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兢
維特根施坦是怎樣治療“哲學病”的?
■文/賀兢
摘要本文試圖闡述從維特根施坦的前期哲學建立成果基礎之上,對后期哲學中所建立的新的語言觀進行剖析,了解哲學混亂的治理問題,防止哲學走向不能理解的黑洞區域。
關鍵詞事實語言邏輯語言游戲理論
維特根施坦的兩本哲學著作《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可以分別定義為他的兩個哲學研究時期的主要思想。《邏輯哲學論》被認定為他的前期哲學代表作,這個研究階段主要是針對語言與邏輯的關系;他的《哲學研究》則看作為他的后期哲學代表作,對語言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開立先河地進行創新性研究。維特根施坦的思想創新,給哲學文獻編撰和學術研究帶來了新鮮土壤,對當代的哲學思想有著及其深遠的影響。他曾說:“我無法去創立一個新的學派,因為我不想被人簡單重復性地仿效”。維特根施坦與弗蘭克.拉姆塞無數次學術探討之后,他對自己過去的研究重新審視思考,從而進行研究轉變正式進入其哲學研究后期。他改變了發表在自己作品《邏輯哲學論》中的觀點,認為書中許多觀點有著嚴重的錯誤。這種錯誤會反映出邏輯方面的錯誤,以及語言理論方面的錯誤內容,而且還認為《邏輯哲學論》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基調都有相關錯誤。他更深刻地意識到:“哲學家們的命題和問題大多數由于對大家對語言意圖的錯誤理解”。維特根施坦進入到后期研究以來,對本人以前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比較徹底的再認識,這樣的情況是很少發生的事情。本文試圖闡述維特根施坦是如何自己哲學來治理哲學混亂病的情況。
維特根施坦對于語言以及世界的兩者關系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他有著與其他哲學家截然不同的研究結論:“世界即是事實的總和,而不是簡單物的總和。那所有存在的東西,即事實,就可以確切地說是原子事實的存在”。維特根施坦以上觀點背馳于傳統本體論的“世界即是涵括了一切存在者的總體”。維特根斯坦對人類的思想進行了更加獨到的分析,提出認識世界即是認識世界事實的總體這一觀點。他還創新提出“圖像”的概念,將圖像定義為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大腦能夠通過這種抽象的思維方式接受信息。圖像是基于事實本來面
貌產生的一些邏輯關系,以語言作為外衣顯現在我們面前。維特根斯坦認為:“事實在大腦中出現的圖像就是思想,原子事實是能夠被大腦所思考的”。這句話的可以被理解為:我們大腦中能夠顯現出反映出原子事實的清晰圖像。思想是語言溝通的必需品,這里也能反應出維特根斯坦特別看重語言的作用。他認為“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命題的總和就是語言”。能夠看出維特根斯坦得出與世界溝通的途徑是通過:世界—事實—思想—命題—語言。在這里維特根斯坦還特別強調:越尋求語言高層次反映邏輯,就必須具有高度正確表達。維特根斯坦還認為:“要通過語言去表現某種與邏輯相違背的事實,同在幾何學中要用坐標來表現與空間規律矛盾的圖形,或求出一個不存在的點的坐標一樣地不可能”。
如果說,維特根施坦的前期研究主要是針對語言的理這個方面進行思考,突破口就是從邏輯與語言的兩者的相互關系來對這個問題進行認識。進入到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后期,他的研究主要方向為語言哲學,他認識到僅對邏輯與語言模式進行研究是非常局限的,并將此觀點發表在《哲學研究》書中。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的:“我們越是仔細地去考察實際的語言,它和我們的要求之間產生的沖突就越尖銳(因為邏輯的晶體般的純粹性當然不是研究出來的;它是一種內在的要求。)”。這個觀點可以表述為:掌握語言的含義不光只是否從符合邏輯這個維度去思考。進入哲學研究后期發明“語言游戲”這個概念,并將它定義為語言和行動合二為一的整體。“語言游戲”的最大特點是必須將語言放置于日常生活中進行理解,語言能夠得以今日的發展是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背景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放在生活大環境中去理解語言意思,能夠大大提高其準確性。
