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自由貿易區中的“自由”問題探討——以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自由為視角
林嘯 章禮強
東華大學 上海 201620
[摘要]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我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其中,對自由問題的研究一直居于重要地位。自由具有時代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由也隨之發展、進步,對自由問題的研究遇到很多新情況與新挑戰。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本文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有關自由問題的經典闡述以及上海自貿區各方面制度建設的改革與創新,對自由問題以新的視角進行觀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法哲學;自由;上海自由貿易區;制度建設;改革與創新
自由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極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自由在法哲學研究中的具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即可說,法哲研究的主要對象就是自由,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以及如何實現自由。對于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中的自由思想的理論問題,學者們已經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與此同時,在實踐領域,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也具有深刻且有效的指導作用,為各項社會制度的建設與改革創新提供了強大的依據。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同樣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法哲學,尤其是自由思想的有效指引,其中各項制度的改革與創新,不論是宏觀方面還是微觀方面都深深的打上了“自由”的烙印。
自由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體現出來。馬克思認為不受限制的自由并不存在,他堅持認為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是受到法律與經濟條件等方面制約的。只有在對客觀必然性充分認識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夠更好的獲得自由,才能夠從客觀必然之中解放自己。他指出:“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于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卻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的。”由此可見,自由的本質是一種歷史的現象,人是作為社會人而存在,所以人想要在社會中獲得自由,就必須尊重社會規律,做到人與社會的有機統一。人人都享有自由,但如果人人都不加限制的使用自由,那任何人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我們需要用法律對自由進行限制,從而使每個人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對于法與自由的關系,馬克思有著極為豐富、深刻的論述:“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法律在人的生活即自由的生活面前是退縮的,而且只是當人的實際行為表明人不再服從自由的自然規律時,這種表現為國家法律的自由的自然規律才強制人成為自由的人”;“作為純粹觀念,自由和平等是交換價值過程的各種要素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和社會的關系上發展了的東西,自由和平等不過是另一次方上的再生產物而已。”馬克思指出了自由的法律涵義、法律表現、法律界限,闡明了自由與法律的必然聯系。
法律作為一種秩序,充分保障了人自由意志的行使。它雖然表現為強制,但這種強制并不是對自由的反動,相反的,正是規則和秩序的建立使主體在體現自己自由意志的同時不會損害他人的自由意志,避免了因為社會成員各自為爭取私人利益最大化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和社會失序。法律作為一種承認并保障自由的社會規范,要求國家在遵循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的前提下,制定統一的法律以保障人民自由的實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能夠精確的反映自由,只有遵循客觀規律的法律才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人的自由。“因為法律只是在自由的無意識的自然規律變成有意識的國家法律時才起真正法律的作用。哪里的法律成為真正的法律即實現了自由,哪里的法律就真正地實現了人的自由。”
由此可見,處在社會中的人所享有的自由是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但在現實中我們常常遇到法律與自由相沖突的問題。對于這項難題,馬克思給出的答案是:“法律上所承認的自由在一個國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運動的手段一樣。”可見,當法律與自由發生沖突時自由的實現是優先的。對于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同樣如此,自由目標的實現與法律等各項制度的保障密不可分,二者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確保自貿區高效運行。
(一)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立法
2013年8月30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的決定》。其中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在上海自貿區內,對一般性的外商投資,不包含國家明確規定必需實施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投資,暫時調整了“三資法”中對行政審批的相關規定。并且規定了試行期限為三年。
(二)國務院頒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相關決定
2013年8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這是國家目前發布的對上海自貿區建設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它從宏觀的視角對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建設提出了要求,對上海自貿區法制建設有著方向性的指導作用。方案的具體包括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措施、監管和稅收制度、組織實施以及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幾項內容。
此外,國務院于2013年12月21號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在中國(上海)自山貿易試驗區內暫時調整有關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文件規定的行政審批或者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決定》,對其之前頒布的相關法規以及政策性文件中與上海自貿區的規定發生沖突的內容做了調整。具體包括兩項內容:首先,是改革外商投資管理模式方面,對一般性的外商投資,對如國務院頒布的《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實施細則》、《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等相關法規中有關行政審批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其次,是擴大服務業開放方面,具體涉及船舶登記、國際海運、征信業、營業性演出、娛樂場所、中外合作辦學、外商投資電信企業以及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等國務院頒布的相關規定,對上述規定中行政審批、資質要求、股比限制以及經營范圍限制等管理措施的內容進行了調整。
