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民(武漢商學院體育學院國際馬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056)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湖北省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現狀與對策研究①
何明民
(武漢商學院體育學院國際馬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56)
摘要:本次調研課題組深入湖北省多個縣市,運用訪談、調查問卷、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湖北省農村體育的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通過此次調研課題組了解了農村居民日常體育活動開展情況和當地的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情況,發現部分公共體育設施沒有充分利用甚至于閑置,部分公共體育設施缺乏保養與維護,導致損壞和廢棄。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要合理配置公共體育設施資源,增加經費投入,加強公共體育設施的監管和維護等措施,保障公共體育設施的合理有效利用。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湖北省農村體育公共體育設施現狀對策
自十八大以來,新型城鎮化為中國建設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不再是簡單依靠城市的發展來推動社會的進步,而是要統籌城市和農村的發展,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在2014年9月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推動大眾健身。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發展農村體育成為一個新的著力點,不僅能增強人民體質、保障和改善民生,對于刺激農村消費、擴大內需和就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有重要意義。基于此,對于農村體育的研究刻不容緩,此次調研本課題小組深入湖北農村,了解當地的體育發展現狀、公共體育設施和相關政策,針對其中的問題和當地特色,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促進農村體育的蓬勃發展。
1.1新型城鎮化定義
“新型城鎮化”一詞在黨的十八大中被人們所熟知,而該詞最早公開提出是在黨的十六大,是伴隨著“新型工業化”戰略而被提出,主要依托產業融合推動城鄉一體化。[1]“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在于“新”,不再是過去的單純靠擴大城市面積和空間,而是強調人、集約化、可持續發展這三大要素,以更好的應對新時期的新要求和新變化,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改變過去“攤大餅”的發展模式,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1]
1.2農村體育定義
既然研究的是農村體育的相關內容就首先要搞清楚農村體育這個概念,對于這個概念目前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在盧元鎮教授主編的《社會體育導論》一書中,將農村體育定義為:農村體育是指在縣及縣以下廣大農村開展的,主要參加對象是農民,主要目的是增強體質,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是群眾性體育活動。[2]虞重干教授等認為,農村體育的概念應該用地域特點來劃分,一般是指縣及縣以下廣大農村所開展的體育活動,廣大的農民是其活動主體。[3]從這兩個學者對于農村體育概念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共同點,一是農村體育是一個區域概念,包括縣、鎮、鄉、村這三級行政單位;二是農村體育的主要參與對象是農民,由此也可以確定課題組此次調研的對象。[4]
1.3公共體育設施定義
體育設施是用于與體育活動相關的基礎設施,而公共體育設施則是由國家投資或籌集社會資金興建的,屬于公共設施,用于開展社會體育活動,滿足廣大群眾進行體育鍛煉或觀賞運動競技以及運動員訓練、競賽需求的體育館、體育場、游泳池、燈光球場等體育活動場所。
2.1國家積極發展體育事業
在2014年9月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議中提出,部署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推動大眾健身,為體育事業的發展和群眾體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也也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支持,促進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的蓬勃發展。
2.2農民體育健身工程
國家對于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基本標準是:一塊混凝土標準籃球場,配備一副標準籃球架和2張室外乒乓球臺。在此基礎上,提倡經濟條件較好,人口較多的地區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積、器材及設施,形成體育文化廣場,更好地滿足農村體育文化生活需求。
2.3湖北省農村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標準
我們在湖北省多個地區進行了調研,調研的村鎮都按照農村體育場地的標準進行了配備,每個村鎮都是配置了一塊硬化標準籃球場,一副標準籃球架,2張室外乒乓球臺,此外配置了一套健身器材,部分有條件的村鎮也修建了硬化廣場,供農村居民健身、休閑、娛樂使用。
2.4全民健身體系的構建
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指導下和當前人們對于體育鍛煉的迫切需求下,構建全民健身體系非常有必要。這一體系的構建貫徹服務性與保障性,全民性與平民化,公益性和社會化,系統性與多樣性,層次性、內容性和相互聯系性等特征,旨在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促進人們的全面發展,鼓勵人們參與到全面健身中。[5]
3.1新型城鎮化概念認識不足
在調研中與當地的體育主管部門工作人員、鄉鎮文體管理人員、體育教師訪談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公眾不知道新型城鎮化概念,在了解這一概念的人群中,他們不知道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具體方法和措施,難以開展一系列的體育活動。
3.2設施損壞
通過本課題小組調研發現,所有村落均按照農村體育設施的標準進行了配置,沒有做任何變動和調整,然而大部分籃球場和乒乓球臺處于閑置狀態,鮮有人問津;部分健身器材出現生銹或損壞的情況,沒有得到及時的保養和維護,處于廢棄狀態;部分廣場被其他攤位和物品占用,難以充分利用,達到居民健身、娛樂、休閑目的。
3.3當地特色體育活動沒有推廣
在和當地的體育主管部門人員、鄉鎮文體管理人員、體育教師的訪談當中,我們了解到當地學校均開設一些特色的體育項目,比如荊州開展滾鐵環這項體育活動,宜昌夷陵區的巴山舞、跳大繩等,然而這些項目沒有推廣到全體居民,僅僅在中小學生中推廣和學習,缺乏社會效應和連續性,難以形成地方特色,這也導致一些傳統體育項目的日漸衰落和學生體質下降等等問題。
3.4缺乏指導
在發放問卷進行調查的時候我們和當地居民進行了交流和溝通,了解到有一半的居民不知道自己平時在參加的活動是體育活動或者不參加體育活動,對于體育沒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體育健身意識淡薄。在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本課題小組了解到他們缺乏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指導,鍛煉不科學,沒有系統和針對性,身體得不到全方位的鍛煉和放松。
4.1政策了解不深
自十八大新型城鎮化概念推出以來,各方面都貫徹黨中央的要求,全力推進城鎮化建設,但新型城鎮化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存在理論與實踐均有偏差和宣傳不到位的問題,有很多問題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暴露出來。在公共事業上我國基礎相對較差,各級部門和相關單位在新的政策環境下,更加難以著手改革和實施。
