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新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北京 100042)
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智力、心理、身體等多方面綜合因素的作用,而體育活動在其中肩負著重要的角色。體育活動不僅僅是體育場上的揮汗如雨,更是對當代大學生心理、智力上的磨礪。在體育活動中,規則的遵守、專項技能的協調和把握以及隊員間的互助合作等都有助于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如體育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等。研究表明,體育活動的多樣化,使身處其中的人們更易接受知識、技能等多樣化的訓練,從而有效地提升人的體育能力,而體育能力的全面提升,也將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就要求大學體育活動不僅要適應現代社會進步的需要,更要以提高每個大學生的身心素質為目標,同時還要注重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促進。
體育活動不僅有利于形成和增強人的體育能力,而且對人的心理素質的發展尤為重要,因此,體育活動在培養人強健的體魄的同時,對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促進功能,例如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出的敏銳的洞察力,靈敏的反應和應對困難的意志力對大學生今后學習、生活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研究表明,體育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體育活動的質量,而且對于大學生在各種比賽中競技技能的增強有著重要作用,而在體育活動中,明確清晰的規則、復雜的訓練技能有助于學生訓練身體的協調性和體育心理的建設,對體育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幫助。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人類是在不斷地與大自然的抗爭與適應中演進的。人類時刻處在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中,每一刻都要面對季節的交替、嚴寒酷暑的侵襲,從而人的身體機能也在不斷變化著以適應自然界的各種傷害,因此,人類需要適應環境,也只有適應了環境,才能求生存、求發展、求提高。
倘若人類不適應自然環境的惡劣變化,又無法改變自然環境,在這樣情況下,只有面臨滅絕和被淘汰的命運。但是,人的創造力是無限的,不僅可以通過改變自身的居住條件,周圍的生態環境來適應大自然,更可以創造性地通過體育活動來加強人類自身的適應能力。研究表明,人類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決定了人類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可能與質量,而人體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是可以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的。
通過體育活動,人們的身體素質得以加強,擁有強健的體魄來對抗自然界的種種寒流酷暑,不僅如此,通過體育活動,人類的意志也得以增強,不僅培養了人們堅強的意志力更提升了人們面對挫折、困難的良好心理素質。
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處在社會中就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發生聯系,尤其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即人際交往是指在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的聯系過程,它反映了個人或團體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1]。人際交往是當代大學生生活不可避免的過程,因此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中的必修課,而體育活動正提供了這一良好的契機。
在體育活動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間存在著多種關系,如合作、競爭等,正是因為這樣的角色扮演,人們可以在其中體驗多種不同的關系,從而形成人對不同關系的認知和處理。因此對于正處于人格定型和心智成熟的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們,體育活動恰好彌補了日常教學中的不足,為大學生人際關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國際間的對話交流,無處不存在著競爭。競爭觀念在現代社會中是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念,表面看,競爭與合作是相對立的,在競爭的社會情景中,一方得益必會引起另一方利益損失[2]。然而,從另一方面看,競爭中也蘊含著團體的協作和雙方共贏的契機,比如在籃球比賽中,兩隊處于競爭狀態,但單從每一個小隊的內部模式看卻是合作關系,只有全小隊成員同心協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為整個小隊的勝利打下基礎。
而且在與對方小隊的競爭中,每一個小隊成員都會以自己的角色身份參與到競爭中,在與競爭對手的較量中,不僅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更可以學習對方先進的技術。這樣通過競爭不僅提高了雙方的綜合實力,更培養了雙方的競爭意識,這為以后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投身于激烈競爭的社會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社會是由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要素構成的一個綜合體,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人只有不斷地適應社會才能發揮自身更大的價值,因此,人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才會在社會生活中立于不敗之地。而體育活動恰好為人們學會承擔社會角色提供了優越的環境與適宜的條件。
比如:在足球這一體育運動項目中,每個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如守門員擔負著守護球門的責任,前鋒則要沖鋒陷陣,在面對飛來的足球時,分工不同的隊員會做出不同的反應,以適應運動的需要。正是通過這樣的訓練,大學生們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有了良好的學習過程,而學習是可以遷移的,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這樣的能力會隨時得到釋放以適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學生的身體機能是進行體育活動的基礎,它的好壞決定了體育活動的質量,研究表明,加強大學生們的身體機能的培養,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們的身體素質,更能提高他們的體育技能[3]。而大學生身體機能的培養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指導和體育實踐。在具體的體育活動中,高校體育教育者應根據時代要求,制定適合當代大學生的訓練策略和訓練科目,有計劃地幫助大學生一步步提高身體機能。
運動能力是是參加訓練、從事體力勞作、進行各種社會生活活動的基礎。培養大學生的運動能力,應貫穿體育課程的整個過程,教師應不斷改進體育課的教學方法,切忌“滿堂灌”,并且在充分的理論指導下多給學生練習的時間。與此同時,也要避免運動教學走過場或只重學生技術,而不顧學生實際鍛煉的情況,這幾種教學方法都不利于提高運動能力[4]。
3.2.1 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基礎,也是民族進步的本質力量,倘若沒有創新,那么國家將不會進步,人類也不會發展,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離不開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比如對大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等。
相關研究表明,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培養學生創新思想和能力的重要條件。因此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將學生作為主體,注重學生共性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同時在強調培養和提高學生個性心理素質的同時,學校的體育活動與競賽應廣泛開展,提倡廣大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們的拼搏、進取精神和創新能力。
3.2.2 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
在體育教學中,高校體育教師既要訓練學生與他人的協調合作能力,又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組織與管理能力,使學生既具備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又具備團隊管理的知識和意識,這對以后大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為了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教師要相信學生,將“主權”適當地下放給學生,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同時,盡可能地讓學生承擔校辦運動會的各項工作事務。
體育活動與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當代教育者應該從多方面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而體育活動更是重中之重,應該引起教育者尤其是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足夠的重視。當然,在體育活動中,不僅是技能、技巧的訓練,更應該延伸到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在體育活動的教學中,高校體育教學工作者要始終以馬克思教育理論中“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基礎,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活動促進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
[1]劉衛民,李平.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論綱[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18-21.
[2]熊亞紅,王家彬,虞榮安.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育教學模式的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5(9):75-77.
[3]侯世勛.高校體育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討[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5):101-102.
[4]李高峰.身體自我認知研究述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