(三)上海市政府頒布的政府規章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以及國務院頒布的《總體方案》,上海市政府于2013年9月29日頒布了有關上海自貿區的一系列具體管理辦法,包括《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辦法》,以及五項涉及投資方面的管理辦法,分別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項目備案管理辦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境外投資項目備案管理辦法》、《中國(上海)自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企業備案管理辦法》以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境外投資開辦企業備案管理辦法》。上述管理辦法及時的將《總體方案》的內容以法律形式呈現出來,為上海自貿區平穩、高效的運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政府職能改革的試驗區
積極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按照國際化、法治化的要求,探索建立與國際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在上海自貿區內推進以市場為主導,政府服務市場為主,監管為輔,建立高效、透明并且與國際接軌的行政管理體制。包括:“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推進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審批轉為注重事中、事后監管”、“建立一口受理、綜合審批和高效運作的服務模式”、“建立集中統一的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體系”、“完善體現投資者參與、符合國際規則的信息公開機制”、“完善投資者權益有效保障機制”以及“建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援助等解決機制”等。在此之中最核心的內容是由審批制向備案制的轉變。
(二)投資領域相關制度的創新
上海自貿區在投資領域的發展目標和前進方向主要為擴大服務業幵放、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以及構筑對外投資服務促進體系。建立負而清單管理模式與準入前國民待遇原則,是上海自貿區最重要的制度創新。所謂負面清單,即“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按照公布的負面清單,凡是國家沒有禁止或限制性規定的項目和領域,任何市場主體在上海自貿區內都可以從事經營活動,相對于之前的正面清單管理,反映出企業運營的自由化和政府的放權。而準入前國民待遇則意味著自貿區將傳統的審核制度全部改為備案審查制度,取消市場準入門濫,改變以往的主體資格審查機制,實行事后的動態監管制度。外資投資不再依賴當前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來進行行政管控,并可能取消外資持股比例或經營范圍等方面限制,從而實現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公平競爭。
(三)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
國務院批準的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中有關金融方面的改革涉及方面較廣,其中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兌換、外匯管理機制、開放金融服務業等方面。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為人民幣資本項下自由兌換、人民幣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結算等金融改革提供了風險可控的試驗田,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使之成為世界貨幣。在增強金融服務功能方面,開放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支持在上海自貿區內設立外資銀行以及中外合資銀行、建立國際交易平臺等,拓展多種境外融資方式,這些舉措都為日后將上海打造成為離岸金融中心創造了有利條件。支持開展人民幣跨境再保險業務,培育發展再保險市場。同時積極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方案,建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
綜上所述,在宏觀領域,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對上海自貿區法律制度的建設高度重視,全國人大和各級人民政府紛紛結合實際需要,創新的制定出大量的建設方案及相關規章制度,為上海自貿區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全國人大調整“三資法”的行政審批,主要就是為了簡政放權,減少審批環節,擴大投資的便利度與自由度;國務院對相關規定做出了更細致的調整,尤其是在改革外商投資管理與擴大服務業開放方面,對其中有關行政審批的內容以及其他方面進行了調整,同樣體現了擴大開放與自由的目標;上海市政府的一系列規章,全面系統的繼承了全國人大及國務院對上海自貿區法制建設的相關精神,及時的將其以法律的形式呈現出來,保障了上海自貿區的運行。這其中所體現的法與自由的關系,與馬克思關于兩者關系的論述完全吻合,自由不是無條件的,馬克思肯定法律是自由的存在形式,法律不排斥自由,自由恰恰要以法律的形式而存在。符合社會發展客觀需要的法律能夠更有效的實現自由。上海自貿區相關法制框架的建設無一不凸顯了自由,為自貿區各項功能的開發和總體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最強有力的保障。
而在微觀方面,在上海自貿區法律架構的建設取得突破性進步的宏觀前提下,上海自貿區在各項具體領域的改革與創新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對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改革重點在于以市場為主導,由原先的事前審批制轉變為備案登記制,更加注重事中與事后的監管。由市場代替政府對資源進行選擇與調配,賦予市場更多的靈活性和自由性。其次,金融領域的創新范圍廣泛,其中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兌換賦予了人民幣的流通與使用極大的自由;開放金融服務功能方面則不論是允許民間資本與外資進入銀行業,還是國際交易平臺的設立,亦或是境外融資方式的拓展,都減少了對資本的限制,開放了新的市場領域,使資本在自由中更具活力;最后,作為重中之重的投資領域,尤其引人注目。其中的核心制度包括負面清單制度以及準入前國民待遇原則。“無明令禁止的皆可為”是負面清單制度內涵的根本屬性,除了負面清單列舉的項目,其他領域均可自由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中鼓勵投資自由化的意味不言而喻。而準入前國民待遇原則與政府職能改革息息相關,變傳統審批制度為備案登記制度,體現了經濟的開放度和便利化。以上兩者均給予了投資者目前我國境內最自由的投資空間,為上海自貿區的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07.[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1,7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9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7-478
[5]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的決定,[EB/OL].http:// www.gov.cn/jrzg/2013-08/30/content_2477971.htm,2013-09-27.
[6]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EB/OL].http://www.gov.cn/zwgk/2013-09/27/content_2496147.htm,2013-09-27.
林嘯(1989),男,遼寧錦州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
章禮強(1964),男,安徽馬鞍山人,博士,教授,從事民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以及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