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鵬(中北大學體育學院體育系 山西太原 030051)
?
女子運動員挺舉的技術動作肌電研究①
郝杰鵬
(中北大學體育學院體育系山西太原030051)
摘 要:現階段的體育競賽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重視,各種錦標賽的出現,促使國際體育競技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相對而言,我國在體育競技方面屬于后起之秀,不僅在短短的幾年間獲得了很多的國際大獎,同時其競賽成績直線提升,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舉重項目是目前國際比較熱門的一個競賽項目,尤其是在女子舉重方面,各個國家都在通過不同的方法來訓練。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女子運動員挺舉的技術動作,并不僅僅是依靠經驗和大量的高強度訓練,而是通過對女子運動員挺舉的技術動作肌電研究,以此來更好的分配身體力量,使運動員可以更好的舉起杠鈴,獲得更好的成績。
關鍵詞:女子運動員舉重挺舉技術動作肌電研究
舉重項目要求運動員全身肌肉協調收縮,發揮最大力量,完成最合理技術,以舉起盡量重的杠鈴。相對而言,我國女子運動員在舉重方面,近幾年的成長速度是非??斓?,尤其是在技術動作方面,通過肌電研究,很多的女子運動員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肌電研究主要是通過技術和設備的結合,分析女子運動員在挺舉過程中,身體各個肌肉的應用,從而制定針對性的技術動作訓練和強度訓練,高效的提升女子運動員的舉重成績,告別過去的錯誤訓練方法。在此,該文主要對女子運動員挺舉的技術動作肌電研究展開分析。
女子運動員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由于自身的生理結構與男士不同,因此在競賽方面,很容易受到身體因素的影響。但是,隨著競賽開放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項目都開始出現了大量的女子運動員。在舉重方面,女子運動員的出現,不僅為競賽增加了新的元素,同時對競賽本身而言,也是一種較大的突破。我國女子運動員在舉重競賽中,國際上的表現非常突出,引來了各國的高度關注,但是在技術動作的研究方面,我國與一些成績頗好的國家還存在部分差距。從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到,國內對女子舉重的研究多數集中在運動學技術參數的分析與評價方面,而國外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舉重本身,且多數為杠鈴運動軌跡和運動員動作技術數據的采集與分析。由此可見,我國在女子運動員挺舉的技術動作肌電研究方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要彌補,不僅應該加強該方面的研究,同時還應該積極的借鑒國外的一些研究方法和訓練方式,以此來健全我國的女子運動員在挺舉方面的技術動作要領。
為了更好的開展女子運動員的挺舉的技術動作訓練,我國開始進行肌電方面的研究。雖然以往也開展了相應的肌電分析工作,但都是淺嘗輒止。由于客觀上的設備、技術不足,再加上主觀知識體系不健全,因此在肌電研究方面并未做出突出的成果。但是,近幾年的國家體育部門高度重視“科技化的體育競技”,為我國的體育運動員引進了很多的技術裝備,女子運動員舉重的肌電分析設備也得到了大量的健全。在此,主要對女子運動員挺舉的技術動作肌電分析進行論述。
2.1腓腸肌
腓腸肌是女子運動員在舉重過程中勢必要用到的一塊肌肉,因此,對腓腸肌進行相應的肌電研究,具有必要性。經過大量的測試和分析,發現女子運動員在挺舉過程中,其腓腸肌外側的肌電平均振幅在不同動作階段中,其數值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經過計算,女子運動員腓腸肌的平均振幅數值變化,多數集中在100~400 μv之間。由此可見,在訓練過程中,女子運動員不同強度對腓腸肌發力程度而言,并沒有特別顯著的影響,但是,在動作階段,差異化的動作對發力程度卻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差異。因此,在日后的挺舉技術動作訓練當中,應著重加強動作上的改善,而不是高強度的力量訓練。
2.2股外肌
女子運動員在舉重方面的訓練,多數情況是訓練運動員的身體靈活度和各個肌肉的組織配合,對于力量的訓練并不是特別強烈。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女子舉重運動員在挺舉方面,需要承受的壓力是比較大的,此時如何更好的運用自身的肌肉和力量,決定了能否將杠鈴高高舉起,能否獲得較高的成績。因此,通過對女子舉重運動員的股外肌研究,可獲得更多的運動數據。通過對股外肌進行肌電分析,發現女子運動員各強度下股外肌的肌電平均振幅值在不同動作階段,其數值變化呈現出較好的規律性。在大量的數據計算后發現,女子運動員股外肌的平均振幅數值范圍,基本上徘徊在222.83~561.15μv之間。通過數據的計算,該文認為,不同強度對股外肌發力程度的影響,并不是特別的顯著,但是,不同動作階段的發力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由此可見,女子運動員在挺舉過程中,應注重動作訓練和力量訓練的有效結合,在挺舉技術動作展現的過程中,加強力量的注入和應用,從而實現挺舉的連貫性,減少杠鈴對自身造成的壓力,獲得更高的成績。
2.3股內肌