4.2人口結構特殊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到城市務工,造成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人群,其中,留守的人口大多數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由于老人和婦女承擔了農活和照顧家庭的責任,閑暇時間較少,兒童難以參加對抗性體育活動,直接導致公共體育設施長期處于荒廢狀態。
4.3缺乏社會體育指導員
我國體育起步比較晚,社會體育更是滯后,致使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全民健身的需要。宜昌市體育局群體科科長亦在訪談中介紹宜昌正在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加快培訓的步伐,但目前的情況和進度不足以滿足群眾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需求。此外,社會體育指導員分為三個級別:一級、二級和三級,一級為最高等級而人數也是最少的,不能達到滿足農村體育多樣性需求的標準。
4.4提供主體單一
長期以來我國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主要是由我國政府承擔,政府幾乎是公共服務的唯一提供主體這無疑是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權管理模式的必然化產物,就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發展情況而言,集權管理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但在當前社會的發展情況下,這種情況顯然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的發展和進步。[6]
5.1調整體育公共設施配置標準
農村居民的人口結構有其特殊性,如果一味的按照統一標準配置,體育公共設施的閑置情況將不會改善,如果沒有標準也會造成配置的混亂和不公,理應設置更靈活的配置標準,對于目前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的人口結構,可以增加體育器材和硬化廣場的配置,減少籃球場和乒乓球臺的配置。硬化廣場的功能豐富多樣,一是可以開展多樣化形式的文藝和體育活動,例如,當前在婦女中推廣最火的廣場舞運動;二是農忙時亦可用作曬谷場,適合農村農務情況。
5.2加強設施維護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了許多耗損后廢置的體育設施,這些體育設施平時沒有保養和維護,損壞后沒有修理,導致其使用期限大幅度縮短,達不到預期對居民提供的健身效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公共體育設施的維護和保養,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保證體育設施的有效使用,延長使用時間,防止出現運動傷害。
5.3增加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
目前社會體育指導員供不應求,缺口較大,應該強化政府體育行政部門的宏觀調控和監督功能,鼓勵高等學校和體育社團積極參與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再培訓,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相關信息交流,也可以探索社會體育指導員流動,建立培訓和流動網絡,加快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讓更多人得到正確的運動指導和培訓,提高居民的體育鍛煉熱情,鼓勵社會投資進入指導員培訓業,活躍體育培訓市場,促進體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7]
5.4提高農村居民健身意識
農村體育是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載體,發展體育不僅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的身體素質,對改善農村精神面貌、抵制愚昧落后文化、豐富業余文化生活、提升農民人力資本素質、提高農業勞動生產力水平、繁榮農村經濟、建設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8]因此,發展農村體育是一個具有良好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的事業,在發展農村的同時,應該大力提高農村居民的健身意識。
5.5引入社會資金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應由政府配置為主轉變為市場配置為主,在體育公共設施和服務市場上也需要引入市場資源,讓社會資金發揮其作用,為公共事業服務。但公共體育設施作為國家投資的社會公共產品,其本質決定了其服務于社會公眾,重點應突出社會效益,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同時追求經濟利益,發揮市場的作用,繁榮公共服務市場。[9]
農村體育是我國體育的薄弱環節,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和國家大力推廣體育健身的背景下,農村體育將獲得新的機遇和挑戰。公共體育設施是推廣體育健身鍛煉的良好平臺,也是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在新形勢下居民的需求層次不斷增多,如果還是和過去一樣單純依靠政府的投入和管理,難以滿足大眾的需求和服務。從長遠的角度看,建立一個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管理體系非常有必要,其中應該包括器材的配置,器材的維護,專職和兼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配備,社會資金的投入等等,以保證農村體育設施能夠真正服務于農村居民,提高農村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識,繁榮農村體育文化,最終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
[1]單卓然,黃亞平.“新型城鎮化”概念內涵、目標內容、規劃策略及認知誤區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13(2):16-22.
[2]盧元鎮.社會體育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3.
[3]虞重干.體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紐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1):39-40.
[4]郭琴.我國農村體育研究綜述及其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4):34-38.
[5]董新光.關于全民健身體系的理論構架[J].體育文化導刊,2005 (5):5-7.
[6]胡慶山,方千華,張鐵明.邁向體育強國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5):12-17.
[7]曾超凡.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現狀及其市場需求的調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8]胡慶山,王健.新農村建設中發展“新農村體育”的必要性、制約因素及對策[J].體育科學,2006,26(10):21-26.
[9]章苗英.關于我國公共體育設施若干問題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1(23):14-16.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b)-0133-02
基金項目:①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中國農村體育發展路徑研究(編碼:13BTY048);湖北省2014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名稱: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湖北省農村體育路徑發展調查報告(編號:201411654011)。
作者簡介:何明民(1994,11—),男,漢,湖北隨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體育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