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二科,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 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9)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增長、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選擇。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57%,已經步入初級城市型社會。城鎮化在產業結構調整、資源優化配置、城鎮功能完善、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以及人居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1];另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如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不均衡、土地財政路徑依賴、產業結構升級緩慢、“蟻族”群體、資源環境退化、貧富差距陡增、城鎮開發“大拆大建”等問題[2-5]。這些問題阻礙著我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單純以城鎮人口數量和城鎮規模為衡量標準的傳統城鎮化模式已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進“新型城鎮化”成為當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要。
城鎮化水平的評價與測度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單一指標法和復合指標法最為常見。國外對單一指標法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運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區域的城鎮化水平,并形成分析城鎮化的“S”階段理論[6]。復合指標法的研究大多分散于各種經濟、社會發展理論中,如日本城市地理學家稻永幸男[7]提出的“城市度”概念和日本東洋經濟報社[8]提出的10項指標來測算“城市成長力系數”。此外,部分國外學者[9-11]通過研究人口和用地的規模與密度、商業區和居住區的密度、通勤時間等多指標來衡量城鎮化水平。國內學者通常以城鎮人口比重、非農業人口比重、城鎮用地比重指標、恩格爾系數、城鎮化同工業化和非農業化之間的相關關系等單一指標法[12-13]來衡量城鎮化水平,彰顯了簡單、明確、資料易搜集的優點,缺陷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無法全面真實的反映城鎮化的豐富內涵。因此,基于單一指標法的缺點,國內學者開始采用復合指標法來測度城鎮化水平,且隨著城鎮化不斷地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相應的城鎮化測度指標體系和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學者陳明星[14]、方創琳[15]、韓增林[16]、曹光忠[17]、梁振民[18]、薛俊菲[19]、韓玉剛[20]、王洋[21]、李雪梅[22]、劉艷軍[23]、歐向軍[24-25]、孫寶明[26]、喬家君[27]、牛曉春[28]、潘竟虎[29]等從城鎮化內涵出發,構建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象限圖法、阿特金森模型、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賦權法、協調測度模型、專家咨詢法、偏相關系數分析法對全國、東部沿海省區、東北地區、省際邊緣區、中國縣域、新疆塔河流域、15個副省級城市、江蘇省、遼寧省、河南省、陜西省、甘肅省等各區域的城鎮化水平進行綜合測度研究。
綜觀上述文獻,就研究方法上看,城鎮化水平指標及測度城鎮化水平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單一指標法和綜合指標法。單一指標法有人口比重指標法、城鎮土地利用比重指標法等,較常用的綜合指標法有標準值法、加權法、因子分析法、聚類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就研究尺度來看,縣域、市域、省域、全國層面均有涉及,不同尺度的城鎮化側重點不同;就區域研究來看,以往的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全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東北地區、江蘇省、遼寧省,關于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研究較少。由于城鎮化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聯系緊密,本研究結合新時期城鎮化的新內涵,測度河南省18個省轄市的新型城鎮化水平,以期服務于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測度以河南省所轄18個地市為研究對象,具體包括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濮陽、焦作、許昌、漯河、三門峽、周口、南陽、商丘、信陽、駐馬店和濟源。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1957—2012年,河南省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73.16萬人,城鎮化率平均每年約提升0.60%;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城鎮化發展迅速,年均增加約1.6%,到2012年底,河南省全省城鎮人口達到4 473萬人,占總人口的42.4%。采用國際上以城鎮人口比重(即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進入城市型社會的標準[30],有關數據表明2012年河南省還未進入城市型社會。河南省是我國城鎮化水平較為落后的地區(見表1),也彰顯出了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艱苦性和必要性。

