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霞 常波 劉順超(商洛學院 陜西商洛 726000)
高校健身排舞的多元特征及其推廣價值探討①
楊玉霞常波劉順超
(商洛學院陜西商洛726000)
摘 要:如今,健身排舞這種既可以集體共舞又可以個人獨舞的舞蹈形式,已經成為我國民眾強身健體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推廣和普及健身排舞,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可以給高校生活增添無窮的活力。針對高校健身排舞的多元特征及其推廣價值進行研究,也成為高校舞蹈教學關注的重要話題。文章從健身排舞的多元特征入手,闡述了健身排舞在高校推廣的價值,分析了制約高校健身排舞推廣的因素,并就高校健身排舞推廣策略進行了探討、研究。
關鍵詞:健身排舞多元特征推廣價值可能性制約因素
①基金項目:陜西省高校開設排舞課程的可行性研究,項目編號:2013JK0531。
顧名思義,健身排舞即以健身為目的、排成排跳的舞蹈。健身排舞原是歐洲皇室宮廷舞蹈的一種,18世紀后期逐漸在民間扎根發芽。后來,經美國一些迪斯科俱樂部、鄉村民間舞蹈俱樂部的設計和完善,排舞逐漸成為歐美各國最常見的交際舞蹈。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排舞這種集休閑、娛樂、時尚于一體的現代舞開始藝廣場舞的形式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我國一些高校也陸續開設了健身排舞教學課程。就高校健身排舞的多元特征及其推廣價值進行研究,也成為高校舞蹈教學關注的重要話題。
休閑性,即便如今它已步入民間舞蹈行列并成為民間舞蹈的代表,但這并不妨礙它的時尚和流行。如今,世界各地的健身排舞編舞專家隊伍都不斷壯大,健身排舞的舞曲風格、內容形式也更加豐富。除了步伐要求統一外,健身排舞對肢體、軀干動作并無具體要求。因此,舞蹈專家們在健身排舞編創中,都會靈活地在其中加入許多民族文化和藝術元素。加上許多健身排舞舞曲都是當下流行的音樂,國際排舞協會認證的健身排舞教練都可以根據新音樂來創造新的舞碼,更多的時尚流行音樂也因此成為健身排舞舞曲。如此這般,就為舞蹈與文化的融合、流行舞蹈和民族的融合提供了條件,健身排舞的多元性、時尚性也更加明顯。
1.1全球性流行和傳播現代社會文化是健身排舞這一新型健身舞蹈成長的沃土,它所反映的是人類健康、娛樂、交際、休閑的共同主題,傳遞的是人們對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的喜愛。健身排舞具有風格新穎、簡單易學等特點,它融合了體育、舞蹈、民族文化等藝術元素,兼具健身性、娛樂性和趣味性,是一種老少咸宜、對舞伴、基礎設施要求都較為簡單的健身舞蹈形式。因此,自從健身排舞誕生之日起,它就受到了民眾的廣泛關注和熱烈歡迎。近年來,隨著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亞洲的日本、新加坡、中國等地陸續掀起了一股健身排舞熱潮,參加健身排舞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不論是清晨還是傍晚,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園、廣場,都能看到成群結隊的參加健身排舞鍛煉的群眾的身影,大規模的健身排舞比賽越來越多,參賽隊伍、參賽人數都再創新高,如全世界參加健身排舞比賽的人數也多次刷新吉尼斯世界紀錄。由此可見,健身排舞已經成為一種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的舞種。
1.2強身健體功能健身排舞是拉丁、爵士、街舞、舞廳舞的綜合體,健身排舞的舞步有著較大的選擇自由度,如健身排舞中既有傳統的民間舞步,也有恰恰、搖滾等現代舞步。動作元素的多元性,賦予了健身排舞健體、健心、健腦功能。經常練習健身排舞,可以使個體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得到良好的鍛煉,加快個體器官新陳代謝的功能。再則,健身排舞的舞曲和舞步結合嚴密,每一個舞曲對應的都有特定的舞步,不過,人們還可以根據節奏自由進行動作變化,如模仿日常生活動作來表達情緒,或即性加入一些民間舞蹈動作。在起舞的過程中,伴隨著優美動聽的音樂,人們不但可以塑造出各種優美的姿態,還可以與心靈共舞,深刻感受到舞蹈的藝術美、力量美、節奏美。這些,都可以鍛煉人們身體機能,還可以幫助人們消除大腦疲勞。
1.3時尚休閑特征
健身排舞這種起源于歐洲宮廷的舞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時尚
2.1全民健身的助推器
健身排舞運動學習、練習的門檻比較低,老中青年齡層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不同強度、運動量的健身排舞來健身、休閑。健身排舞的出現,有效改善了之前由于場地不足、健身指導人員數量少而造成的群眾性健身活動開展困難的狀況,有力推動了全民健身運動的大規模開展。在信息時代,許多大學生都變得越來越宅,更多的大學生在學習之余,都選擇在宿舍上網交友、聊天、玩游戲,卻較少有人參與健身鍛煉,這對大學生身心發展和國家人才戰略來說,都是無益的。在高校推廣具有健身作用而又趣味性較強的健身排舞,可以幫助大學生解決健身難題,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全面健身活動中來。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大學生釋放壓力,還可以促進校園健身運動的發展,構建全民健身的大局面。
2.2弘揚民族文化
健身排舞具有顯著的全球性特征,許多健身排舞編創者在選用舞曲時,通常會選用許多國際流行的舞曲來編舞,且為了使舞蹈更易接受,編排者不僅會選用國際流行舞種進行舞蹈編創,還會在舞蹈中加入許多民族舞蹈元素。同樣,我國健身排舞編排者在健身排舞創作過程中,也會以民眾喜好和我國文化元素為依據,選用百姓喜愛的流行歌曲,在其中加入許多民眾熟悉的民族舞蹈元素。這樣高校學生在參加健身排舞鍛煉時,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愉悅身心,了解和認識他國民族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還可以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接觸、認識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而在健身排舞走向國際的同時,健身排舞又擔當了民族文化載體的作用,傳統文化精神也通過健身排舞這一文化途徑得到了弘揚和傳播。
