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軍
在多重危機平衡、多重人才整合的時代,金融創新與治理的交替,將在較長時間內成為中國經濟與企業核心競爭力進化的重要特征。在這種變化中,中國金融的創新與治理應注重三個培育
近期,全球金融界聚焦中國的三大熱點:亞投行(AIB)、A股股災、匯率潮,有一說中國是兩勝一負,即亞投行和匯率貶值成功。但實際上A股取勝,避開了系統性金融危機,獲得三勝。這些勝負無常恰是多重時代的基調。
多重危機平衡:金融創新與治理的挑戰
多重時代具有多極經濟、多重危機、多重制約、多重失衡和多種常態的五大特征。首先是經濟形態從美國為主導的單極經濟進入到新興國家現形地平線的多極經濟。多重危機則包括了金融、貨幣、能源、糧食與安全等多方面的系統性或區域性危機。多重制約概括了許多國家的無奈:發達國家在碳排放方面也受到了其他國家的制約,新興國家也在環境、農業、周邊諸多發展領域受到制約。多重失衡則表現為失衡與再失衡、平衡與再平衡之間的矛盾。多種常態是指常態與新常態成為國際社會的集體思考:資產價格的上升與下浮、熱錢的流入與流出、匯率的升值與貶值、通貨的膨脹與緊縮,常呈現一步之遙或起伏波段形態;而中國在取得跨越式快速發展成功之后,經濟增速放緩而全社會希望創業創新致富也成為一種新常態。
“危機”一詞為最近被提起較多,傳統危機呈集中體現在區域性危機和系統性危機。而在多重時代,信息科技創新和各種繁復的環境產生了新型危機,主要表現為關鍵性危機和創造性危機兩大類。關鍵性危機屬于致命性危機,一旦發生將可能產生致命性危害,其包含三部位,即關鍵部位(如基礎資產、三悖論)、精致部位(如次貸危機中的超級復雜衍生品)和要害部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經濟轉型)。而創造性危機則屬于生成性危機,具有三高的特點,即高杠桿、高頻率和高傳導。以中國最近的A股風暴為例,就是避開系統性金融危機的一場博弈戰。
多重人才整合:金融創新與治理的制勝因素
金融創新及風險監管背后的現代人力資源變革,是人們尚未深究的領域之一。目前,全球人力資源已呈現三個特征:邊緣化、集約化、多元化。這“三化”左右著全球金融市場的交易行為與穩定狀態。
邊緣化:邊緣競爭正在取代核心競爭。近年來,商業環境復雜多變,如何保持動態環境中的“邊緣競爭”,成為當今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將無線網絡置入汽車并覆蓋功能,這一越界式創新有可能引領未來汽車行業的未來。互聯網金融也是在打破傳統金融的邊緣才取勝的。
當“互聯網+與+互聯網”相互融合,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等置入全球基礎設施和航運物流等領域時,必將是全球傳統產業的一場顛覆性的創新革命。邊緣競爭也改變了現有核心競爭力的理念。當下與未來全球企業的人才必須具備感應變革、預測變革與領導變革的能力素質,才能生存與發展。當飛機與動車的過程管理置入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智能系統時,這一從“邊緣”切入“核心”的狀態管理體系,或將引領航空與高鐵安全運營管理的未來。互聯網金融也是在打破傳統金融的邊緣才取勝的。當互聯網與物聯網進入全球基礎設施和航運物流等領域時,必將是全球基建業與制造業一場顛覆性的創新革命。
集約化:集約型創新就是在多重邊緣中改變規劃、發展核心競爭力的能力。從配置全球資源角度來說,資源的內涵在發生改變,比如互聯網成為一個新的崛起的資源,甚至影響其他的社會經濟資源;配置也在變化,包括配置的技術與方法(大數據、智能化、一體化等),所以企業需要融會貫通地學習和不斷從邊緣突破創新。集約型創新就是在多重邊緣中改變規劃、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領導力,是新的核心競爭能力。
集約創新能力本身也是一個系統集合:企業集約型生產能力是基礎能力,可謂技術要素;集約型開發能力是必備的配套能力,可謂商務要素;集約型投資能力則是核心能力,可謂金融要素,三大要素構成等邊三角形結構。比如淡馬錫具有集約型投資特色,形成了自身“審慎+定價體系+風控體系”的模型;而聯想集團具有集約型跨文化人才培養特色,建立了“引領+路徑+機制”的模式。
中國屬于債權經濟體,亟需提升債務統籌能力。對中國企業的核心金融能力來說,債務統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指標,尤其是財政部對地方政府財政平臺的城投債作出新規定的背景下。存量城投債的信用能力將按照政府性債務處置和主體分化方式而分化。
多元化:從泡沫HR、三高HR到三同HR。
多重人才的整合是金融創新與治理的制勝因素,而現代人力資源存在著從泡沫HR、三高HR到三同HR的發展趨勢。泡沫HR的特征是知識碎片化,盲目跟從時尚新潮,缺乏獨創、原創,成為科技終端的奴隸。隨著網絡與移動互聯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頭腦里并沒有比從前儲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沒有網絡前,傻瓜似乎比現在少。現在人們更重視三高的感知效應,即高預期(快速富裕、快速成功)、高感性(包括美感、情感、靈感)、高體驗(上網的實時和多樣化體驗樂趣)。
人力資源發生的變化,是具有邊緣競爭力的人才能取勝。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泡沫HR重塑與教育,如谷歌、Facebook、eBay、Twitter的雇員總共只有38400人,而阿里集團有3萬人,中國人才戰略與教育體系需要進行深改;二是三高HR的完善與整合,在高預期、高感性、高體驗成為現代人力資源三大特征的情況下,中國人才價值與評價體系要進行再造;三是未來HR的預測與交融,未來將產生“三同HR”的格局,即未來將同時存在“自然人+智能人+‘星球人’”。另外,人口紅利的時代必將終結;新型HR文明的創意與崛起;機器人與互聯智能時代,必將改變城市的基礎設施,如國家的交通系統;作為第一資源的人力資源或將被數據資源所取代;數據和數據產業,中國具有超越發達國家的后發優勢。
多重時代希望:中國金融創新與治理的三個培育
在多重危機平衡、多重人才整合的時代,金融創新與治理的交替,將在較長時間內成為中國經濟與企業核心競爭力進化的重要特征。而在這種變化中,中國金融的創新可與治理應注重三個培育。
培育中華金融文化:弘揚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的精神,將中華千年文明的精髓延伸到金融,認清金融是播種、是種植、是付出、是責任而非僅僅高收割,創造中華文明的金融文化。將中國建成“一帶一路”的大數據庫和金融互聯網創新、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的基地,把新產品輸送到“一帶一路”國家,造福全人類。
培育多種適應性金融人才:培育適應性的高端金融人才和普惠金融人才,包括農業、中小微企業、金融、資本市場(如大宗交易、期貨)等。金融人才的培育應普惠與高端人才并重。
培育防范區域性金融風險綜合試驗區:中國應選取有條件的地方區域(如中部大省),通過試點培育防范區域性金融危機的經驗和機制體制,使其成為國家級防范區域性金融風險的綜合試驗區,然后將經驗向全國復制推廣。
作者系國際金融中心協會主席、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