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剛 張愛萍 賈宏(廣東金融學院體育部 廣東廣州 510520)
高校田徑運動會存在問題及其應對策略研究①
林偉剛張愛萍賈宏
(廣東金融學院體育部廣東廣州510520)
摘 要:隨著體育教學的改革,課程設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大學體育課基本是以所謂的滿足學生興趣的專項課的形式出現。按照常理,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應該變為學生的自覺運動,學生能夠自覺參加體育鍛煉了,那么,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態應該趨于好才是正確的。然而,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學生的健康程度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壞,有數據證明,大學生的身體狀態連年下滑。而學校田徑運動會曾經是體育教學的外延,曾經是學校體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該文通過對大學運動會現狀及運動會變異情況等分析得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田徑運動會的為開而開,項目缺失,流于形式使校園體育文化精髓沒有彰顯;體育課程變異致田徑項目消失;校園體育競賽形式單調無法全面激發學生熱情等。而我們只有改變教學模式,使田徑項目回歸課堂;加大安全意識和體育保健知識的培養;切實落實保險制度,消除學生和學校后顧之憂;提高體育課學分,增加體育課分量才能真正使大學生的身體狀況得以有效改善。
關鍵詞:田徑運動會大學生體育競賽改革
每所大學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全校性的體育活動——田徑運動會,有些學校把田徑運動會當作是學校必不可少的盛事,有的體育教師還美名其曰,這是體育教師的節日。是的,學校田徑運動會曾經是體育教學的外延,曾經是學校體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曾經是體育教師展現風采的節日。然而,隨著體育教學的改革,課程設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大學體育課基本是以所謂的滿足學生興趣的專項課的形式出現。按照常理,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應該變為學生的自覺運動,學生能夠自覺參加體育鍛煉了,那么,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態應該趨于好才是正確的。然而,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學生的健康程度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壞,有數據證明,大學生的身體狀態連年下滑。“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9~22歲的大學生群體,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繼續呈下滑趨勢。這已成為高等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并可能影響到中國未來的國力。”[1]那么,體育教學改革了近30年的時間,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成果”呢?這就是我們應該深刻反思的體育課教學模式的問題。體育課程的內容已經與田徑運動會的內容相去甚遠,在現在的課程中幾乎看不到跳躍、投擲、力量的項目,甚至有的學校連長跑項目都沒有了。這些項目都沒有了,田徑運動會開的是什么?運動會應當是為了學生而開的,不是為領導的出席一下而開的。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現在,哪個學校做到了?縱觀現在的高校田徑運動會完全是為開而開,項目缺失,流于形式。
2.1大學運動會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2.1.1肆意減少項目,運動會名存實亡
