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壽林 毛艷 萬興
(井岡山大學政法學院 江西吉安 343009)
大學校園社區文化志愿服務實踐①
——以J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服務學習為例
馮壽林 毛艷 萬興
(井岡山大學政法學院 江西吉安 343009)
校園社區是大學生及教職工的主要活動場所。發展自身力量滿足社區居民的精神需要的社區工作是解決社區文化發展問題的重要工作原則和策略。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結合社區居民的需要及自身學習的需求,利用自我組織、自我策劃和自我服務的志愿服務方式,廣泛吸引社區各類群體平等和廣泛的參與,開展豐富多彩的廣場舞等社區文化服務活動。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通過服務活動的實施獲得成長的機會和志愿服務的實踐,增強自身的能力。
校園社區 社會工作 文化志愿服務 服務學習
社區是一定地域范圍內以生成共生價值、規范等具有內在維系力的社會共同體,是社區居民生活、工作的主要場所。井岡山大學校園社區是一個單位社區,是由具有17000名學生和2000多名教職工組成的社會共同體,地處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河東街道,推崇井岡山革命精神文化的傳承。井岡山大學校園社區不僅是一座培養四有新人的高等學府,而且是數萬名人口息息相關的重要地域。生活在該社區上的人們及互動活動儼然已經形成一種獨特的校園社區文化。社區是一種公共社區控制的教育系統,能夠融入學術技巧、生態智慧、社會責任感和個體成長,并使之傳遞下去。此次以大學生為主體引導的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就是把社區文化作為一種滿足社區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切入點,并且按照程序原則來展開社區服務活動。
服務學習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適應真實的社區的需要。在這里,需求可以分為兩部分,即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服務主體即社會工作專業大學生的需求。其中,服務對象的需求是服務主體提供滿意服務的基礎。服務主體的需求是服務人員內在的需求。提供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相結合的服務活動來滿足服務主體的需求是服務學習的要旨,也是服務主體與服務對象良性互動、互惠互利的保障。
1.1 服務前社區教職工的需要調查
社區的居民的需要,按照職業和年齡來看,可以分為三大群體。
一是退休教職工。截至2015年5月,學校離退休人員有511人。調查訪談發現,退休人群感嘆到,退休生活簡單,自由支配的活動時間比較多,退休后集體活動比較缺乏,平常多數是在老年活動中心從事打牌、看電視、打乒乓球等事項。還有些退休人員由于身體不便,平常很少有機會參與以上活動。總體而言,退休教職工大體感覺,物質上有保障,就是精神文化方面比較單一,學校組織的活動有限。
二是在職教職工。在井岡山大學迅速發展時期,學校引進了大批優秀年輕的高學歷者。目前,在校教職工達1569人,教師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達177人。這批高學歷者自2004年起在井岡山大學工作了數年或10年以上。調查發現,平常時間,這部分群體多數時間在從事與自己科研等有關研究工作和教學,加上外在的學校對高學歷者的績效考核壓力,對社區的其他各項事務參與很少,而且社區其他的活動比較少,除了工會組織的一些活動外。在校教職工反應,休閑時間沒有什么可以放松的活動,希望能夠增加這方面的需求。
三是教職工家屬。學校年輕的在職教職工多數處于生育年齡階段,現在都育有1~2個孩子。這些孩子分別處于學齡前階段、小學階段和中學階段。這些小孩在課外時間多數活動場所就是校園內的空間。學校由于條件有限,小孩們放學后多數是在教職工居住區、校園的湖邊等空地玩耍。孩子們希望能夠被組織起來,開展一些活動。此外,學校教職工多半會與自己的父母居住。教職工的父母在這里幫忙帶孩子,料理家務等,以減輕教職工的生活壓力。教職工家屬在校園逗留時間比較多,而且平常比較少其他的活動,多數就是幾個家屬在湖邊、大樹等地偶遇聚集一起聊天。教職工家屬,生活更簡單,活動空間非常有限,活動方式簡單,感覺校園社區非常陌生。教職工家屬希望能夠參加一些社區活動。
1.2 服務前社區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的需要調查
井岡山大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目前有一本和二本招生,還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加強和培養適應時代要求、具有地方特色與社會工作機構需要的社會工作人才是井岡山大學校園的一項重要任務。學校為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投入了比較多資源。但由于社會工作的專業性特點,在現有條件下,社會工作的人才培養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如何激發社區資源讓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得到社會工作實務方面的服務經驗是社會工作教師的教學目的和當務之急。