表1 2012年各地區城鎮化率
在綜合指標體系的測度中,客觀賦權法所依據的賦權原始信息來源于客觀環境,它根據各指標所提供的信息量來決定指標的權重。本文使用熵值法來確定權重,其主要步驟如下[14,31]:
(1)評價矩陣的構建及標準化:假設對m個評價對象的n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可以建立一個m×n的評價矩陣X=(xij)m×n,其中xij表示i城市的第j項指標值,i=1,2,…m,j=1,2,…n;m 為城市數,n 為指標數。
(2)數據標準化處理:由于各指標的量綱、數量級及指標的正負取向均有差異,需對初始數據做標準化處理。正向指標計算采用;負向指標計算采用。


式中:xij表示第i個年份第j項指標的數值,min{Xj}和max{Xj}分別為所有年份中第j項評價指標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其中m為評價年數,n為指標個數。
城鎮化水平的區域差異測度方法有絕對差異法和相對差異法。衡量絕對差異的方法有極差、標準差、加權標準差等,相對差異的方法有基尼系數、泰爾指數、加權變異系數等。本文采用加權變異系數(CVw)測度河南省各市新型城鎮化水平差異的演變趨勢,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u為河南省各市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的平均值,pi為i市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yi為i市的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
新型城鎮化內涵豐富,表現多樣,必須從多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借鑒已有的綜合測度指標體系成果[14-29],遵循系統性、動態性、可比性、層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基于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內涵,歸納為五個方面:
1.人口城鎮化類指標:主要反映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表現為人口由鄉村向城鎮的聚集,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等,具體包括城鎮人口比重、城鎮人口規模、建成區人口密度、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
2.經濟城鎮化類指標:主要反映經濟結構的非農化轉變,具體包括人均GDP、人均工業總產值、二、三產業產值比重、二三產業GDP密度。
3.社會城鎮化類指標:主要反映生活方式的變化,具體包括人均道路面積、城鎮登記失業率、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萬人擁有床位數、萬人在校大學生數。
4.城鄉統籌類指標:主要反映城鄉一體化發展協調程度,具體包括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比、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二元勞動生產率率差異系數。
5.人居環境類指標:主要反映地域景觀的變化過程以及環境保護程度,具體包括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新型城鎮化指標體系所包括的五個方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力求全面準確地反映2002—2012年河南省新型城鎮化進程(見表2)。

表2 新型城鎮化水平測度指標
以河南省所包括的18個省轄市為基本單元,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2003—2013年度《河南統計年鑒》;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及相關地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二元勞動生產率差異系數指標數據是整理計算后的結果,個別年份數據的缺失采用Spss17.0軟件中指數平滑法進行了預測。
河南省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城市規模等級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小城鎮的迅猛發展,成為河南省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動力。2012年,河南省GDP繼續保持中西部第一,全國第五位,相比2002年,增長了4.9倍,人均GDP由2002年的6 487元增長到2012年的31 499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7.12%,2012年河南省二三產業產值比重高達87.26%;城市由1978年的17個變為2012年的38個,城市結構和規模均發生了較大變化,城市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基本合理的城市結構;1990年以來的河南省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中,小城鎮的貢獻率達到55%,小城鎮正在成為河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空間依托。隨著中原崛起和中原城市群的戰略推進,2005年河南省城鎮化率超過30%,全省城鎮化正在步入城鎮化發展“S”型曲線的快速上升階段。
