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曹愷夫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1188)
羽毛球運動于1873年起源于英國的伯明頓,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項極具魅力,且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體育運動。羽毛球運動適合青少年鍛煉體魄,又適合青少年彰顯青春活力。它集簡單、觀賞、娛樂、健身為一體,可以全面有效提高青少年身體的綜合素質,現今已經被普遍意義接受并應用于中國教育教學大綱的專業課設置。人們對羽毛球運動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然而在我國現存的羽毛球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值得廣大學生和從事羽毛球教育的體育界人士思考。
羽毛球這項運動在我國一直倍受青睞,是高校教育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我國現存的教育體制里,教師往往忽略羽毛球的步法訓練,只一味強調學生要自主實現肢體的協調運動,學生無法正確理解羽毛球運動的真正精髓所在,繼而無法滿足羽毛球運動的基本要求,無法實現羽毛球教學的高效性。教育者們應該對羽毛球教育中的步法教學進行深刻的認識,采取相應的措施,將步法教學有效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以期提高學生在羽毛球方面的綜合素養。
對于羽毛球的步法移動主要包括4個方面:起動、移動、擊球和回位。第一,起動。起動是指在準備狀態下向來球做出快速反應,并根據其方向對自身的方向進行有效調整,達到人隨球動的過程。起動的準備姿勢包括兩種:接發球姿勢和比賽中接球前姿勢。接發球姿勢一般指左腳前右腳后,重心靠前的姿態;比賽中接球前姿勢一般指右腳前左腳后,重心搖擺以便快速對來球做出反應的姿態。起動的主要目標是對來球方向進行有效判定,繼而選擇合適的擊球反應。因此,反應敏捷和啟動迅速是完成擊球最有效的保障;第二,移動。移動的快慢是決定學生在起動之后,能否從中心位置到擊球位置并對來球進行有效回擊的基礎。速度的快慢在步伐移動中具備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加快步法的移動可以進行相應的速度訓練;第三,擊球。擊球并不單單指上身運動揮拍擊球,下身的協作配合也非常重要。因為單純的上肢發力具有局限性,只有下肢配合發力,才能滿足從力角度出發的“快、準、狠”。擊球是羽毛球步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對動作的規范、準確、合理協調都有著極高的要求;第四,回位。在羽毛球運動中完成了基本的擊球動作,身體需要快速回到原位,以便更好地應對下一輪擊球活動,這個位置轉移過程就稱之為羽毛球步法運動中的回位。回位不及時會延誤下一輪接球,盲目回位更會讓接球的局面陷入被動。因此,根據場上變化的戰術特點對回位做出判定,選擇最有利的回位路線和回位位置是一項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訓練的技巧。
對于羽毛球的步法分類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基本步法技術和綜合連貫步法技術。其中,基本步法技術是步法學習的基礎,只有在掌握了墊步、并步、交叉步、蹬跨步、蹬轉步等基本步法之后,才能對來球做出最有力的快速反應;綜合連貫步法技術相較基本步法技術而言更為復雜,主要指利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基本步伐的混合,期望達到有效回應來球的目標。綜合連貫步法技術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3個途徑實現:第一,固定方向和路線的學習;第二,無規律步法的練習;第三,應急步法練習。3種步法的學習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緩慢提升學生的應變能力,最終為應急步法做出良好的鋪墊作用。
墊步的一般作用是調整步與步之間的距離。當一只腳向前邁出一步后,另一只腳也跟著以同樣的步伐,同樣的方向向前邁一步就稱之為墊步。
右腳朝著一個方向(前或者后)移動之后,左腳立刻向著右腳跟并一步,右腳再重復先前的動作移動,即為并步。
兩只腳交替著向各個反向運動,主要包括經過一只腳前面超越的前交叉步和經過一只腳跟后面超越的后交叉步。
在步法的實際操作上和交叉步是一樣的,只不過相較交叉步而言,步幅更小,頻率更快,故而,一般使用于起動和回位。
一腳為軸,另一只腳向前或者向后蹬轉邁步。
主要應用于上網擊球和后場底線兩角移動抽球。具體的操作步法為移動的最后上步,左腳向后蹬,右腳朝著球的方向跨步。