現在的大學生運動會名義上是田徑運動會,可是,原先比較全面的項目卻被搞的支離破碎。鉛球、鐵餅,標槍這些能夠很好體現力量和柔韌的項目沒有了,有的學校田徑場上連投擲區都沒有了。跳高、跳遠項目參加的人數極少,因為,學生根本就沒有學過跳高技術。很多學校長跑項目也取消了,原因是怕出事而承擔責任。跨欄項目純粹是為了設置而設置,學生的跨欄跑演變成推欄或蹬欄跑,既滑稽又沒有意義。“前一時期是國內高校舉辦秋季運動會比較集中的時段,在華中科技大學的秋季運動會上,女子4000 m和男子5000 m兩項中長跑項目被取消,另據了解,西安有30多所高校也已經取消了中長跑項目。此外比如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經貿大學等學校的運動會上,3000 m以上長跑也已取消,替代品則是“400 m障礙賽、龍卷風、編長辮”等趣味項目。國民體質下降,尤其是學生的身體素質大幅下降,都讓學校不再敢于承擔責任,于是乎避免隱患就是最明智的選擇了”。[2]這樣看起來似乎是為了學生,實際是上是一種因噎廢食、推卸責任的作法。按照這樣的思路,只要有風險就取消,那么,我們培養的學生還能有勇于承擔責任和不懼風險的精神嗎?我們的教育究竟要滑落到什么樣的境地?把脈現在學生的身體狀況,任何一個有良知的體育工作者都會心如刀絞。可是,現在的體育工作者也僅僅只是一個政策被動的執行者,可悲就在于此。
2.1.2運動會流于形式,沒有彰顯校園體育文化精髓
高校田徑運動會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首先與所謂領導的思維有直接的關系,他們的思路直接決定著體育部門的思路。明知道田徑運動會越開越乏味了,可是,或為政績或為表面上的校園體育文化,這種形式還得存在,純粹是為了形式而不顧實際意義。體育部門則順勢而就,項目少了,時間短了,不辛苦了。原先要開三天的田徑運動會,由于項目的減少,減少到了兩天,更有甚者,一天半就開好了。自上而下的不負責任,流于形式,田徑運動會有即可,不在乎內容是否盈實,是否能真正促進學生體育意識的提高,這就是滑稽的高校田徑運動會現狀。田徑運動會是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是體育課的延伸,運動訓練的檢驗。田徑運動會應該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然而,由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定位及其教學形式的變異,運動會所涉及的內容體育課堂里基本沒有了,因此,運動會的項目設置只能減少。
2.2運動會變異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田徑運動會項目設置變異的原因是多樣性的,其中,課堂中不再出現田徑項目的教學與訓練是主要原因之一。
2.2.1體育課程變異,田徑項目消失
翻開現在的體育教材可以發現,有的教材中連田徑項目的介紹都沒有了,即使有的教材中還留有田徑項目這部分的介紹,但實際上并沒有開設田徑課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田徑課程學生大都不愿意上,原本是田徑專業的教師無奈之下全部轉行從事其他項目,體育專業大學畢業生在投遞簡歷的時候都不敢注明自己是田徑專業的。而面對身體條件各異的學生群體,學校用所謂的教學計劃禁錮教師的個性思維和教學方法,教學沒有特色,千人一面,沒有針對性。目前的體育教學形式,貌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了課似乎就可以用心投入地享受體育了。然而,事與愿違。學生根本不是從興趣的角度出發,而是從難易度和是否室內的角度選擇,實際的學習還是被動的,甚至是無奈的。假設選課沒有人數的限制,室外課教師有可能沒有飯碗了。后選課的學生就只能被選到有空余項目的班級,為了學分而無奈
掙扎。試想,學生的鍛煉不是自覺自愿的,能有成正比的效果嗎?思路決定出路,細節決定成敗。高校的體育教學思路不對路,細節不合理,結果就可想而知了。30年了,高校體育不能再在形式主義的思路上錯誤地走下去了,否則,學生的健康狀況將更可悲。“快樂體育令學生體質如此下降,不能再快樂了!”[3]恢復體育課的本來面貌就是要把田徑項目的內容重新回到課堂,否則,田徑項目在課堂上消失了,田徑運動會哪里還會有參與者。
2.2.2校園體育競賽形式單調,不能全面激發學生熱情
回憶90年代以前的大學體育活動,可以用內容豐富,參與熱情來形容。各種不同形式的競賽活動牽動著無數體育愛好者的心,春冬季長跑活動,短距離迎面接力比賽,單項投擲比賽,跳繩及拔河比賽,校園里到處是吶喊聲和加油聲。可是,現在的大學校園,平靜有余激情不足。除了三大球還保持著一定的熱度之外,其他活動時隱時現或者根本絕跡,校園文化似乎和體育不太掛鉤了。校園體育文化,離開了體育哪里還會有生氣和活力。
2.2.3害怕事故,缺乏責任感
近年來在大學體育活動中是出現過一些傷害事故,這讓學生和家長以及學校都蒙上了一層陰影。人們在懷疑體育的功能,體育究竟是健康人體的還是摧殘人體的質疑此起彼伏。學校則不愿意在出現事故后的漩渦中糾結,于是,減少和取消劇烈的體育運動,開展溫和的,對抗性小的運動便成為怕擔責任學校的選擇。這種思路和做法的出現是懶政和不負責任的懦弱的表現,是對體育運動不理解的表現,是因噎廢食的表現,是沒有科學態度的表現。不去認真分析造成事故的真正原因和尋求解決方案,一味采用回避的做法,使原本身體健康水平低下的學生身體素質更加低下,甚至用手無縛雞之力和軟骨病來形容有些學生一點都不過分。大學,怎么會如此不敢擔當?體育教師的責任心哪里去了?領導們的良知哪里去了。
