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濤 張亮 劉世福
[摘 要] 目的:探討血清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脂蛋白(a)在急性腦梗塞診斷中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5例急性腦梗塞患者為觀察組。選取同期來我院進行體檢且年齡在60歲以上的健康志愿者95例為對照組。檢測兩組FG、LP(a)、CRP。分析上述指標與梗塞面積、梗塞嚴重程度之間關系。結果:觀察組血清FG、LP(a)、CRP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梗塞面積越大,血清FG、LP(a)、CRP水平越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梗塞越嚴重,血清FG、LP(a)、CRP水平越高。輕型組低于中型組和重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型組低于重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清FG、LP(a)、CRP水平異常變化能夠提示急性腦梗塞嚴重程度和病灶面積,可作為急性腦梗塞診斷參考數據,與CT檢查相結合在急性腦梗塞早期診斷中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血清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脂蛋白(a);急性腦梗塞;診斷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5200(2015)06-081-03
DOI:10.11876/mimt201506032
急性腦梗塞是臨床常見心腦血管病,CT檢查能夠對腦梗塞病灶情況進行早期診斷[1]。文獻報道,早期診斷中病變位置在腦干和小腦處,CT診斷可能誤診[2]。有報道,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G)、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改變與機體心腦血管事件有著密切聯系[3]。本文探討 FG、LP(a)、CRP與急性腦梗塞發病關系,分析血清FG、LP(a)、CRP檢測與梗塞面積、梗塞嚴重程度相關性,分析上述指標對急性腦梗塞早期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95例急性腦梗塞患者作為觀察組。入選患者排除感染、風濕、腫瘤等疾病。其中,男性55例,女性40例;患者年齡范圍為60~77歲,平均年齡為(69.12±4.11)歲。選取同期來我院進行體檢年齡在60歲以上健康志愿者95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56例,女性39例;年齡范圍為60~79歲,平均年齡為(70.33±5.28)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所有患者進行NDS評分(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根據評分結果將患者分為三組,輕型組24例,患者NDS評分為0~15分,中型組41例,患者NDS評分為16~30分,重型組30例,患者NDS評分為31~45分。根據患者CT掃描病灶大小,按照Adama分型法,將患者分為大梗塞組41例,病灶直徑≥3.0cm;小梗塞組29例,病灶直徑在1.5~3.0cm之間;腔隙性腦梗塞組25例,病灶直徑≤1.5cm。
1.2 方法
抽取所有被研究者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20℃保存,FG測定采取免疫比濁法,LP(a)測定采取酶聯免疫雙抗夾心法,CRP采用免疫分析儀測定[4]。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結果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清FG、LP(a)、CRP水平比較
觀察組血清FG、LP(a)、CRP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梗塞面積不同患者血清FG、LP(a)、CRP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梗塞面積越大,血清FG、LP(a)、CRP水平越高。大梗塞組、小梗塞組與腔隙性腦梗塞組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大梗塞組與小梗塞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梗塞嚴重程度不同患者血清FG、LP(a)、CRP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梗塞越嚴重,血清FG、LP(a)、CRP水平越高。輕型組低于中型組和重型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型組與中型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CT檢查是診斷急性腦梗塞主要臨床手段[5],在顯示腦梗塞病灶大小、部位等方面有顯著優勢,尤其對于診斷初期腦出血準確率達100%[6]。但腔隙性腦梗塞患者因臨床癥狀輕微、CT表現不明顯易造成誤診或漏診[7]。因此,CT結合相關臨床指標進行聯合診斷有利于提高急性腦梗塞早期診斷準確性。
炎癥反應為動脈粥樣硬化 (AS)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因素,機體炎癥反應時釋放的生物活性因子,不但可預示血管事件發生的危險性,而且還參與AS相關疾病的發病過程,產生血栓等后果[8-9]。CRP為炎性反應標志物,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梗塞患者機體CRP水平比正常體檢者水平高,提示在急性腦梗塞患者體內發生著炎性反應。而且患者病情越嚴重,CRP水平越高[10-11]。LP(a)有著和LDL相似結構,是一種血漿脂蛋白,含有大量膽固醇[12]。體外試驗研究表明,LP(a)和t-PA競爭纖維蛋白結合點,使得纖溶酶原不能被激活[13]。LP(a)可以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阻止血栓溶解 [14]。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LP(a)水平顯著高于正常體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病情越嚴重,LP(a)水平含量越高。
FG是一種大分子糖蛋白,參與凝血過程,可以改變血管內皮通透性,當其含量足夠高時,會使得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發生血栓[15]。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FG水平顯著高于正常體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病情越嚴重,FG水平含量越高。
血清FG、LP(a)、CRP水平異常變化與急性腦梗塞發生有緊密聯系,三者水平高低能夠提示急性腦梗塞嚴重程度和病灶面積,可作為急性腦梗塞臨床診斷參考數據,與CT檢查相結合在急性腦梗塞早期診斷中應用價值較高。
參 考 文 獻
[1] 趙良梅, 周長文, 周霞, 等. 老年急性腦梗塞進展性發展危險因素研究[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11(1):59-61.
[2] Benson J, Payabvash S, Salazar P, et al. Comparison of CT perfusion summary maps to early diffusion-weighted images in suspected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J]. Eur J Radiol, 2015, 84(4):682-689.
[3] 馮駿, 秦皓, 劉麗華, 等. 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清C反應蛋白、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關系[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 31(9): 1536-1538.
[4] Patgiri D, Pathak MS, Sharma P, et al. Serum hsCRP: A Novel Marker for Prediction of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s (Stroke)[J]. J Clin Diagn Res, 2014, 8(12):CC08-CC11.
[5] 楊文,王曉璐,喬鋒利,等.老年脈壓與頸動脈硬化和C-反應蛋白的關系[C].//首屆全國心血管病防治新進展高峰論壇論文集.2007:160-161.
[6] 徐素仿, 徐元宏. 急性腦梗塞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體及纖維蛋白原檢測及意義[J]. 臨床輸血與檢驗, 2013, 15(3): 241-242.
[7] 梁晨, 高社榮, 梁曉安, 等.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與腦梗死嚴重程度及復發相關性分析[J].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3, 7(5): 257-260.
[8] Wang X, Dang A, Lv N, et al.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predicts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Takayasu arteritis with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J]. Clin Rheumatol, 2015, 9(10):156-159.
[9] 劉新華. 腦梗死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5): 57-58.
[10] 杜巖.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清hs-CRP的相關性[D]. 沈陽:中國醫科大學,2007.
[11] 葉亞麗, 費鮮明. 同型半胱氨酸和纖維蛋白原在急性腦梗塞診斷中應用評價[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4, 24(1):87-89.
[12] 宋麗艷, 周亦, 翟萬慶. 老年急性腦梗塞患者血清CRP、FG、LP(a)檢測及臨床意義探討[J].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4, 20(10): 1357-1359.
[13] 王亞平. 脂蛋白(a)、超敏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在冠心病早期診斷中應用[J]. 現代預防醫學, 2012, 39(20):5422-5423,5425.
[14] Allibert R, Billon Grand C, Vuillier F, et al. Advantages of susceptibility-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sequences in the visualization of intravascular thrombi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Int J Stroke, 2014, 9(8):980-984.
[15] Bowry R, Navalkele DD, Gonzales NR.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in stroke: Five new things[J]. Neurol Clin Pract, 2014, 4(5):419-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