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業
兄弟間各盡所長、配合天衣無縫是一切成功的基礎,當他們的個人愿望和團隊目標有效結合時,個體局限會被超越,協作意識會被增強,其結果必然是一加一大于二的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出自《周易·系辭上》的這句話比喻只要兩個人同心合意、一起努力,其鋒利程度足以能把金屬切開。
從古至今,這種傳統文化已經深深地嵌入到中國社會當中了,尤其家族企業的兄弟模式更容易把這種文化規則泛化到實際中去。互動協作、縝密經營往往會促進企業的壯大發展,有利于明晰產權及整體規劃,還有助于兄弟自身在某些弱勢業務上的相互補充。
通力協作
立足本行如下棋,輸贏系于每個棋子,若整個棋局都輸了,再有力量的棋子也沒什么用了。
出生于江蘇無錫開源鄉的榮宗敬與榮德生,是一對同胞兄弟。他們是中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棉紗大王”和“面粉大王”,生逢亂世,卻依舊歷盡艱辛,勇于開拓,積極進取。
那時在榮家的工廠里,員工稱哥哥為宗先生,稱弟弟為德先生。他們性格互補,一個對外經營,一個對內管理,相輔相成。哥哥冒險,有一塊錢就要做十塊錢的事;弟弟穩健,有一塊錢辦一塊錢的事。榮宗敬富有個性魅力,曾經化裝成工人,到日商豐田紗廠“偷師”,看人家如何管理,回來后就立即改革自己落后的工頭制。榮德生也有自己的哲學,比如練字時,要在紙上先寫小楷,再寫中楷,最后寫大楷,這些紙最終還會被攢起來給仆人去換香煙。
在當代,隨著電影的成功,華誼兄弟逐步全面進入傳媒產業,投資及運營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娛樂營銷等領域,又通過幾大資本戰略協作,一躍成了中國最大的民營娛樂集團之一。
華誼的哥哥王中軍嚴謹大氣具有戰略眼光,善于把控宏觀大局;弟弟王中磊則兼具親和力、善于管理和執行。兩人性格相得益彰,互為補充。王中軍說,自己的角色基本上是管戰略。所謂戰略,就是華誼到底往哪兒走,需要跟董事會溝通得更密切。王中磊則說,兄弟間從小就有共同語言,再加上中軍對事物的理解和判斷,對環境變化的把握,對資源的整合都超人一籌,這使他的判斷和華誼兄弟的實際發展方向達成了高度統一。所以一路走來,哥倆的配合很默契。
毫無芥蒂地從戰略布局出發,想盡辦法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自己擁有的各種資源,去實現業務的整合,并且可以做到業務層次分明、管理井井有條。民國的榮氏兄弟和當代的華誼兄弟做得都非常到位。當然,這也正是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的價值所在。
各顯神通
有人說,一個兄弟企業由傳統走向成熟的標志,就得從分家開始。樹大了自然要分杈,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分家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兄弟企業并非要哥倆綁在一塊、共同打拼不可。一人水中游,一人岸上走,相互有個照應,遇事恰恰還能更好地從容應對。
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陳育新)、劉永好四兄弟被譽為中國商界的“兄弟連”,他們攜手創業的故事,儼然成了新中國第一代民企崛起的“范本”。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養殖場發展成為雄居“中國飼料工業百強第一”、“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一”的希望集團,處處彰顯“中國式”兄弟民企的旗幟作用。
盡管已功成名就,但兄弟四人還是都有各自獨立的想法,而“分家”則讓求同存異的劉氏兄弟在各自的平臺上能盡情釋放個性。平心而論,四兄弟從沒有為了錢發生過矛盾,“他們都是那么大的老板,錢多一點少一點沒什么不同。”
“希望”在產權明晰后,劉永言一直默默無聞,少有動靜。時至今日,他都是一個酷愛研究、醉心發明的人。由于長期鉆研,他已經獲得了至少100多項的國際發明專利。與“愛搞科研”的大哥不同,劉永行是一個“有著濃厚大工業情結”的企業家,電解鋁行業、制造、銀行、乳業等各個領域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老三本名劉永美,小時候,被家里送到母親教書的村子給陳姓人家過繼,所以改名叫陳育新。他樂意以一個社會活動家的姿態活躍在前臺。平時,他喜歡和下面的工作人員交流想法、分享心得,特別平易近人。可以這么說,他身上有50%是農民,30%是知識分子,剩下的20%才是個商人。
老幺劉永好,無疑是兄弟中多元化最徹底的。憑借他廣泛的社會資源和敏銳的市場眼光,在保持飼料產業繼續擴張的前提下,最近十多年劉永好幾乎投資了各個時期最時髦的所有產業——房地產、金融、化工、食品、商貿……在做商人這點上,他是最合格的。
自1925年在上海創立天一影片公司起,邵氏幾乎就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金字招牌”,到今天已走過整整九十年的歷史。特別是在邵氏兄弟的共同努力下,邵氏公司幾乎獨霸香港影壇,開創了香港電影的新時代。
邵氏兄弟是寧波人,一門四杰,大哥仁杰、二哥仁櫪、三哥仁枚,最小的叫仁楞。由于做電影生意要出名,父親不同意。于是另起外號,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起名叫逸夫。長兄邵仁杰,集大哥、總經理、導演于一身,其長袖善舞的精明為弟弟們樹立了榜樣,也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
邵氏兄弟四人各自分工不同,管理職責明確。老二任會計掌握內部財務開支,從源頭上把關,老三和邵逸夫任發行,兄弟們不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協調,在影片拍攝上也全員出動。公司成立之初,生產的多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執導;老二、老三獨立或聯合編劇;邵逸夫編劇還做攝影。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老二邵邨人收回并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可由于電懋的成立,競爭激烈,小成本制作策略已無力招架。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縮電影業務,轉而收購戲院及從事地產業生意。此時,邵逸夫則欲繼續掌管電影制片業務,以穩定市場。于是兄弟倆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隨即在1958年成立了著名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親兄弟一定要明算賬,這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模糊的情義基礎,讓合作的利益點清晰化、可計算與被規定。如此一來,即可以避免同根相煎的悲劇,也可以避免出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連鎖反應。
總之,“中國式”兄弟企業和現代管理體系下的企業相比,其發展和人的性格關系更為密切。兄弟間各盡所長、配合天衣無縫是一切成功的基礎,當他們的個人愿望和團隊目標有效結合時,個體局限會被超越,協作意識會被增強,其結果必然是一加一大于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