根據熵值法的計算步驟,對2002—2012年19項指標的3 762個原始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出指標權重(見表2),表2列出19項指標的信息熵、冗余度和權重值,從指標的權重排序來看,前三位分別是人均GDP(0.080 7)、二元勞動生產率差異系數(0.078 8)、二三產業產值比重(0.069 9),這說明,經濟增長是2002—2012年間河南省城鎮化進程的最重要因素,同時表明農業與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率差異系數提高,河南省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改善。從各個子系統權重來看,前兩位分別是社會子系統(0.262 0)和經濟子系統(0.256 9),說明2002—2012年河南省城鎮化進程中,以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為主要特征,其次是人口城鎮化進程,最后是城鄉統籌和人居環境城鎮化進程,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指標(0.017 3),對河南省新型城鎮化進程影響弱,同時也表明改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必要性。
依據上述計算步驟,計算各市人口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城鄉統籌子系統、人居環境子系統的得分以及城鎮化綜合系統的得分,按照CVw計算公式,分別計算了2002—2012年河南省18個地市城鎮化水平以及各個子系統的加權變異系數,根據計算結果繪制了圖1。2002—2012年,河南省城鎮化水平加權變異系數呈現了先擴大后縮小的趨勢,整體變動趨勢平穩,2003年加權變異系數達到最大值0.228 6,隨后呈現逐步縮小態勢;到2012年,加權變異系數縮小到0.169 1,與2002年考察期初相比縮小了11.7%。2003年作為拐點,與河南省在2003年相繼提出中原城市群戰略初步構想以及“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發展計劃息息相關,此后,城鎮化發展態勢迅猛,年均增長1.69個百分點,各市城鎮化水平差異縮小。具體到各子系統,人口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城鄉統籌子系統、人居環境子系統的區域差異總體呈現縮小的趨勢,但在不同時期區域差異的變化趨勢各不相同;其中,人口子系統差異在2002—2004—2012年呈現先擴大后縮小的趨勢;經濟子系統差異在2002—2003—2004—2012呈現先縮小后擴大在再縮小的趨勢;社會子系統在2002—2010—2012年呈現先縮小后擴大的趨勢;城鄉統籌子系統和人居環境子系統均在2002—2003—2012年呈現先擴大后縮小的趨勢,與新型城鎮化系統總體趨勢一致。

圖1 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加權變異系數(2002—2012年)
對比各個年份的差異數值,經濟子系統差異最大,各地市經濟基礎和資源稟賦的差異,使得城鎮化進程中經濟子系統的差異高于其它子系統的差異;其次是社會子系統的差異,然后是城鄉統籌子系統的差異,人口子系統和人居環境子系統的差異最小。表明河南省城鎮化進程正逐步由注重城鎮人口數量和規模的傳統城鎮化向注重“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轉變,城鎮化水平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各市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不平衡。
選取2002年、2007年、2012年三個年份各市城鎮化水平的綜合得分與全省平均值之比輸入到數據庫中作為屬性數據(見表3),借助mapinfo11.0對這三年的屬性數據進行空間可視化分析,得出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空間格局(見圖 2)。

表3 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河南省18地市城鎮化綜合水平得分及其與全省平均值之比

圖2 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2002年、2007年、2012年)
2002年新型城鎮化水平呈現以鄭州-焦作-濟源為極點,以此極點為高值中心,新型城鎮化水平向四周遞減的態勢。市域間總體差異較大,出現了三個高值中心和五個低值中心,分別是鄭州、濟源和焦作;濮陽、開封、商丘、周口和駐馬店。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市域集中在極點周邊,主要是經濟基礎好、資源豐富、社會保障高的地區;較低的市域主要是“門戶型城市”,安陽、三門峽、南陽、信陽,距離省會城市鄭州較遠,極點輻射帶動作用弱,導致新型城鎮化水平較低;低值市域是“平原傳統農牧區城市”,濮陽、開封、商丘、周口、駐馬店,城鎮人口比重低、工業基礎薄弱、社會保障水平低、土地產出率低,如周口2002年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僅為10.3%,人均GDP3 936元,萬人擁有床位數13張,多項指標均處于全省末位。
