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1993年《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以下簡稱《等級制度》)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正式進入制度化狀態。在《等級制度》頒布的十八個年頭里,正好面臨我國經濟社會和體育快速發展與變革的重要時期,《等級制度》中的一些內容也存在著一些過時和瑕疵現象,致使其中部分規定需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2011年10月9日,國家體育總局第16號令公布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等級制度》即行廢止。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的這一變化,是在不斷總結工作經驗與理論升華中日益完善的一種發展趨勢。該文試圖對實施《管理辦法》的必要性和意義入手,對該制度實施的現實問題和主要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在實施《管理辦法》中存在的問題,來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相關工作和促進全民健身更好、更快的發展。
20世紀中葉以來,發達國家在競技體育高度發展的同時,形成了一個被稱為“第二奧林匹克運動”的世界性大眾體育熱潮。2008年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后,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2009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中講道,我國要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就要以人為本,更加注重群眾體育的發展[1]。在社會群眾體育發展領域中,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社會體育工作發展的骨干力量,與場地設施和法規制度一起構成了發展社會體育的三大支撐條件。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全民健身運動的宣傳者、科學健身的指導者、群眾健身活動的組織者、體育場地設施的維護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領者,為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體育的可持續發展[2]。因此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推行《管理辦法》是對《等級制度》的繼承并對其的全面修訂的結果,也是社會體育可持續發展的結果。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體育向消費型轉軌,越來越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經營性的有償服務[3]。《等級制度》在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服務的工作方式上沒有考慮經營性指導服務的職業特點。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和職業指導需求的增加,2001年出臺的《職業標準》,使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趨于職業化,是對《等級制度》中從事經營性指導活動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職責標準的具體規范,是在《等級制度》基礎上為滿足職業體育指導需求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了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和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并且都是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用《管理辦法》來調整社會體育指導員各項工作。
隨著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不斷擴大,《等級制度》中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如何進行管理和促進隊伍持續發展的內容設置相對缺乏下,加強對隊伍的全面管理的需求日益突顯。另外,指導服務的工作方式、指導員基本條件、工作管理機構和組織方面、培訓以及注冊等方面的內容較為原則和概括,缺乏具體操作規范。鑒于《職業標準》實施后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的多元發展,《管理辦法》明確了該規章只適用于進行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也解決了《等級制度》調整范圍較寬但實際只適用公益類型的現實矛盾[4]。因此,《等級制度》的部分規定需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來適應制度自身的發展,進而進一步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走向規范化、法制化。
社會體育指導的總體數量與我國人口總數量比例不合理,與當前全民健身事業發展速度相比仍存在不相適應;指導員各等級之間比例不平衡,國家級和一級指導員數量相對較少;獲得指導員稱號的與實際指導率不一致;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發展不平衡等[5]。另外,還存在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的問題。
在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過程中,一些基層單位培養標準和目標把握不當,培養要求不一致,培養內容不充分,資格認證基準不統一;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種類不明確,沒有考慮社區文化、風俗、不同人群、不同項目以及不同地區進行指導員種類細分。
現階段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以及各類體育社團、社會組織的大量建立,但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大多仍由體育行政部門管理,普遍采取的是行政化模式,協會、社團的作用發揮扔較為有限,缺乏社會力量的參與。另外,很多地方的隊伍沒有組織起來,主要由于該地區體育行政部門對這些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情況了解不足。缺乏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不能實現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社會組織的自治與自律。
《管理辦法》是繼《等級制度》之后,又一部專門調整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關系的立法文件,是根據全民健身計劃和建設體育強國的背景下誕生的新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兩者之間存在著承續關系,但《管理辦法》實施的同時更是《等級制度》的廢止。自此表明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工作要以新法為規范標準和依據,各種矛盾與關系的處理與舊法無關。
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即是一定社會關系的反應,也是一定社會關系的調整工具。根據《管理辦法》字面理解,我們會認為該制度是一部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的管理辦法,而實際所調整的是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這樣就不會背離作為一項法的最基本功能。我們必須認識到《管理辦法》調整的內容是開展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全面管理工作事項和工作關系。但《管理辦法》基本上保留了原《等級制度》的內容框架,補充了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各個方面的管理內容。
由于我國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層次,現階段對健身熱潮的認識大幅度上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體育的作用。但由于我國現階段農村建設仍在持續發展階段,大部分的農村人口對體育的認識仍有嚴重偏差,導致農村體育事業發展艱難。所以,必須加大對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視程度,必須加大對農村體育工作開展的力度,讓社會體育指導員走進農村,打破現有農村體育事業的瓶頸,從而現階段仍繼續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目前在大力發展隊伍規模的同時,工作重點也可以向隊伍作用發揮上傾斜,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隊伍文化水平以及技能指導能力。根據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體系,加快設立不同類別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已經成為很多國家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的特色。根據我國現實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需求,我國各地的風俗文化差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有必要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的培養機制。同時,大力推進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出現和不斷發展,是體育不斷社會化、群眾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產物[6]。目前我國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仍是以政府和體育行政部門為主,《管理辦法》中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的認可仍沒發揮很大的作用。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在堅持現在主導的基礎上,吸收社會力量來參與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中,將各級體育行政部門的全面管理調整為做好宏觀調控和監督職能上,將管理中的日常事務交給重點推進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和社會體育組織,切實形成一種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的組織管理體系。
在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中,宣傳工作始終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受到高度重視。然而,在《管理辦法》的實施中,雖然在有關網站和文件中發布外,幾乎很少有對這一新的規章進行過專門的宣傳和培訓。《管理辦法》宣傳工作的不到位,必然引起對實施新規章與原《等級制度》即行廢止的錯誤認識,甚至對其新規章實施的全然不知。因此,加大對《管理辦法》的宣傳是當前實施中需要重視的重要工作之一。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積極開展相應的培訓工作,既能夠很好的對《管理辦法》的實施展開宣傳和推動工作,也可以學到《管理辦法》與《等級制度》中有關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管理的不同內容,從而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了解并執行《管理辦法》中的規定。
《等級制度》實施近20年來的全面修訂而出臺的《管理辦法》是在我國全面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背景下,不斷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的新要求。現階段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的頒布也是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立法保障以及全面推廣的必然。因此,筆者在立足于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現實發展情況下,對進一步實施《社會體育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的思考外,希望得到更多體育管理者和執行者的關注,以此不斷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作用。
[1]劉鵬局長在2009年全國體育局長工作會議上做工作報告[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073/n1392/n10284348/n1028459/index.html.
[2]于善旭.完善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3]戴儉慧,馮贛梅.《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的頒布與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27(5):4-5.
[4]于善旭.論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的多元發展與創新[J].體育與科學,2014,35(5):97-102.
[5]于善旭,王旭光,李榮日,等.完善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有關重點問題探討[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6):374-377.
[6]于善旭.論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變化發展的深層動因[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34(1):1-6.
[7]劉青健.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動態發展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7):9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