2.3發展大眾體育的有效途徑
健身排舞不僅是一種健身娛樂方式,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健身排舞從誕生之日起,所傳達的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體育生活態度。如今,大眾體育已經成為世界體育發展的主要潮流,
在世界大眾體育迅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國政府也制定和推出了大眾體育計劃,這促使我國全民健身事業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擁有快樂的生活情趣,將生存需要和機體發展統一起來,也成為大學生體育的時代價值取向。高校可借助健身排舞這一健身形式,使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大眾體育實踐中來,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體育健身對于身體發展的益處,變高校為大眾體育的主要營地,以促進大眾體育的持續發展。
3.1健身排舞理論體系不健全
健身排舞被引入中國不過十幾年的時間,它被引入高校體育教學的時間的更短。與其他體育、舞蹈課程相比,健身排舞不像體育舞蹈那樣有著明確的、較高的動作、技術和難度要求,它所涉及的曲風非常多變,表演形式和練習形式也非常多樣。而健身排舞理論雖然已經有了大致的框架,但是卻沒有像體育舞蹈、健美操那樣經過專門的提煉和加工,尚未形成一整套可用于教學指導的理論體系系統,有關健身排舞步伐、動作特征、曲風特點、隊形編排等方面的理論建設尚處于摸索階段,教學理論建設還不成熟。這對高校健身排舞推廣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
3.2缺乏專業的教材和資料
我國介紹健身排舞的書面出版物數量較少,并且,許多有關健身排舞的書籍,在內容上也只是簡單介紹了健身排舞的起源、特點和現狀,較少涉及專業知識,可以說,至今為止,我國還沒有一本系統介紹排舞理論、適用于高校健身排舞教學的專業書籍,也沒有可供共享的電子版健身排舞教材。由于健身排舞理論體系不健全、教材短缺,一些高校授課教師在健身排舞教學中職能憑借多年教學經驗來進行理論授課,教學內容也嚴格局限在少數舞曲內容講解和舞步學習方面,教學內容非常簡單,難以體現健身排舞的時尚性、綜合性特點。
4.1加強健身排舞理論和課程建設
高校健身排舞推廣需要高校健身配伍理論做支撐,因此,有關研究機構和高校教研部門應加強健身排舞運動基礎理論研究,從專業角度對健身排舞的技術特點、專業知識進行提煉、總結,形成專業的有利于健身排舞開展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夯實健身排舞在高校推廣的理論基礎。高校應組織有豐富舞蹈、體育教學經驗的教師,配合研究部門的健身排舞教材編創工作,或編寫健身排舞校本教材,詳細介紹健身排舞運動的發展歷史、舞步風格和裁判法則,逐步建立健全高校健身排舞教學理論體系,實現健身排舞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的并重發展。與此同時,高校在健身排舞教學中還要將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結合起來,以學生為主體、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建立高校健身排舞教學大綱,完善教學體系;建立健身排舞資料庫,向官方健身排舞部門、行業機構申請開放更多的信息資源,逐步建立健身排舞教學宣傳資料共享平臺,供高校健身排舞教學之用。
4.2開設健身排舞課程
由上述可知,健身排舞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高校可以大膽開設健身排舞課程,在體育、舞蹈教學中進行健身排舞教學,同時加大教學投資,改善健身排舞教學環境。如高校可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健身排舞選修或必修課,在大三開設健身排舞提高課,讓學生沿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加深對健身排舞知識、技能的認識和了解;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排舞場地改造,以健身排舞為調劑,將健身排舞引入健美操課程和體育舞蹈教學中去,用豐富多彩的音樂元素、推陳出新的舞曲調動學生學習舞蹈的積極性。
4.3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健身排舞是一項新型運動,健身排舞在高校推廣離不開配伍專業教師的引領和支持。要想加快健身排舞在高校的推廣步伐,高校要盡快成立專業的健身排舞教師隊伍。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積極引進更多的健身排舞方面的專業人才;一方面開展針對現有健身排舞教師的專業培訓,為其繼續進修、學習提供專項經費,以優化教師隊伍。其次,高校還可以通過聘請專業教練來校講座、教師外出參觀等形式,開闊教師眼界,不斷提高健身排舞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再次,高校要鼓勵健身排舞教師隊伍積極進行學術交流和技術交流,如定期舉辦校園健身排舞賽事,鼓勵教師積極帶隊參與高校之間、地區之間的健身排舞賽事,通過比賽提高健身排舞在高校師生中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健身排舞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1]鄧嘉.健身排舞的多元特征及其推廣價值[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32-34.
[2]李珊珊,陳勇軍.排舞在大學公共體育開設的可行性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2):176-177.
[3]李遵.排舞運動興起的四大因素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4):55.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b)-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