2007年新型城鎮化水平高值市域縮減為2個,低值市域由5個變為4個。相比2002年,“資源型城市”的變動特征最為明顯,焦作市的變化可能與城市的轉型、產業結構的變動有關;新出現的低值市域平頂山,作為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資源環境各項指標均比較低、城鄉發展差距大(2007年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比為3.66,全省最大值),均阻礙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2012年新型城鎮化水平低值區域呈現縮減趨勢,高值市域穩定為鄭州、濟源“兩點”。低值市域由2002年的5個縮減為2012年的3個,南陽為新增的低值市域,濮陽、商丘不變而開封退出。總體空間格局由東北向西南呈現低-高-低的分布態勢,濮陽、商丘新型城鎮化水平10年來普遍偏低,較高水平和較低水平市域向河南省西北-東南軸線集中的趨勢加強。新增的低值市域南陽作為豫西南的中心城市,地域面積占河南省的15.9%,2012年人口達1 166萬人,二三產業產值比重81.9%低于18地市的平均值85.8%,人均GDP和人均工業總產值指標偏低,經濟子系統發展的薄弱阻礙了南陽城鎮化的進程。
綜觀2002—2012年,在空間上,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基本上呈現“兩點一帶三片”格局且以兩點為中心向四周遞減。兩點是指城鎮化水平高值市域鄭州、濟源;一帶是指城鎮化水平相對較高地區洛陽、焦作、許昌、漯河、鶴壁組成的環帶;三片是指“門戶型城市”、“傳統平原農牧區城市”形成的片狀區域。就整體演進過程而言,低值市域縮減,高值市域相對穩定,較高水平市域主要集中在中部、豫西北、豫北地區,豫東、豫西南、黃淮四市地區相對較弱。此外,作為高值市域的鄭州、濟源,覆蓋面小,輻射能力弱,“引擎帶動”作用不突出。借鑒馬克·杰斐遜城市首位率的概念,來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鎮化體系的合理性,在此用2002—2012年首位城市和第二位城市的新型城鎮化水平得分的比值作為綜合城鎮化首位率(見表4)。2012年河南省總人口數10 543萬人,省會鄭州人口數741萬人,人口集中度僅為7.03%;人口首位度(第一大城市鄭州人口與第二大城市洛陽人口比重)僅 1.07;2012年鄭州GDP5 549.79億元,僅占全省GDP29 599.31億元的18.74%,與武漢的35.97%相比有很大的距離。以上因素導致的結果就是,鄭州在河南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首位帶動作用不突出,區域輻射能力有限、中心功能不明顯。濟源市所轄腹地小,更難以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表4 河南省綜合城鎮化水平首位率
本文在對新型城鎮化內涵理解的基礎上,以河南省18個地級市為評價單元,采用熵值法和加權變異系數法,建立了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對河南省各市域進行了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結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域新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其區域總體差異在2002—2003—2012表現為先擴大后縮小的趨勢;經濟子系統差異最大,其次是社會子系統的差異,然后是城鄉統籌子系統的差異,人口子系統和人居環境子系統的差異最小。(2)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高值市域相對穩定,低值市域不斷縮減,呈現“兩點一帶三片”格局,城鎮化水平以鄭州-濟源為極點,向周圍遞減;相比東北-西南軸線上的市域,河南省西北-東南軸線上的市域新型城鎮化水平較高。(3)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高值市域鄭州、濟源空間上相對集中分布,但覆蓋面小,輻射能力弱;鄭州的首位作用不突出,中心功能不明顯;濟源腹地面積小,更難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新型城鎮化水平評價的目的在于認清發展現狀、破解發展困境、提升城鎮化發展水平與質量。結合2002—2012年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與問題,主要從城市群、城市新區、縣域經濟、新型農村建設自上而下且有層次的角度,提出以下發展策略:第一,以中原城市群為依托,促進城市新區以及鄭州都市圈的建設。在中部崛起的戰略背景下,以中原城市群為依托,促進城市群與產業集群的融合;以鄭東新區的成功實踐為基礎,全面規劃布局河南省18地市的城市新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中心城市發展實力;加快鄭州都市圈建設,形成中原城市群乃至全省發展的增長極,使鄭州真正成為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第二,加快縣域經濟、特色鎮的發展以及新型農村的建設。通過加快產業發展,帶動產業和人口集聚,促進縣域的快速擴張;重點打造一批以特色工業、旅游業或商貿業為主的特色鄉鎮,如安陽縣的水冶鎮、鞏義市的回郭鎮、欒川縣的三川鎮等;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切入點,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第三,重視門戶型城市的建設以及地市內部“孤島”、“低地”現象。加快安陽、三門峽、南陽、信陽、商丘等市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水平的建設,打造區域中心城市,此外,加強與鄰省的經濟交流;“孤島”縣市要重點培育,促進其向中心城市的發展,如商丘的永城市、三門峽的義馬市、周口的項城市;“低地”縣市應著重分析形成的原因,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如鄭州的中牟縣、安陽的滑縣。
盡管利用指標評價體系實現了對河南省各市城鎮化進程的總體評價,但仍有不足:首先,對新型城鎮化內涵的準確理解可能有所不足;其次,指標體系的構建可能會缺乏某些代表性指標。因此深度剖析新型城鎮化內涵,完善指標體系,擴展數據來源,這方面的研究將會對新型城鎮化的評價有很大促進作用。
[1]王一鳴.中國城鎮化進程、挑戰與轉型[J].中國金融,2010(4):32-34.
