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麗娜
(寶雞文理學院體育系 陜西寶雞 721013)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學校體育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①
梅麗娜
(寶雞文理學院體育系 陜西寶雞 721013)
隨著社會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高校素質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深入,作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陣地,為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廣適應和重創新”的體育教育人才,高校體育教學也應適應時代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進行教學改革。該研究旨在通過對《學校體育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研究,提出課程改革的思路、實施策略,旨在為高校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借鑒。
應用型人才培養 學校體育學 教學改革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與實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也擔負著教學改革的重任。如何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的鉆研和探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社會需要大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為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廣適應和重創新”[1]的體育教育人才,我們的體育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的改革和創新。高校的體育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師教學中仍然存在以教師為重,以教材為重的現象,傳統的《學校體育學》課程教學,多以講授法教學為主,教師滿堂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自然教學效果不佳。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不利于師范生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和應用技能的培養,造成學生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畢業后實際工作中應用起來,才發現困難重重,很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無法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多變、紛繁的教育問題。
《學校體育學》作為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理論課和主干課程,具有理論性與操作性的特征[2],因此,為了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增加實踐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就成為現階段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們需要攻克的課題。
2.1 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人才的指向標,體現著時代的需求。現階段人才培養要求高素質、強能力的專業人才,高校體育教學也應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加強學生能力培養,真正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2.2 體育理論課程教學理念的轉變
體育院校在《學校體育學》教學中需要轉變教學理念,變應試教育為能力教育,素質教育,需要教師不斷吸取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喜歡且有效的教學手段,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真正發揮以學生為主體作用。
3.1 《學校體育學》教學課時合理化的劃分
近幾年,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大的變革,通識教育內容及課時加大,專業課時壓縮,《學校體育課》的教學時數也進行了調整,現課程教學時數為48學時。面對課時壓縮,學校體育課程也進行了相應的課時調整:(1)為了合理規劃課時,對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其分為學校體育概述、學校體育基本理論、體育課程及新課標、體育教學、課外體育幾個知識板塊,由“章節式”教學轉變為“板塊式”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更加體系化。(2)為了體現《學校體育學》課程的操作性特征,在新課標、體育教學、課外體育內容教學時增加了實踐課時,使教學形式更加豐富。
3.2 建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中,涵蓋有很多與體育實踐內容結合部分,在教學中增加實踐課時,既可使課生動有趣,又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教學中,不再以師為主導,而根據教學內容,采用講授式、討論式、案例教學、說課、聽課、評課、授課等多種教學模式,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下,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體育課的負荷與密度教學內容時,即可安排學生實踐教學,選擇一位學生作為實踐課授課教師,部分學生充當授課對象,課程作為聽課對象,余下學生聽課,制作體育實踐課負荷與密度分析表,并進行評課。通過類似實踐課,學生了解體育課的授課、聽課、評課的內容及要點,為其今后的體育實踐打下基礎。
3.3 引入新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引入多種教學方法,根據各板塊教學內容特點,采用“研究式”教學方法,將學生劃分為6人一組的研究小組,提前一周布置思考專題,提供課下相關研究資料,通過“學生課上參與課題討論,小組研討,師生互問,模擬教室,實踐演練”等多種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良好結合和演練,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案例教學中,教師篩選合適的案例,精心組織,恰當的把握案例教學的4個環——節閱讀案例,個人分析;小組討論,形成共識;課堂發言,全班交流;總結歸納,消化提升[3]。
3.4 建立合理的《學校體育學》課程評價方法
改革學習目標,建立合理的課程評價方法,不再以單一的“筆試”成績作為考核標準,建立多元評價方法,包括筆試、教案、試講、說課、授課、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綜合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應用能力。
4.1 教的方面——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教學相長,教學方法改革的實施者在于教師,教學改革的效果也在于教師的敬業精神、專業水平和素養。為了上好課,教師需要在課下進行大量的備課、案例準備、素材整理、資料搜集等工作,正是由于有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教師在課上才能游刃有余的講述教學內容,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實踐體育教學環節。通過體育教學,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檢驗,極大的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全面提高。
4.2 學的方面
4.2.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進行《學校體育學》課程教學改革后,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圍繞著這一主體展開,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使得教學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講授,而是多樣化,學生參與到教學的環節之中,師生互動充分,學生學習興趣高漲。
4.2.2 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中,學生的理論學習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學習中,學生需要理論聯系實踐,需要活學活用,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對學校體育加深理解,了解學校體育工作內容,認識體育教學環節,體會課外體育實施,這些方面通過學校體育學的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4.2.3 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應用水平
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學校體育學》作為一門培養體育師資的專業課程,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這也是一門需要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學生在學習中,將體育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能力融會貫通,提高其綜合能力。
4.2.4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改革,教師樂于教,學生樂于學,師生互動充分,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師生良好配合,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1]黃漢升,季克異.《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各類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解讀[J].體育學刊,2005(6):1-5.
[2]曲宗湖,顧淵彥.“學校體育學”課程建設回顧與展望[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1):6-14.
[3]程瑜蓉.案例教學淺析[J].四川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 (4):44-46.
G807.4
:A
:2095-2813(2015)10(b)-000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004
寶雞文理學院第十批校級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3JG67)。
梅麗娜(1977—),女,陜西寶雞人,寶雞文理學院體育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