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俊波
回眸我二十年的工作歷程,無須質疑,在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備課占據了我課余的大部分時間,備課本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它陪伴我走過初為人師的那段難忘日子。因為缺乏經驗,上課大多是依著教案參考上面的程序,按部就班地照本宣講。備課本上抄寫一遍,心里默記一遍,似乎多了幾分信心。一本本的抄寫,在心里的默記看起來還真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那個草木蔥蘢的盛夏時節,我第一次與新課改邂逅。我如愿地承擔了使用新課改實驗教材的一年級教學工作。一打開教科書,我和孩子們都被里面豐富的插圖深深吸引了,看著孩子們拿著新書愛不釋手的神情,我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把課堂變成精彩的課堂,把孩子吸引過來。但我深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于是我潛心研讀課標,虛心向教研員請教,我一面學習,一面實踐,課堂上我努力轉變教師的角色,還努力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摒棄傳統教學方式中老師送到孩子手中的一塊塊金子,而是賦予孩子一個點石成金的“金手指”。
記得在背“0”的教學這一課時,我想了好久,怎樣把孩子注意力吸引過來,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在十分鐘左右,也就是在十分鐘左右讓孩子掌握這部分知識,于是我想到了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這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豎起耳朵認真地聽,靜悄悄的時候,我提問了,獻給9位大仙的桃子,讓孫悟空全都吃光了,還有沒有了,用算式怎么表示?孩子們齊聲回答:“9-9=0”,我乘勝追擊,假如孫悟空一個也沒吃,還剩幾個?怎樣列式,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9-0=9”,那一刻孩子們樂壞了。一節看似枯燥而乏味的課,在學生們愉快的笑聲中輕松的結束了。
如今,隨著經驗的增多,新理念、新方法的學習與應用,我的備課不斷地變化,自己的課堂教學逐漸的走向成熟。集體備課之中我會仔細研讀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根據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理解,去思考自己的教學方式及具體程序。在細致的備課中我會廣泛瀏覽網絡中最新的教學設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并結合自己的想法設計出合理的教學設計。這樣的備課與我們的教學不脫節,真的感受到了備課的樂趣與作用,使得備課起到實效。
在參與科研活動的同時,我們年級組同仁共同研究課改的興趣大大增強了。在研究《倒數的認識》時,我們真是絞盡腦汁,共同研究。如何引入?用漢字做比喻引入更合適。我國漢字結構優美,有上下、左右……結構,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顛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吳”字一顛倒呢?(吞)……一個數也可以倒過來變為另一個數,比如“3/4”倒過來呢?(4/3)“5/2” 倒過來呢?(2/5)這叫作“倒數”,
再提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再后來,又不斷思考,將漢字換成了“旮”“旯”兩個字更能吸引學生,更能引起學生的思考。
在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看到這樣一件事:一位歷史老師講公開課,極其成功。課后,有人問他:“您這堂課講地這么好,請問您備課用了多長時間?”他回答道:“可以說這堂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但是要問直接備課的時間,那我告訴您,只有十幾分鐘”。我也深受啟迪。我在研究《扇形統計圖》一課時就用上了這種長時間思考的備課方式。假期我就在不斷思考如何教這一課,在必要的瀏覽資料同時,我思考著如何將奧運比賽加在這節課中。最初的想法是觀看賽事,或用各運動項目所獲獎牌數引入,或是用金牌銀牌銅牌同獎牌總數之間的關系引入。為此假期當中我特別關注比賽。在不斷思考過后,當講這節課時我將教材中的情境換成了對奧運比賽項目的喜歡調查上,由此出現了第一手的數據,根據數據制作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獲得了一些數學信息。教師問:這些信息在圖上如何反映出來呢?從而引入扇形統計圖。實踐證明,學生很容易接受,我的課堂教學效果很好。在這節課當中我之前的思考時間遠遠超過了我在上課前的具體備課時間。我感受到了這種備課的輕松與快樂。
備課的故事還很長很長,作為一名教師,一名一線教師,對于有效備課的故事仍將繼續下去,蟲之為繭,是為了化蛹成蝶的美麗。不經歷風雨,又怎么見彩虹呢?我將用堅韌,用頑強,用年輕的心奉獻給我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