[2]李力行.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現狀、挑戰和應對[J].浙江社會科學,2010(12):27-34.
[3]陸大道,宋林飛,任平.中國城鎮化發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學發展之路[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1-7.
[4]鄧祥征,鐘海玥,白雪梅,等.中國西部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10):24-30.
[5]任致遠.關于我國城鎮化發展問題的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12):12-17.
[6]王仁江.萊西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7]段建新.河南城市化發展研究[D].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8]王珂.四川省城市化區域差異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9] David L B,John B C.Metropolitan Area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American Urbanization [J].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2004,23(4):399-418.
[10] Sanjib D,Mrinmoy M,Debasri R,et al.Determination of Urbanization Impact on Rain Water Quality with the Help of Water Quality Index and Urbanization Index [M].In :Jama B K,Majumde M.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Part 1.New York:Spring,2010:131-142.
[11] Hirotsugu U,Andrew N.Agglomeration Index:Towards a New Measure of Urban Concentration[M].In:The World Bank.Th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M].Washington,D C:UNU-Wider,2010:1-16.
[12]謝文蕙.城市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13]歐名豪,李武艷,劉向南,等.區域城市化水平的綜合測度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4,13(5):408-412.
[14]陳明星,陸大道,張華.中國城市化水平的綜合測度及動力因子分析[J].地理學報,2009,64(4):387-398.
[15]方創琳,王德利.中國城市化發展質量的綜合測度與提升路徑[J].地理研究,2011,30(11):1932-1944.
[16]韓增林,劉天寶.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城市化質量特征及空間差異[J].地理研究,2009,28(6):1508-1515.
[17]曹廣忠,王純潔,齊元靜.我國東部沿海省區域城鎮化水平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J].地理研究,2008,27(6):1400-1406.
[18]梁振民,陳才,劉繼生,等.東北地區城市化發展質量的綜合測度與層級特征研究[J].地理科學,2013,33(8):927-933.
[19]薛俊菲,陳雯,張蕾.中國市域綜合城市化水平測度及空間格局研究[J].經濟地理,2010,30(12):2006-2011.
[20]韓玉剛,焦華富,韓會然.省際邊緣區城鎮化水平變化特征及動力系統研究——以安徽商寧國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1,31(2):231-236.
[21]王洋,方創琳,王振波.中國縣域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及類型區劃分[J].地理研究,2012,31(7):1306-1314.
[22]李雪梅,張小雷,杜宏茹.新疆塔河流域城鎮化空間格局演變及驅動因素[J].地理研究,2011,30(2):349-357.
[23]劉艷軍,李誠固,孫迪.區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綜合水平評價研究——以15個副省級城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6,26(2):226-229.
[24]歐向軍,甄峰,秦永東,等.區域城市化水平綜合測度及其理想動力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研究,2008,27(5):76-82.
[25]歐向軍,甄峰,葉磊,等.江蘇省城市化質量的區域差異時空分析[J].人文地理,2012(5):76-81.
[26]孫寶明.遼寧省區域城市化水平評價研究[J].地理科學,2010,30(6):869-873.
[27]喬家君,常黎.河南省城鎮化發展演化的時空格局研究[J].人文地理,2007(1):73-76.
[28]牛曉春,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鎮化視角的區域城鎮化水平評價——以陜西省10個省轄市為例[J].干旱區地理,2013,36(2):355-361.
[29]潘竟虎,劉瑩.甘肅省城鎮化綜合水平空間格局演變及驅動因素[J].人口與發展,2012,18(2):40-46.
[30]魏后凱.關于城市型社會的若干理論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5):24-29.
[31]楊錫濤,周學紅,張偉.基于熵值法的我國野生動物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J].生態學報,2012,32(22):7231-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