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鎮豪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煤礦企業共青團工作內容形式,分析了當前煤礦企業共青團工作內功形式的問題,最后分析了在新時期下,加強煤礦企業共青團工作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新時期;煤礦企業;共青團工作;內容形式;研究
一、煤礦企業共青團工作內容形式
(一)引導、教育青年員工。共青團工作在引導煤礦青年員工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煤礦企業的共青團為青年煤礦工作人員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各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務,促使青年員工積極、主動的加入到共青團組織中來,進而對他們產生感召力。
(二)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安全宣傳教育是煤礦企業共青團主要的工作形式,豐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動深受青年員工的青睞。通過參與安全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強化了自身的安全意識,確保工作過程中的安全緊繃,同時也進一步提醒、監督自身在生產工作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相應的安全生產準則。
(三)青年職工的安全培訓。在進行青年職工安全培訓時,共青團組織可將安全培訓一項生產的輔助技能。并且要實現與安全檢查部門和職業教育部門的合作,在以提升企業青年職工安全技能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培訓。
二、煤礦企業共青團工作內容形式上的問題分析
(一)共青團組織的弱化。當前煤礦企業共青團組織的人數較少,尤為嚴重的是共青團團干部的構成方面,領導人嚴重缺乏,往往團組織中的干部都是身兼數職,進而導致在工作過程中受多方因素影響,其工作精力被嚴重分散,工作時間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進而導致在共青團工作方面難以起到積極作用。
(二)共青團團組織能力下降。煤礦生產工作量大,企業青年職工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進而難以有充足的時間參與企業的共青團活動,使得共青團組織的工作的偏失,團隊活動難以實行全員覆蓋,缺乏凝聚力和戰斗力。
(三)共青團領導缺乏積極性。煤礦企業的共青團工作崗位流動性較大,團員干部難以確定,進而導致共青團組織中各個部門干部之間工作上的斷層,團組織干部缺乏積極性。
(四)缺乏對團組織員工的合理管理。共青團職工使煤礦企業中職位較低的崗位,進而導致組織渙散。同時,由于共青團組織的工作人員流動性較大,進而導致團組織的工作力量的流食。并且由于團組織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單一性,不受企業職工歡迎,導致團組織員工缺乏對團組織的認同和歸屬感。
(五)共青團組織建設與自身管理的困難。由于煤礦企業共青團組織員工的流動性較強,兼職現象嚴重,其工作重心難以轉移到團組織工作上。同時,由于企業共青團組織員工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缺乏相應的業務素質,進而導致煤礦企業團組織建設和管理難以實現。
三、新時期下煤礦企業共青團工作發展策略
(一)總結經驗,推進基礎工作的開展。(1)堅持能力建設的核心思想。新時期下,能力建設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滅狂企業的共青團組織要進一步加強團組織的學習、服務和凝聚、合作等多方能力的建設,整合企業內部組織能力,進而來推動團組織的可持續發展。(2)堅持創新動力。新時期下,煤礦企業的共青團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不斷的創新工作思路和方式,進一步強化企業共青團組織建設與黨的緊密聯系,以此來滿足團組織發展和青年職工的發展需要,促使煤礦企業的共青團工作更具活力與靈活性。(3)堅持機制建設的基礎保障。新時期下,加強煤礦企業共青團工作的機制建設,是確保共青團健康、長遠發展的基礎。
(二)把握企業發展方向,正確定位共青團工作位置。(1)積極構建煤礦企業的共青團工作的實踐平臺。圍繞建設和諧企業的目標,深化企業青年職工文明建設,組織文明活動,引導青年職工積極弘揚文明星風氣,構建和諧人際關系。(2)積極應用先進文化,增強企業共青團工作活力。團組織要根據企業自身文化進行統一的活動部署,實現團組織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和諧統一,進而借企業文化來促進團組織發展,強化組織活力。(3)切實做好企業共青團工作的使命工作。企業團組織要充分認識到青年職工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團組織的群眾基礎。因此,在新時期下企業團組織要切實做好青年職工的引導、教育工作。
(三) 結合煤礦企業青年職工工作特點,創新共青團工作新渠道。(1)正確定位煤礦企業的共青團工作。在新時期下要正確定位企業團組織工作定位,明確工作目標,明確指導思想,積極創新,堅持不懈的帶領企業青年職工的健康發展。(2)積極拓展工作載體。在新時期下,要在易推進、參與、指導和服務的基礎上,不斷的拓寬工作、教育的載體,積極利用各類資源來促進青年職工參與到團組織活動中,并更好的投身于企業的經營建設發展。
四、結束語
新時期的煤礦企業共青團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要進一步推進企業共青團工作的開展,就必須不斷的創新,實現共青團組織思想、青年職工思想和企業文化的和諧統一。不斷的總結經驗,促進基礎工作的建設發展;根據企業發展方向,正確定位;結合青年職工特點,創新工作。進而來推動煤礦企業共青團工作的創新發展,積極、正確的引導和幫助青年職工,有效地推動煤礦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靜. 煤炭企業共青團工作的現狀與發展對策探討[J]. 東方企業文化,2014,06: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