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培愷
關于師德建設制度化的幾點思考
■文/胡培愷
摘要推動師德建設制度化,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內在要求,是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題中之義,更是有效破解當前我國師德系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以構建完善制度為首要任務、以優化師德師風為價值追求、以有力執行制度為關鍵環節,是師德建設制度化的內在規定和本質要求。加強對師德建設制度化本質內涵的理解,是有效推進師德建設制度化的必要前提,意義十分重大。關鍵詞師德建設制度化本質內涵
2013年5月,中組部等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旨于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工作水平的提升,有針對性地對當前我國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職業風貌、道德、素養現狀進行了客觀描述和合理評述,指出了當前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少數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之處,其中政治信仰不堅、理想信念不清、職業情感不濃、職業道德不高、服務意識不強等現象時有顯現,甚至個別教師言行失范、不能為人師表。對此,該《意見》強調不僅要在認識上高度重視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而且還要將加強和改進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實踐位置,強化青年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完善師德考核機制,已然成為國家對教師道德進行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
道德說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被廣泛運用于教師道德建設過程中,即通過宣傳、弘揚道德高尚教師先進事跡的方式來改善師德狀況、提升師德涵養,其激勵性、感染性的心靈觸動效應對于一些具備上進心、向善心的教師來說是較為明顯的,尤其是使一些后進型的教師找到了和樹立了一個可為楷模、值得追捧的道德標準。無數成功實踐證明,用道德說教推動師德建設的模式事實檢驗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以道德說教為主的師德建設對教師來說往往是籠而統之、粗疏抽象的要求,行為準則欠具體、條件不足難操作,甚至來說師德模范個人的主觀因素是起著決定作用的,對于其他教師來說也只能是一種觀望和效仿。誠然,外在的激勵、觸動因子確實能夠對教師師德認知和實踐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而能夠在大多數教師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規范教師言行舉止作用的是基礎性道德(所謂的“底線倫理”),即不要求所有教師都以師德楷模的標準來教書育人,但至少不許超越道德的底線,那么,對于這種基礎性道德的規范必須要有強制力的規制、制度來保障道德底限。因此,要有效推進師德建設,就務必要求教師的言行舉止在一定范圍(基礎性道德)內活動,有必要構建客觀、規范、科學的道德制度予以規制。師德建設制度化就是要做到有制可循、有制可行,而構建和完善制度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必要前提。
構建良好的、具有約束力的制度是普遍提升師德的重要舉措。我們習以為常的師德,是對教師個人修養和道德自律的一般呼喚,不足以有效解決現實生活中師德建設面臨的困境。而構建由教師群體參與制訂和共同維系的道德制度,把一般的個人行為融入了群體行為,易于激起教師職業的榮譽情懷、道德情操,這種教師共同遵循和維護的制度文化、道德氛圍,更能有效促進教師職業道德的整體提升,有效地減少師德敗壞現象的發生。
“‘建設什么樣的師德師風,怎樣建設師德師風’是學校師德師風建設中的根本問題,是建設優良校風的關鍵,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基礎”。師德師風,是教師之魂、教育之要,內藏于心靈深處,外顯于行為舉止,反映的是一個學校最深層、最實質的精神風貌,是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學校內涵發展的觸動抓手,事關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與否,是一個學校展現深層底蘊、提升公眾形象的重要關節點。北大前校長周培源曾說過,“一所大學辦得好或不好,其水平如何,他的決定因素或標志之一,乃是這所大學的教師陣容,古今中外絕無例外”。誠然可見,教師陣容,展現的就是教師的師德師風、師容師貌,不僅要求要有相當數量的教師隊伍,更需要的具備有品質高尚、作風優良、業務精干的教師隊伍,對于學校乃至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優化師德師風是師德建設制度化的必然選擇。從道德與教育、教師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出,德治必須以德教為前提,而德教又必須以教者為先,厚德,是進入教師職業門戶的先決條件之一。