維特根施坦認為我們會遇到這么多哲學疑問的原因,是由于“對語言表達的誤解。在前期學術研究中,《邏輯哲學論》企圖通過一些能夠表述的方式,做到高準確以及符合事情的可描述。然而進入到后哲學時期,維特根施坦則把精力投入于非抽象、非簡單的、非單一的、沒有確定的語言運作過程研究。語言即是產生哲學問題的最本質原因,我們是借助語言來探討哲學問題,所以對于語言的科學使用正是解決誤區的有效辦法。語言既然有這樣的誤導能力,我們更要對它進行深入研究,深入到語言的不同區域的不同作用。他不再一味以闡明語言的本質尋求消除邏輯語言的混亂,他認為正是由于這點才會產生哲學問題。
維特根施坦喚起大眾對語言表達的重視,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目的:一方面,他使我們意識到應該反思某個概念在哲學中以及實際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他也使得我們注意到語言的不同區域用法的差別。他相信通過這些辦法尋求到一種準確的表達方式,就能很好的診斷出哲學問題。維特根施坦認為:“我們應該停止使用多余的解釋,而只使用簡單的描述”。或者直接就讓哲學做到如其所示,因為作為一個有思想并且欲求表達的人,我們的感受、話語和心理感受以及其他表達都需要用語言來作為外衣進行傳遞內容,對任何事情進行闡述也是以我們內心思路去進行的。但是,維特根施坦不要我們把關注僅停止于表面,應該努力尋求描述使用語言中的深層含義,他還提出必須看透現象。我們說的到底是什么?比如什么是思想?什么是氧氣?哲學家們總是尋求一種科學的方式去認識,以及科學解答問題,最終往往會走向形而上學的領域并且容易引起誤解。就像在《懺悔錄》中所描述的那樣:“或許沒有人提問于我,我倒還能領會他是什么;但是當我被要求回答它是什么時,我就十分困惑于怎么解答。”就似乎我們對我們身邊的事物,都會以我們自己的方式去摸清它們的本質以及加以解釋,錯誤就出自我們的解釋之上。我們需要真正扭轉的是我們探討問題的方式,而不是用一種解釋或理論建構去展現它的模樣,而是用樸實的描述去展現它。對于這個世界上某些現象的本質并不需要我們去挖掘,這樣做往往會讓它失去它的本來面目。
在后期研究中,他做了一個恰當且萬分形象的比喻:“比如在一間房內,有一面墻上畫著一排的假門,有個人為了想出去一遍又一遍在這排假門上瞎忙活,但是他不知的是,其實他只需要轉身打開身后的那扇門而已”。這個小故事在我讀到的時候,真的感覺內心豁然開朗,其實事物的本質確實就是如此,不需用添加特別的語言去解釋,只需要描述它的本質就行了。他在后期研究時想出這樣一個辦法可以避免走向形而上學。意義本身是日常用語中的一個詞,我們只有在弄清它的用法時才能理解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要弄清“說明意義”這個物體的活動方式即使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說,說明意義就是說明某種事物的用法。他在后期研究中提到:把用法和意義簡單的把兩者等同起來是不適當的,更確切的說是不要去思考意義,而去探討用法。我覺得這個可以使大家完全避免走向混亂不清的境地,就是簡單的不去追問表達式的意義僅僅是觀察它的用法就可以了。
從他哲學研究的觀點變化,可以簡單地進行總結:前期研究時期,他一直借以符合實踐、科學的方法從邏輯與語言的兩個維度來掌握語言的含義;進入后期研究時,他的哲學觀點發生了轉變,他不是完全對前期的廢棄,而是依附于前期哲學之上而建立起來的哲學,他認為對語言的理解和把握必須以日常生活為起點,這樣才能理解其含義不偏離真實。他說:“哲學不應以任何方式干涉語言的實際使用,它最終只能是對語言的實際使用進行描述”。維特根斯坦關注日常生活的語言哲學觀點,他轉變了把語言看成是人類的一種活動,語言的意義是由語言的具體使用來規定的。很明顯地可以看出維特根施坦處理哲學問題完全不同于其他哲學家,他不僅僅是在哲學思想上獨樹一幟,開啟現代語言哲學的先河影響深遠,很好地治理哲學研究中混亂問題。
參考文獻:
[1]麥金.維特根施坦于.哲學研究[M].2007.
[2]施太閣繆勒.當代哲學主流[M].2000.
[3]王大為.論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觀點及其影響[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4]田園劉可欣.從世界到生活形式—維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學轉變原因探析[J].現代哲學,2002.
[5]孫斌,張艷芬.從“對象”到“看”—維特根斯坦語言觀的一個轉變[J].現代哲學,2003.
(作者單位:重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