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利用社區及居民為服務對象,開展相關的服務活動,以此來獲得社會資本。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與社區工作的有效結合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媒體等多角色和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在此類模式下,社區工作的基本理念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作為社區的一員,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理念、方法與技巧服務于校園社區的廣大師生,從教師與學生的需要入手,組織社區居民自己動手,利用社區的各項資源,開展一些社區服務活動,以此來解決社區的問題與矛盾,促進社區的發展,增強社區的精神文化軟實力,從而實現社區發展與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的發展的雙重目標。
此外,按照社會工作教學大綱要求,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的服務不能脫離、或背離社會工作的培養目標與教學內容。所以,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的服務是與社會工作的教學密切聯系的一種實踐。這就是要求服務活動不僅需要與服務對象的需求相結合,還要與社會工作的課堂內容相結合。結合教學內容的服務活動的展開是服務學習的核心。這也是服務學習中“在學習中服務、在服務中學習、在社區中參與、在行動中反思”的要素體現。
基于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的需求的調查,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自己開展了一些服務活動。
3.1 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自己組建服務活動小組
校園社區的服務學習主要是以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為主體,從服務活動的總體策劃到服務活動的具體實施,每項服務活動的細節都是學生自主完成。社會工作的教師,作為督導,在其中主要負擔的任務是挑選合適的人員負責服務活動,聯系適宜的可觀賞的空間場地,提供居民可支配的空余時間的信息,多方途徑宣傳社區活動,邀請社區居民的參與及其他后勤工作。
3.1.1 挑選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負責服務活動
社會工作的教師選擇一位學生具體來負責服務活動。該女生具有文藝特長,而且業余時間有在老家開辦舞蹈培訓班的服務經歷。在服務學習中,能夠主動發現,有效利用機會來培養具有這些潛質的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關系服務活動的后期進展,而且也是發揮社會工作學生的能力使之成為專業人才的關鍵一步,為適應日后的社會工作崗位打下基礎。于是,該女生自己構思活動,積極組織社會工作專業的其他學生的參與,發揮各個學生的特長與優勢,形成服務活動的主體力量。
3.1.2 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緊鑼密鼓的張羅社區文化的節目
該女生排除不支持、時間緊張等很多阻力,結合自身的資源,鼓動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發揮特長主動參與活動,利用自己的社網絡發動本班關系比較好的幾個女生練習了幾個單獨的小節目,主動走入其他寢室幫助其他寢室人員學習廣場舞《小蘋果》。同時,該女生邀請其他班級的學生擔任節目的主持人。該女生還從其兼職地方借了音響等服務活動所必須器材。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3.2 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及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服務活動
在活動時間和活動地方都商定的情況,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抓緊時間編制節目,練習舞蹈動作,編寫節目臺詞。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社會工作的督導教師、社會工作專業的學弟學妹和社區居民一起開展社區服務活動。其中社區居民包括社區退休人員、社區兒童、社區的在職教師、社區職工家屬等。
3.2.1 動用社區退休人員的參與
社區退休人員對社區具有比較大的認同感,而且對社區各項資源都比較清楚。服務活動開展的時候,需要接通電源獲得音效。服務小組原計劃在場地附件向商業店面購買電源接通,并且給付一筆費用。但當社會工作的教師把接通電源的事情告知社區退休人員后,社區退休人員非常用心的為我們提供資源并給與幫忙。原來社區退休人員有跳廣場舞的專用電源,而且這些電源是免費專用的。鑒于服務活動場地就是位于社區退休人員的廣場舞地段,社區退休人員為服務小組指明接通電源的地方,解決服務活動的最后一個問題。社區退休人員通過參與解決服務活動的問題而獲得個人自我價值的聲譽。
3.2.2 動員社區兒童、教師及家屬參與服務活動
社區服務活動也充分利用綜合理念開展服務活動,不僅要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而且還要爭取讓更多的人員參與進來。社會工作的教師,作為服務學習的督導,手寫了八張“歡樂火車社區文化”的字牌。這八張字牌不僅是宣傳本次服務,而且引導居民進入場地欣賞節日,更重要的是提供社區的兒童及家屬、小學生等居民參與的機會。舉字牌活動充分提供居民參與的平臺,展示社區居民的志愿服務精神,提升社區居民的自我滿足感及對服務活動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3.2.3 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及社區居民完成社區服務的演出