3.1結論
大學生體質下降已不僅僅是學生和學校的事了,這已經上升到民族健康和國民素質的社會問題。大學體育是學生身體健康的守望者,從大學體育教育模式中培養出去的學生健康嗎?田徑運動會雖然是一種形式,但折射出的是整個體育教育系統的問題。造成大學生田徑運動會項目逐步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體育課結構變化帶來的。大學體育課取消了田徑教學,田徑運動會自然就不能得到較好的延續。隨著學生體質的逐步下滑,運動過程出現傷病等事故也是必然的。遺憾的是,很多學校不是采用積極的態度應對而是采用回避甚至是因噎廢食的錯誤做法減少長跑等項目,加重了田徑運動會的變味。高校田徑運動會不能淪落到只剩一副空殼,只求形式而不重內涵是對學生身體健康及校園文化文明的傷害。當快樂體育不能給學生的身體健康帶來快樂的時候,深刻反思高校體育教學和競賽的形式就迫在眉睫。高校田徑運動會是體育課的外延,兩者必須要具有銜接性學生才會更多的投入到運動會當中。同時,田徑運動會的舉行也能促進體育教學,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學生速度、耐力、力量等各項身體素質的訓練,使大學生的身體狀況得以有效改善。肆意改變高校田徑運動會內容的做法都是極其錯誤的,不能打著保護學生的幌子而進一步侵害學生身體健康,高校田徑運動會只能加強不容削弱。
3.2建議
3.2.1改變教學模式,使田徑項目回歸課堂
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必須要改變,針對目前學生體質狀況和對體育課程的理解程度,建議大一還是應該開設田徑項目為基礎的身體素質課,進行一年的基礎教育之后,大二再開始選項課教學。這樣的積累會使學生的身體狀況向健康、強壯的方向發展。田徑項目回歸了,也就保證了田徑運動的項目設置和正常舉行。
3.2.2加大安全意識和體育保健知識的培養
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偶爾會出現一些不適,如何把不適不轉化為傷害,就要加大安全意識的教育和體育保健知識的培養。很多傷害是由于學生對體育運動過程中出現的不適,因不懂相應的調整和處理方法而造成的,如果學生明白了體育運動過程中出現不適的原因和處理方法,傷害的風險就會得到很大的遏制甚至消失。80年代以前的體育課,很少有傷害事件的出現,盡管那些年代各方面條件很差。為什么呢?就是體育課的形式多樣化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經常鍛煉的結果。
3.2.3切實落實保險制度,消除學生和學校后顧之憂
風險意識加強了不等于回避風險,如何把風險降到最低和出現風險后把損失減到最低才是最好的辦法。學生家長和學校要齊心一致,落實好保險制度,明確責任,就不會出現無序和扯皮不斷之事。用制度保證體育活動的正常進行,用制度消除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后顧之憂。還學校以青春活力,還學校以吶喊聲不斷!還學生以強壯體格!
3.2.4提高體育課學分,增加體育課分量
體育課學分太少和參與體育活動不計學分是高校多年的詬病。多數的學校體育課每學期只有兩個學分,第一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付出,第二也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參與到體育課和課外活動的行列。在目前教育背景和學生思路的前提下,說教不會把學生的習慣改變,只有用實際的效果來刺激,增加學分的權重和加強體育課的比例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劉六五,林智明,袁九宗.高職院校運動會:展示健康和素養的舞臺[J].科技信息,2009(16):194,196.
[2]王小安.高校開展體育文化節芻議[J].湖北體育科技,2008(3): 337-338.
[3]沈錫昂.淺談高職院校體育運動會的改革[J].宜春學院學報,2007(4):178-179.
[4]郝玉,賀軍萍,張弓.體育文化節——高校校內傳統田徑運動會的改革方向[J].山東體育科技,2005(3):99-101.
作者簡介:①林偉剛(1979,9—),男,漢,體育教育學碩士,講師、田徑國家一級裁判員,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與體育教育理論。
中圖分類號:G8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b)-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