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們通過語言了解一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而詞匯又是語言的主要構成成分,是組成語句、完成表達的最重要部分。在漢語的詞匯系統中包含著大量的文化因素,體現著獨特的中國文化,這些文化詞匯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不僅反映了中國獨有的文化內涵,也隱含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等。這種隱蔽的、不易于習得的文化含義讓留學生對于漢語的理解和使用產生很大的困難。所以針對留學生特別是中高級留學生,文化詞匯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對外漢語;文化詞匯;教學策略;中高級漢語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一、中高級漢語文化詞匯教學的必要性
胡文仲先生曾經根據不同語言詞匯的差異性,列出了跨文化交際中,詞匯文化內涵上的兩種不同情況:“(1)在A、B文化中,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不同;(2)在A、B文化中,概念意義相同,A對B有內涵意義,而B對A無內涵意義”。在前一種情況下,英漢兩種語言中很多有關動物、色彩的詞匯都是如此。例如:龍的形象,在中國文化中象征精神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而西方文化認為龍是魔鬼,是邪惡的象征。在后一種情況下,某些“文化詞匯”只在本民族的語言里體現出文化內涵。例如:在漢語中,“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讓人想到的是高風亮節、剛正不阿、正氣凜然等高尚的品格,而它們在英語中不過是一個只具有指示意義的語符,并不能引起人們的聯想。可以說,詞匯的文化內涵不是從語言一開始產生就有的,而是人們通過長期的實踐賦予詞匯的,它們是反映民族文化思想的一面鏡子。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撥開語言的表象,深入分析詞匯當中的文化內涵,領略它們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指”。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于文化詞匯的教學一直是文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留學生逐漸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不同階段所涉及的文化詞匯也略有不同,從大致的分布來看,漢語學習初級階段涉及的文化詞匯多為物質文化方面的詞匯,比如地名、人名、專有名詞以及飲食等較為形象有趣又利于理解的文化詞匯和內容;而到了過渡階段,則會在加深鞏固初級階段文化詞匯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文化內容,分類也更加細化,涉及如服飾、建筑、旅游等方面的文化詞匯,同時也加進了一些較為抽象和深層的文化詞匯和文化內容,如文學和制度。到了中高級階段,學生的語言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國俗熟語便應運而生,大量出現在這個階段,同時并未完全拋棄其他類別的文化詞匯。所以說,對于中高級階段的文化詞匯教學應注重反復重現、循序漸進,進行“螺旋式向前”的教學方式。下面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現狀,簡單談一下針對中高級漢語學習者的文化詞匯教學策略。
對于中高級學生的文化詞匯教學,不應僅僅停留理解的層面上,還應包括對文化詞匯的恰當使用。通過詞匯了解文化,又通過文化指導交際,這才是提高留學生的實際運用漢語能力。另外,教師進行中高級階段的文化詞匯講授不應只是局限于閱讀課、寫作課上涉及的內容,而是注重發散性、關聯性和貫通性,有意識地幫助學生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啟發他們的思維,從根本上掌握方法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中高級漢語文化詞匯教學策略
(一)對比闡釋法
對比在使人們關注兩者共同之處的同時,更能掌握它們的差異。針對剛才對胡文仲先生提出的兩類詞匯含義的不同點,我們可以通過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教學。這也是最為簡單、直接、有效的方法。以“梅蘭竹菊”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以及文學作品等將四君子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不同形象展示出來,加深它們對于這種文化差異的印象,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這是教師進行文化詞匯教學時最常用的方法,但應注意到文化的比較應當是客觀的、公平的,如果加入個人情感因素則會不利于教學,甚至可能引發文化沖突。
(二)小組分析法
中高級漢語學習者的會話能力相對較高,可以通過進行小組討論、分析來學習文化詞匯。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們共同閱讀課文或者某一篇文章、報道或者一起觀看一段視頻,通過對其中的內容理解來回答老師的問題,共同討論某些重點詞匯的文化意義。例如《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人物—媽媽:劉梅;爸爸:夏東海;女兒:夏雪;大兒子:劉星;小兒子:夏雨):