演出過程中,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是服務主體。有專門的大學生志愿自己當主持人主持服務活動。有專門的大學生負責音響。大學生按照自己策劃的文藝活動序列表演出自己準備的集體舞蹈、歌曲、三句半、武術和朗誦等以及社區居民可參與的游戲。其中,第一首集體舞蹈是兩個年級的社會工作兩個班合力完成的《小蘋果》。服務活動的負責人的思考是利用小蘋果進行開場宣傳,吸引更多的社區居民來觀看,而且可以讓社區居民參與到該舞蹈當中來。《小蘋果》開跳后,很多會跳舞的小學生、學齡前兒童、教師等都參與進行。跳舞是一個社區眾人可以參與的活動。
4.1 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自我成長
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勇于走出課堂,來到社區教職工往來的場地,利用自己的活動提升社區居民的精神生活。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利用本次服務機會體驗服務的整個過程,從心理、語言組織等各方面提升社區工作服務的實務能力。這本來就是邁出了成功的一步,為未來社區工作的崗位打下基礎。
4.2 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體驗志愿服務
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多數是大三的學生,在考研和考公務員等學習壓力下,能夠擠出自己寶貴的課外時間,利用晚上的時間積極進行排練,在周六利用休息時間免費給社區居民進行服務活動。這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來說特別不易。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體驗到服務別人,快樂自己,為自己的活動感到非常很自豪。
4.3 社區居民的參與
社區服務活動選擇在沒有棚頂、沒有圍墻但能容納很多人從不同高度角度觀看的籃球場,所以活動吸引了許多社區居民的觀看。有坐在輪椅上的骨傷社區居民坐在階梯上觀看,有拄著拐杖的老人站在高處觀看。有很多推著嬰兒車的社區居民來場地觀看。有電動車上的行人,還有駐足的行人。
當然,社區服務活動的時間有限,服務活動的節目質量有待提高,社區服務的宣傳需要加強,參與社區服務活動的人數需要增加,更主要的是服務活動的持續性和規律性,找到一支長期支持服務活動的主力軍是關鍵。可以從高校學者中發現更多服務社區的生機。
社區居民與社會工作專業大學生的社區共同參與是更廣泛、更直接、更有生機、更平等的參與,屬于公共社區控制。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的社區文化服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有深刻內涵的服務實踐,其深刻反應平等、參與的社區研究,也是服務學習中大學課程學習與志愿服務的實體行動。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的社區文化志愿服務在中國高校課堂教育和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徐永祥.社區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艷華.社會工作實務課程服務學習教學模式探索——以《老年社會工作》服務學習項目為例[J].社會工作,2008(3):18-21.
[3]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馮壽林,劉小干,馮小林.孔德學者觀及對中國學者人才計劃的解讀[J].江西社會科學,2015(7):217-221.
[5]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439.
G642
:A
:2095-2813(2015)10(b)-020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202
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文化志愿服務的模式研究——基于社會工作的服務學習方法”(YG2014157);江西省級人才課題“全面改善人才發展的環境問題——基于江西省青年科學家培養對象計劃的跟蹤分析”(15SKRC21);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社會質量視角下農村留守老人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研究——以江西省為例(2015RW1746)”;江西省教育廳課題“項目驅動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2014JG024)”;2014年井岡山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井岡山大學校園社區服務中心”。
馮壽林(1979,11—),女,江西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區文化及社會工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