騰跳步又稱蹬跳步,是指單腳或者雙腳起跳擊球的一種移動方法。主要包括以領先腳或雙腳起跳,做撲球或者突擊殺球時的騰跳步和用右腳或者雙腳起跳到最高點的空中擊球。前者主要應用于上網撲球和兩側突擊殺球;后者主要應用于高遠球。
首先,步法訓練有助于羽毛球訓練者在羽毛球運動中更快的運動,更靈活的運動,也更符合羽壇技術要求的“快速、全面、特長、無漏洞”,可以有效提高訓練者的競技水平。其次,因為羽毛球是一項對身體綜合素質要求極高的體育運動,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力量和速度,而變換的局勢對于訓練者的思維和判斷能力亦有一定的訓練力度。通過羽毛球步法的有效訓練,可以培養學生準確、迅速、協調的應變能力,也更適應高強度的決賽對抗,不至于在腳步動作不到位的情況下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在發出擊球動作之前,個人對來球的方向及落地點等做出的判斷,是影響接發球的重要因素。判斷是大腦結合視覺對結果做出的預期。能否根據來球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繼而選擇最佳的回球方式、正確的回擊力度、回擊路線以及回擊的落腳點是展示教學效果的最佳方法。
運動水平的高低由身體素質和運動技法共同決定。因為先天條件和后天條件的綜合影響,每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又不盡相同,力度、速度、柔韌度靈敏度等也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對于羽毛球技法而言,體能與技能都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身體素質有助于技法的高效發揮,優秀的技法又利于節省更多的體能。因此在不斷改善運動技法的同時也需要對身體素質進行全方位的培養。
平衡性與協調性和控制能力往往存在一致性的特點。平衡性好的人在步伐移動的過程中往往罕見動作多余、重心不穩等平衡性不好的人常見的問題。因此有意識地培養自身平衡力與協調性,繼而達到提高人體綜合能力的目標。
因為羽毛球本身具備一定的運動結構和要求,只有運動者主動配合,才能在運動過程中實現流暢、自然、省力和高效。但是羽毛球初學者由于不明確其中規律,動作混亂、軌跡不清、步子多余、身體無法協調配合,最終導致節奏慢、耗體力等問題。
運動的節奏感指運動過程中動作在時間上、空間上的延展及深度存在規律性或者不規律性的變化過程。在羽毛球技法的培訓過程中,根據形勢的不同把握移動、擊球以及動作快慢適時出手都有助于把握運動節奏,掌握比賽的主動權。
改善學生預判能力、反應能力、運動能力都可以通過強化教學過程中的比賽過程來實現。人常說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意思。通過反復的練習對學生能力進行強化,例如擊球時候的錯誤移動屬于個人判斷的誤差,在比賽教學過程中加大對假動作的識別培養和擊球路線的識別培養,在實戰過程中更利于能力的強化與提高。
只有步法的正確,才能保證手法的合理使用。步法搶占有利地理位置,才能保證擊球動作正常發揮。因此,要學好羽毛球,手法和步法是兩個不能缺少的條件。只有在力度、速度、距離上實現高效配合,才能保證運動過程中的支撐、轉換、平衡的順利完成。
混合步法具備比基本步法技術更為靈活的實際應用意義。在實際的擊球過程中,時刻保證重心處在相對穩定的位置上,進而能夠對突發的事件做出及時的反應,快速應對,實現上一次擊球與下一次擊球的有效銜接。
羽毛球運動是一項對身體素質有極高要求的體育運動,想要提高羽毛球方面的運動能力,需要在重視技術含量方面的步法上下功夫,更要對體能訓練加以訓練。只有體能在速度、協調、耐力、柔韌性等達到要求,才能為步法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讓學生明確羽毛球運動中步法的基本步驟,將教學理念與學生教學訓練充分結合,加強身學生體素質的培養,從身體平衡性、運動節奏感,運動軌跡以及動作節奏等方面考慮,針對性的對自身不足進行強化培訓。在教學過程中展開教學比賽訓練,將步法與手法貫穿其中,培養學生對應急步法產生一定的條件反射。
羽毛球運動中最基礎的是步法,步法的形成跟學生自身的很多因素都有關系。因此,教育者在教學的具體實踐中需要因材施教,用創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學習羽毛球,進而在改善學生羽毛球技能的同時實現培養學生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的目標,為學生步入社會后開展體育活動打下良好的體質基礎。
[1]李秋實.淺析高校羽毛球教學中的步法訓練[J].技術與市場,2011(4):175-176.
[2]佟剛.大學生羽毛球運動中步法移動技術教學研究[J].科技視界,2014(31):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