事實證明,無德之輩即使再有才華,也不配教師這一光榮身份,更不會受世人所尊重。當前,我國各層級教學教育部門、機構教職人員基本上都能夠秉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執教理念,能夠明確“博聞強識、教書育人”的崗位意識,能夠端持“隨風入夜、潤物無聲”的教學態度,能夠恪守和維護黨和國家的各項教育法律法規,為國家人才培養事業、科學研究事業不斷奉獻著青春、揮灑著汗水,切實充當好了人類文明的傳承者、科學知識的傳播者、道德良知的踐行者。黨和國家需要德藝雙馨的文明使者,人民和受教育者更加渴望傳道授業的引路人。但是時下,也有極少數的教師無視政紀法規,淡化師德意識,營造不良歪風,呈現出一種“在崗不愛崗、執業不敬業、教書不教人”的惡性傾向,只追求物欲上的滿足,將教書當成了一種謀求財富的手段,干著與法律規章格格不入的行當,有失人倫道德、有損職業形象,需要重樹師德,重整師風。而加強師德建設制度化,目的在于以制度的方式規制師德建設過程中的各種不良師德紕漏,但是歸根結底就是要營造良好的師德師風。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會領域內自發形成的、能夠用以調整人們相互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對人們行為的一種柔性約束,主要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來維系并發揮作用。而制度是指要求社會大眾共同遵守的辦事規則和行為準則,且這些規則和準則具有一種強制性、約束性的特征,是由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國家認可的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有機構成,三者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形成一定社會的制度約束體系。可以說,師德制度就是將教師職業道德生活中的部分業際關系和道德方式明文化、正規化,把師德行為上升為制度行為,也就是要師德建設制度化,關鍵在于師德制度的有力執行。
首先,要訴諸師德制度于強制性。要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教師職業道德倫理規范被廣大教師職業群體所認同,除了依靠大眾評論、社會輿論和職業自覺外,最有效的手段是將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上升到制度強制性的高度。因為具備強制性的制度能夠明確地告訴教師什么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不能做,通過發揮它對教師具有的普遍約束功能,能使師德制度實現其應有的社會管理效用。師德建設制度化,也就是使師德建設具備一定的強制性,要使制度的管理執行人員認真落實、公正執行,對徇私舞弊者,必須予以嚴懲。
其次,要訴諸師德制度于踐行性。道德與制度的外在相通性和內在同質性(都旨在把人們的行為納入一定的社會秩序之內),決定了制度不可避免地會介入到道德領域,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加以強制性規范。但是,制度的深層效力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最終歸宿在于社會成員對制度的認同,而對制度的認同又是建立在制度的可踐行性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制度不能夠踐行于客觀現實、不能夠為大多數人遵守,那么它就無異于是“一紙空文”,那么一切良好的制度設想、制度愿景也將會歸于枉然。制度的可行性還在于其應有鮮明的條款性。條款鮮明是制度化可行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強制性制度有效執行的基礎。由一定權力或管理部門倡導的一些道德規范(如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等),不論是用傳統的軟約束方式,還是用較為現代的硬約束手段,都離不開條款鮮明的制度作為執行前提,即要圍繞這些條款來作為師德管理的行為導向。
總之,對于師德建設制度化,我們要站在制度系統的高度進行科學認知,它并不是簡單地將制度置之于師德建設實踐之中,也不是虛浮地將制度凌駕于師德建設之上,更不是師德建設與制度化的簡單疊加,而是一項系統性強、執行力大的復雜性工程,并非空有其表、徒有虛名,更不能束之高閣、毫無效力,飽含著深邃的內涵。教師領域需要的是一種能夠持久而有效的、現實而可行的,對絕對大多數教師都通行的,具有極大的強制力、威懾力和引導力的師德規章制度。要使師德制度同法律和政治一樣,對有德和缺德的教師行為舉止進行客觀公正的尺度評判;讓有德者得到有益的應有回報,讓失德者付出沉重的懲治代價。這就是師德建設制度化的現實意義,也是我們教育事業得以又好又快發展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居繼清,王麗.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五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9):79.
[2]佚名.加強新時期師德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師德建設研討會[N].中國教育報,2005-09-19.
(作者單位:湖北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