夏:美女,我回來了。劉:回來了!夏:那些猴孩子呢?劉:在房間里呢。夏:猴孩子們出來吧!我要宣布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啊。星和雨:什么新聞?什么新聞?什么新聞?劉:唉唉唉,新聞就新聞啊,少在這“爆炸”!夏:絕對是爆炸性的新聞。我的努力付出終于沒有白費。有了成果了!劉:老聽見成果,我們可從來沒見過。夏:這次可不一樣。老爸的劇本被采用了!眾孩子:耶!劉:那是不是應該給你點意思啊?夏:好像是有那么點意思。劉:這點意思他準備給多少啊?夏:這點意思是……劉:可別讓我們不好意思。夏:不好意思也就一萬多塊。(眾孩子歡呼)夏:好了好了!我準備今天晚上開瓶酒,咱們慶祝慶祝!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可以初步了解到這幾個“意思”,一定不是一般的“意思”。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堂小組討論,結合上下文或者情境共同探討這幾個“意思”的文化內涵,然后進行發表。教師了解了各組的意見后方可揭曉正確答案。這樣不僅讓學生有一個思考、聯想的過程,也增加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學生在生動的情境當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任務匯報法
此方法同小組分析法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之處在于以匯報的形式完成小組任務,而不是在課堂上進行。這就要求學生在基于老師所給的文化點要進行查閱資料、分析總結、匯報講解等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己去了解文化的過程,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但是教師應考慮此方法的可行性,在選取題目、設置問題、匯報形式等方面做精心的設計,以免給學生造成太大的壓力。
(四)詞匯聯想法
詞語聯想是以文化背景、社會經歷和文化知識等經驗基礎對詞匯間互相聯系關系最直接的映射,并通過聯想將詞匯逐漸拓展為一個詞群,最終構建出一個放射型的詞義網絡。此方法適合中高級學生,對于他們拓展詞匯量和分析新詞有很大的幫助。但由于此方法占用時間較長,并且靈活性較大,教師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五)專門授課法
中高級漢語學習者對于閱讀課、寫作課、文化課都不陌生,但是專門的文化詞匯課是否也應該加入中高級漢語學習者的課程體系之中呢?我認為很有必要。在教學上,應結合漢民族文化背景,以類統攝,根據語義場理論,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注重實踐性,提高留學生實際應用漢語的能力。
對于文化詞匯的專門講授也應講究方法,以上方法如對比闡釋、小組分析、聯想法等等皆可使用,并且往往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們也應注意到,單一的詞匯有可能包含多種文化含義,而同一種文化含義往往也可能通過不同的詞匯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在表達“自信、有準備”這個意象的時候,我們可以說胸有成竹、勢在必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還可以說隨口唱山歌——心里早有譜等等。這說明我們在進行文化詞匯教學時,不僅要看到文化之間的聯系,也要看到詞匯形式的差異。我們可以參照詞匯的類聚性和文化層次理論,將漢語文化詞匯的分類更加細化、多角度化,教會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應用漢語文化詞匯。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應該采取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氛圍,并且了解詞匯的組合規律、創造規律,使他們能夠舉一反三,將交際順利地開展下去。
三、結語
漢語中的文化詞匯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中華民族文化背景,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提高留學生實際應用漢語的能力。對于學生,我們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在師生互動中培養學生對文化詞匯的敏感性,最后逐步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3]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5]趙德榮.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及其教學[D].蘭州:蘭州大學,2013.
[6]王遵麗.初中級漢語教材中文化詞匯的選取[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7]吳元元.文化詞匯的對比研究與EFL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8]王衍軍.談對外漢語“文化詞匯”的類聚性及教學策略[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3(3).
作者簡介:喬玲,女,漢族,吉林白山人,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2013級學生,碩士,專業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