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興平 張繼生(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體育前沿
武術傳播與發展新視角:打造武術“高富帥”①
褚興平張繼生*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南長沙410012)
摘要: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國家的符號,隨著兩會的召開,武術的地位也逐漸提高,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武術的現狀及傳播發展的方向進行研究分析,目前武術在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研究認為應提高武術的地位和形象,彰顯出武術文化精神內涵,表現出武術的運動形式美,打造出武術“高富帥”,讓更多的人去真正的了解武術,提升武術的國際形象,提高武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這對武術今后的傳播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傳播發展打造武術“高富帥”
兩會期間,教育部把足球、武術、田徑、游泳、籃球、排球、體操列為七大重點項目。武術作為七大重點項目中第二大扶持項目,可以看出武術文化在國人心中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國粹,是中國人的象征,是民族的符號,但是目前武術的傳播與發展態勢并不是很樂觀。中國武術的發展長期以“體育”的身份來標榜自己,為能夠成為奧運項目進行著由內到外的改革,但是這種改革使得武術的發展越來越違背了我們最初的意愿,造成了文化層面的缺失,技術層面的異化[1]。從而導致武術的發展越來越迷失自我,在傳播過程中,缺失了武術本質的東西,使人們對武術這項運動也逐漸失去了興趣,導致武術的傳播與發展出現了種種的問題。所以武術要回歸到本真,找回自我的主體意識,不斷的創新,跟隨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
高富帥為網絡詞匯,是形容男人在身材、相貌、財富上的完美無缺。也可延伸為代表一種高大的形象和精神的升華。大智若愚寵辱不驚是為高,大愛于心福澤天下是為富,大略宏才智勇雙全是為帥。如果把武術比作人的話,完全可以稱之為“高富帥”。但由于武術自身發展的一些原因,他的形象在人們的心中還沒有那么完美。武術貫穿著中華千年的文明歷史,長期以來,武術處在社會文化結構的下層,它與封閉、保守、分散的小農經濟形態結成深厚的關系,因此它更容易接受和迎合社會的低位文化形態[2]。產生于農耕文明時期的中國武術在華夏文明的歷史記憶中起初被冠以“草根文化”的帽子,只能在限定的文化空間中“自產自銷”,曾經武術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屌絲”。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中國武術一直以厚重的積淀性和堅忍的連續性頑強地存儲于民族傳統與時代精神之中,并塑造著民族、國家和時代的形象,規定著民族、國家和時代的范式,鑄冶著民族、國家和時代的風采,體現著民族、國家和時代的精神[3]。武術的地位、形象正逐漸的提高。武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浸透著中國傳統哲學、美學、中醫學、軍事學、宗教學等多種學術的理論思想,成為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文文化。它還具有防身健體,修身養性,使人變得精神氣質佳的作用。武術運動形式和諧優美,陰陽平衡,展示出一種很高的觀賞價值,給人以美的享受。武術無論從國家地位上、文化內涵上、還是形象上,完全從歷史中的“屌絲”蛻變為現在的“高富帥”。綜上來看,武術“高富帥”可定義為形容武術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沉淀著中華民族的傳統與時代精神,修身養性、防身健體、運動形式優美,在國家和人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的代名詞,也是一種高大形象和精神的升華。
但是如今的武術,并不受大眾人的歡迎,其傳播和發展到達了瓶頸期,“他者”文化趨向愈演愈烈,如果一味地“他者化”以求得別人的認可,到頭來,武術的發展只可能會由西方人“看不懂”改變成“看懂”再變成“不以為然”,這一過程則是以喪失文化為代價的[4]。從而武術這樣的“高富帥”變成高不可及、富不可學、帥不可觀。現在的武術發展只顧著爭“面子”,從而導致“里子”的缺失。中國武術整體上的發展,我們在選擇“以西化中”和追求面子而忽視里子的行為表現上,不免過于情緒化,不可避免的使中國武術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呈現出面子光鮮,里子空虛的尷尬,導致了中國武術發展“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現狀[5]。所以武術自身的傳播和發展上出現了問題,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盲目的追求為能登上“奧運會”的平臺,一味的學習西方的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導致自我方向的迷失,文化精神內涵的淡薄,運動形式也越來越偏離武術運動的本質,被西方人稱為“中國式的體操”,在傳播和發展過程的方向上失去了定位。所以,武術要重新打造真正的武術“高富帥”。
3.1武術的地位、形象高
目前,國家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武術不僅是一項運動項目,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中華民族長期積累的寶貴文化遺產。在發展的過程中,融入了中華文明強烈的整體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6]。中國武術形象反映了國人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良好意愿的真實追求[7]。中國武術形象是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真實追求和對中國武術“真、善、美”良好意愿的確切表達[8]。可以看出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完美無可替代的形象被人們所深知,與國家的形象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武術的形象跟隨著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的提高而得到提高,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隨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偉大夢想的發展戰略武術實施,武術逐漸成為中華文明文化符號的代表,地位也隨之提高。
在武術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利用本身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在國際上站穩腳步。武術要挖掘自身文化潛質,豐富自身藝術表現形式,應尋找文化價值觀共性和傳播區域的接受方式,深度發掘武術的國際元素與民族個性,增加武術產業性國際傳播的文化比重[9]。舉辦國際賽事,打造武術品牌對武術文化進行宣傳,提高武術在國際中地位。在國內,提高國民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武術,凸顯武術自身的價值,讓人們都深入的去了解武術,提升武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這樣國家重視,大眾喜歡,武術的形象提高了,武術的地位隨之也提高了。
3.2精神文化內涵豐富
