生強烈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布魯納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可見,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目標;提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好的課堂提問往往能抓住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驅使學生去回憶想象和創造。語文課的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如何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呢?讓他們在課堂上爭先恐后的表現自己,讓學生有所悟、有所獲,使學生感受到一種身心上的愉悅和享受。
一、圍繞目標,指向明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提問貫穿了整個課堂,有指向性提問是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讓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小學課堂中,我們的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標,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前提,是具體實施教學的重要環節。一節課的成與敗、得與失,起決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全面、準確、具體、切合實際。比如在《灰椋鳥》的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學習和欣賞本課描寫灰椋鳥歸林時、歸林后情景的優美句段,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課堂上教師提問:誰知道文中哪幾小節具體寫了灰椋鳥歸林時壯觀的場面。老師教給大家一個簡便的方法。快速瀏覽課文,數一數每小節有幾行字。
師:你發現了什么?(第一節5行,第二節4行,第三節5行,第四節10行,第五節12行,第六節4行。四五兩節總和超過其他四小節的總和。)師:誰能告訴老師這兩節為什么要詳細地寫?(是灰椋鳥歸林時壯觀的場面改變了作者對灰椋鳥的看法。)
有人說,一篇好的文章就像豬肚,肚子要大。這兩小節恰好就在文章肚子的位置。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么寫壯觀的場面的?師生交流:通過歸林的樣子體現場面的壯觀。“一開始還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飛過來……沒有幾分鐘,‘大部隊便排空而至,老遠就聽到它們的叫聲……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這段話中,“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數百米”“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這些詞,寫出了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在課堂中學生對“排空而至”不能理解,課堂提問:什么是“排空而至”。大部分學生只會在預習詞語的基礎上進行描述,但都不夠準確。此時教師播放灰椋鳥歸林的視頻時,學生從多媒體中感受到震撼的歸林場面。
二、啟發為主,靈活多變
老師與學生之間是互動,不是呆板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關注學生的反饋信息,以便對教學過程和方法及時調整。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生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灰椋鳥到底什么樣子呢。(出示外貌的句子)指名讀。從他的朗讀中你們聽出了一種什么樣的語氣?(板書:不屑)
師:作者不屑的是什么。(外貌)師:作者用什么樣的句子傳達這種不屑的語氣。(開頭運用了反問句式,表明自己最初對灰椋鳥的印象并不好。)師:像這樣的反問句,你能找出來嗎?(出示文章結尾句)如果第一個反問句傳達的是一種不屑的語氣,那么第三個反問句又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呢?(反問句更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贊美和對鳥兒歸林壯觀場面的喜愛之情。)
師:請同學們齊讀這句話,讀出贊美和感激之情。老師繼續提問。既然不喜歡外貌,那為什么還要寫呢?這個問題的設計是從寫法的角度進行點撥(為了突出場面的壯觀,開頭故意寫灰椋鳥外貌的普通。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板書:欲揚先抑)。
一反以往,老師只是提出問題,學生根據文本解決問題。如今讓學生找到反問句,感受到作者對灰椋鳥有著特殊的感情,以啟發為主,提問方式靈活多變,讓學生在悟情的同時初步掌握欲揚先抑的寫法。
三、循序漸進,適量有效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層次地設計較容易、中等難度、較大難度問題,做到每位學生都有答問題的能力,確立學生的自信心。設計提問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有層次,有梯度。要循序漸進,讓學生有一個思考的過程,由易到難的回答問題。這樣有利于讓學生正確掌握所學知識,有助于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臺階。
如教學《灰椋鳥》中歸林時,第一句中有一個字寫得生動傳神,誰來說說看,看看是不是和老師心有靈犀一點通。(生答:投)
師:我們平時會用哪個字呢?(飛)師:你認為哪個好,好在哪里。聯系《世上只有媽媽好》中的“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這個“投”字可以換成哪些字呢?(鉆、撲)
教師小結:一個“投”字,有一份急切,有一份依戀,有一份欣喜。在灰椋鳥眼里,刺槐林就像母親溫暖的懷抱,就像它們溫馨的家園。
在教者的引導下,正確的詞和差不多正確的詞之間的區別,就像閃電和螢火蟲的區別一樣。教者通過比較“飛”和“投”,從易到難,環環相扣,層次清晰的提問,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就水到渠成了。
“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一堂課中教師一個巧妙的提問,常常可以一下子打開學生思想的閘門,使他們有所發現和領悟。它可以使教師當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序,不僅可以發現學生的不足,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設疑,讓學生樂于思考、急于思考、便于思考。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