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 陳中醫(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9)
淺談體力活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孫青陳中醫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揚州225009)
摘要: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健康有了全新的認識。傳統意義上的健康指的是沒有疾病這是相當狹隘,相當片面的。現代醫學認為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身心健康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問題,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具有促進作用。新形勢下對學校體育提出了新要求。終身體育應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該文概述了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的可能機制的假說。
關鍵詞:體育活動心理健康抑郁心理疾病
全球過半數的人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即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生活工作的壓力使人們承受的極大的精神壓力。焦慮、抑郁等諸多心理問題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長期處于該狀態疾病會隨之而來。由此看來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體育活動除了能增強體質意外還可以舒緩心情,對改善身體健康大有裨益。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相關性研究得到廣泛重視。
心理問題對人們健康的影響尤為突出,因為心理健康概念復雜,不同領域的專家對其有著不同的認識。在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專家們提出了心理健康的4個標志,包括:(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但因為每個國家的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結合我國的實際,心理專家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新標準,包括:(1)正常的認識能力;(2)保持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反應適度;(3)優良意志品質;(4)良好的人際關系;(5)健全的人格;(6)正確的自我觀念,適當的自我評價;(7)合理的行為。此標準對于心理問題的診斷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
心理問題的認識以及研究相當重要,因而我們應對心理問題有一個全面細致的了解。當前對于心理問題認識標準不一,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結合實際,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并進一步了解心理問題:首先,心理狀態與環境的同一性。即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與他所處的環境是密切相關的,如在觀看激烈的體育競技比賽,人的情緒會很激動且可能有很大的變化,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其次,心理健康與行為的統一性。即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一般是以整個行為的適應情況為基準,以經常性的行為作依據來評價判斷,而不過分重視個別癥狀的有無。再次,人格的穩定性。即不同人的人格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必然要反映到每個人的言行中,只要其人格在保證自身與社會相適應,并有穩定的自我特點,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現。最后,心理健康標準的寬泛性。心理健康是依據人們能良好適應社會生活應達到的一般心理標志而提出的。它是一個大多數人能夠達到的一個質的標準,因此,具有相當的寬泛性。
結合具體實際從以上幾個方面認識心理健康,我們將對心理健康有全面深刻的認識,這對以后的科學研究具有促進作用。
研究表明,體力活動的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體力活動能夠使個體產生良好的情緒狀態,能夠改善個體的自我知覺和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個體智力的發展,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能夠改善睡眠和提高睡眠質量,有助于發展個體的交往技能,增強歸屬感,體力活動還有助于人們的審美體驗,有助于磨煉人的意志,有助于個體獲得冒險體驗,有助于個體產生高峰體驗等。
根據自己身體、心理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參加適宜的身體活動才能促進心理健康。如果所采用的活動方法和手段不科學,不僅會損害身體健康,而且還會給心理健康帶來負面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在心理耗竭和活動的依賴性。
活動者在活動中因長期無法克服的運動應激而產生的一種耗竭性心理生理反應,是一種活動心理癥狀其稱之為心理耗竭。心理耗竭不僅會損害活動者的心理健康,還可以直接導致其退出活動。活動者對有規律的活動生活方式的一種心理生理依賴稱為活動依賴性。活動的依賴性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有積極活動依賴性的人能夠控制活動行為,在運動后有積極的情感體驗;有消極活動依賴性的人在活動后往往會產生更多的應激、抑郁、焦慮和憤怒等情緒體驗。
但是并非任何形式的身體活動都能產生相同的心理效益,只有科學的身體活動才與一定的心理效應相聯系。
(1)選擇切合自身特點和感興趣的活動。產生最佳心理效益的身體活動,首先必須是令參與者愉快和感興趣的活動。但對愉快和樂趣的追求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人的特點做到因人而異。
(2)選擇消遣性的有氧活動,回避競爭性的身體活動。選擇消遣性的有氧身體活動方式,回避競爭性的身體活動,更有利于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情緒,能收到更好的心理效益。由于個體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些人的情緒可能正是在挑戰與競爭中發展與完善的。這并不妨礙活動與心理變化的一般適應性原則。
(3)選擇自主性練習多的身體活動。這類身體活動容易將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和腦力恢復上,而這種注意集中和轉移對于心境狀態的調節具有積極的意義。當然,在選擇活動項目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
(4)低強度還是中等強度的負荷。中等強度比高強度的活動對增強心境更有效。一些研究也提示,低強度的活動對心境更具積極作用。在有進一步的證據證明低強度活動對大眾心理健康有促進作用之前,我們只能說最佳活動強度或許應是“中等強度”。
(5)每次活動的持續時間要超過20 min。每次活動持續的時間不能少于20 min,如果少于20 min,在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出現心理效益的,因為可能相應的效益還未來得及出現,身體活動就已經結束了。
(6)持之以恒,把身體活動變成習慣。沒有長期活動習慣的人在高強度活動后,未見其焦慮有任何程度的下降。因此,持之以恒,把身體活動變成習慣,有助于長期發揮心理健康效益。
其一,拓寬研究體力活動的項目。研究發現,在這一領域進行的大量研究比較集中于慢跑、游泳和散步這種封閉性的、周期性的活動項目上,所揭示的也只是個別或幾種體力活動項目的心理健康效應,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可選擇的活動項目有很多。因此,研究開放性項目、協作性項目等身體活動的心理健康效應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其二,加大對體力活動對心理影響的研究。加大對體力活動長期心理效應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體力活動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需進一步確定。從以往的研究來看,在體力活動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上研究者們還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研究結論。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地探討并確定體力活動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對心里健康的影響是十分有必要的。
[1]從立新.中學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金宏章,任曉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
[3]邢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b)-0092-02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mental health
SunQingChenZhongyi
(PhysicalEducationCollege,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009,Chin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technology,peoplehaveanewunderstandingofhealth.Inthetraditionalsenseof healthisnotadiseasewhichisquitenarrow,Quiteone-sided.Modernmedicinebelievesthathealthincludesnotonlyphysicalhealth butalsomentalhealthandgoodsocialadaptability.Thephysicalandmentalhealthhasbecomeanimportantproblemintoday'ssociety,sportshasapromotingeffectonmentalhealth.Underthenewsituationputsforwardnewrequirementsonschoolsports.Lifetime sportsshouldbeimplementedintoconcreteaction.Inthispaper,thepossiblemechanismsofsportsactivitiestopromotementalhealth ofhypothesis.
KeyWords:Sportsactivities;Mentalhealth;Depression;Mentali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