中國武術在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明浸潤之下,孕育出豐富的人文內涵,形成了自身獨具的傳統[10]。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陰陽家、法家、墨家等多種學派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武術提倡“尚德不尚力”“習武先習德”,這是傳統儒家道德觀念在武術文化中的浸透[11]。武術中體現的佛家文化思想是“禪”,禪的要義在于“悟”,武術在練習過程中需要“悟”,智慧的領悟,武德的塑造,技能的提高,都離不開一個“悟”字。《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武術在修煉的過程之中,就講究“陰陽調和”、“天人合一”的一種和諧境界。墨家對武術的重要影響內容是“義”。一種舍生取義、狹義、仁義孝義的精神。現在為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正需要這種“義”的正能量,在社會中廣泛傳播,處處體現著武術“義”的精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的重要治國方略,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心愿。“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在現階段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占有重要的精神主導地位[12]。武術精神與當前發展的時代精神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目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人與社會的排斥、人與自然不和諧,各種的問題都擺在我們的面前,所以武術倡導的“和諧”“道義”等各種武術精神要跟隨時代的腳步,把武術的精神融入到構建和諧社會中。響應國家的號召,把武術的精神貫徹到人們的意識之中。
在最近,校園暴力事件頻繁出現在媒體首頁,辱罵毆打、強迫脫衣、拍照侮辱在校園中層出不窮,校園暴力的特點呈現低齡化、群體性和反復性。所以武術進校園迫在眉睫,在校園中把武術作為一種必選的課程,認真學習武術文化,學生可以學習到各大家的優秀傳統思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武術的正能量的熏陶下成長,實現道德的凈化,對構建和諧校園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樣武術精神才可發揚光大,武術的內涵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3.3武術的運動形式“帥”
武術運動的形式美是指武術運動的參與者在演練武術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身體動作姿態、精神神韻等方面的美。運動形式包括套路運動和搏斗運動。在套路的運動形式中,表現出形神兼備的和諧美、剛柔并濟的韻律美、虛擬攻防的意境美。尤其在當前新興的競藝武術中,各種美演繹的惟妙惟肖。借助于舞臺,配有燈光、背景、音樂,各種美在運動表演中完美的體現,帶給觀眾一種美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觀賞娛樂價值,不失為武術傳播和發展的新途徑。在搏斗運動中,體現著武術的本質屬性—技擊性,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散打運動將人類社會原始的搏殺技能予以規則之下淋漓盡致的展現不是套路遵循不失“技擊含義”原則的藝術化演練,而是雙方拳拳到肉的真實搏擊,是人類血液中原始嗜血殺戮本性的爆發,演繹著一種原始、本能之野性美[13]。在太極推手中,講究的是心、意、氣與力融會貫通。太極拳中《打手歌》曾寫道:手腳相隨腰腿整,引進落空妙入神。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給人以“超乎尋常、出人意料”的審美感受。
武術的運動形式美要在傳播和發展中重點突顯,展示出武術運動形式的吸引力。可利用影視媒體、舞臺對武術運動形式進行傳播與包裝。在央視春晚《江山如畫》中,張震一襲黑袍,氣宇軒昂,吳京一身白褂,行云流水,燈光、音樂、背景協調配合,把武術運動美展現的精美絕倫,給觀眾以美的感受。在《武林風》中,名震天下的少林和尚武僧一龍,在擂臺上將少林功夫動、靜、躲、閃、攻、防運用的爐火純青,讓觀眾感覺到刺激,熱血沸騰。多次打敗來自世界各地的冠軍,少林功夫將馳名天下。利用人們對明星的崇拜心理,打造武術明星,對武術進行宣傳,讓武術的運動形式美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更多的人去了解、學習武術,利用武術運動防身健體、休閑娛樂、審美等功能,打造出別具一格的運動形式美。
中華武術反映著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審美觀念、價值取向、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成為了國家的“符號”。然而武術受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武術的文化價值觀發生了扭曲,武術的形象地位隨之下降。因此對于武術的傳播與發展,審時度勢,重新找回主體意識,突出武術文化的本質特征。武術的傳播和發展仍然時刻被關注著,所以武術要不負眾望,重新找回自己的榮耀之身,從武術的地位、武術的內涵、武術的運動形式著手,打造出武術“高富帥”,讓武術得到國際、國家、社會及每個人的認可,武術的發展道路才會更加光明。
[1]王崗,王柏利.對中國武術發展“頂層設計”中幾個理論問題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12):9-14.
[2]馬明達.說劍叢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7:266.
[3]韓政,王崗.近代以來中國武術從“草根文化”到“符號文化”的歷史變遷[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6):50-55.
[4]羅立平,方國清.從“他者”到“自我”:中國武術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主體意識[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102-106.
[5]王崗,陳連鵬.中國武術的發展是要“面子”還是要“里子”[J].體育學刊,2015(2):11-16.
[6]張繼生.中國武術環境研究[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59.
[7]李源,王崗.中國武術形象的概念內涵與價值闡釋[J].成都體育學院報,2014(4):28-33.
[8]閆民.武術“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及哲學反思[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1):62-66.
[9]崔英敏,黃聰.跨文化傳播:武術文化傳播發展的新視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7):36-40,46.
[10]袁金寶.武術文化軟實力的構成內涵及提升路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5):50-56.
[11]張繼生.中國武術環境研究[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56.
[12]郭守靖,郭志禹.以武術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回顧與教育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06(7):64-67.
[13]周建新,王燕.中國武術藝術性四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12):59-64.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b)-0001-02
作者簡介:①褚興平(1990,12—),男,漢,山東聊城人,碩士,學生,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通訊作者:張繼生(1969,11—),男,漢,湖南長沙人,博士,教授,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