在股外肌的肌電研究后,我們又開始對女子運動員的股內肌進行相應的肌電分析。從測試結果看,股內肌與股外肌并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二者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在數據的搜集過程中,股內肌的數值變化比較有規律。為了在股內肌方面展開深入研究,針對女子運動員的挺舉過程,進行了大量的討論,發現女子運動員在挺舉過程中,伸膝提鈴階段、引膝提鈴階段、發力階段,這三個階段基本上能夠達到較大的肌電振幅值,也就是說,這三個階段完成過程中,女子運動員所需要釋放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幾乎是一氣呵成,以此來完成較高技術標準的挺舉動作。但是,對于女子運動員而言,由于自身的弱勢,還需要借助一定的技巧來完成。
2.4股二頭肌
女子運動員在近幾年的舉重競賽中,不僅獲得了較多的理想成績,同時也為我國的舉重研究提供了較多的素材。女子運動員挺舉技術動作,一直都是日常訓練中的重點部分,不僅要保證技術動作的正確性,同時還應提高基礎部分的訓練,促使挺舉動作能夠完成的較為連貫。股二頭肌作為女子運動員舉重過程的重要肌肉組織,必須得到有效的力量分配。通過對股二頭肌的肌電研究后發現,不同強度對股二頭肌發力程度沒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在不同動作階段的發力程度有明顯差異。由此可見,對女子運動員股二頭肌的技術動作訓練,有助于女子運動員更好的保護自身的肌肉組織,以免造成肌肉拉傷的問題。
2.5骶棘肌
女子運動員挺舉的技術動作肌電研究,除了要在上述的幾個方面展開分析外,還應該對女子運動員的骶棘肌展開深入的肌電分析。從身體構造來講,骶棘肌是一塊比較特殊的肌肉,女子運動員在挺舉技術動作完成的時候,骶棘肌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進行肌電分析,有助于在日后的訓練當中,為女子運動員提供更多的技術要領和身體保護方案。該文認為,女子運動員的骶棘肌在伸膝提鈴和引膝提鈴階段表現出的肌電平均振幅較小,在發力、慣性上升和下蹲支撐階段表現出的肌電平均振幅大。不同試舉強度對骶棘肌肌電振幅的影響也比較明顯。在發力階段,80%試舉強度會造成骶棘肌激活顯著高于85%和90%的試舉強度。另外,在慣性上升和下蹲支撐階段骶棘肌則表現為在85%試舉強度下具有最大的激活。從以上的表述來看,女子運動員的骶棘肌訓練,應根據個人的能力來展開,有些運動員應該在力量方面加強,有些運動員應該在動作方面加強。
現階段的女子運動員在各個項目中的數量持續提升,舉重運動對于女子運動員而言,是一項非常有挑戰性的運動,對女子運動員的身體改變較大。今后的挺舉技術動作訓練,應根據女子運動員的自身特長來進行,雖然訓練講究統一性,但也要發揮出不同運動員的優勢。在肌電分析方面,應加強技術動作的要領分析和身體肌肉、力量的變化分析,促使女子運動員能夠更加協調的動用自身的肌肉組織,在舉起杠鈴的過程中,減少來自于身體上的阻力。綜上所述,女子運動員挺舉的技術動作肌電研究,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能夠穩步提高女子運動員的成績,日后可全面展開肌電分析,為訓練方式的健全提供更多的幫助。
該文就女子運動員挺舉的技術動作肌電情況展開分析,從得到的結果來看,多數運動員的挺舉技術動作集中在“動作”本身,而力量方面的灌輸還是要根據個人的能力來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并不適合每一名運動員,還是要以保護女子運動員的肌肉組織和身體為標準。相信在今后的肌電分析中,女子運動員挺舉的技術動作會更加完善,并以此獲得更加理想的舉重競賽成績。
參考文獻
[1]王向東,劉夢飛,任景萍.優秀女子舉重運動員抓舉動作技術的肌電測試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10):71-76.
[2]陳銳,楊世勇,王雷.龍清泉舉重上挺技術運動學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5):633-640.
[3]徐芳,陶江,黃強.湖北女子舉重運動員挺舉技術動作生物力學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11(1):123-124.
[4]范年春,陸愛云.表面肌電圖在游泳動作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1(4):383-386.
[5]王雷,楊世勇.2001~2011年國內抓舉技術研究成果述評[J].當代體育科技,2012(11):6-8.
[6]李金珠,陳俊青,吳玉華.中國優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跨步跳起跳著地瞬時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13(8):699-702.
[7]宋智梁,張良祥,胡葉林,等.優秀男子網球運動員平擊發球技術動作的肌電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4):77-81.
[8]李建英,王舉濤.第十一屆全運會歐陽曉芳抓舉122kg創全國紀錄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0(5):70-73.
大運動量和高強度的力量練習,而應以靈敏性、柔韌性、協調性活動及全身的身體素質訓練為宜。這一時期是速度訓練的敏感期[7],抓住這一特點,從速度力量、反應速度、動作速度、最大速度、速度耐力方面入手,會使運動員在短時間內提升一個層次,并且為接下來的訓練打好基礎。青少年籃球體能訓練應該以掌握籃球運動的本質、特征及規律性為基礎,從青少年籃球訓練的長期性、系統性及教育性出發[8]。
作者簡介:①郝杰鵬(1989,3—),男,漢,山西省晉中市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
中圖分類號:G8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5(a)-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