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摘要】漢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洋溢著人們對生命存在最佳狀態的執著追尋。什么是生命的最佳狀態?它要求生命踏出自我的孤島,與世界進行聯系、溝通、交流,這就是所謂的表達,從口頭到書面,從流傳到記錄,人類不僅能進行橫向的與同一時間、同一時空的人的交流,還可進行縱向的與歷史時間、歷史時空的人進行精神上的交流、溝通,這些都賴于文字。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漢字;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高中生來說,白話文運動之后改良的現代文字沒有理解上的難度,但是對古代文學中所涉及的與現代文字讀音、意義等相異的古文字卻沒有決勝的信心去識記、領悟,直到從字到詞,從詞到句,依次翻譯。這妨礙學生對古文學基礎知識的積累,使學生無法攻破古文學閱讀,不能實現縱向的與歷史時間、歷史時空作者的交流活動,獲得關于彼時間段、彼時空的認識。所以,教師不僅僅要考慮怎樣讓學生應付高考語文試卷中古漢語、古文學的部分,還要考慮對文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真正讓學生從對漢字的識記、內涵領悟入門,實現對古代文學的有效閱讀。
一、考究漢字的美學魅力,為漢字學習激趣
漢字是中國古老文化的一個分支,它散發著美學的魅力,包含藝術的張力。若不是書畫大家或愛好者,沒有人去考究漢字本身的藝術性價值,我們只是把它當作一項閱讀,為橫通中外,縱貫古今的工具。以它作為媒介,摘取文學大家的人生哲學、人類普遍卻具有深刻意義的情感、璀璨生輝走在人類前沿的思想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漢字的失落已成必然。中國這一古老文化的傳承也已是光景黯淡。不僅如此,一味地將漢字作為一種工具對待,會失去對漢字敏銳的感受力,使學生降低對古文學作品的期待,這更不利于漢字工具性作用的發揮,反而讓漢字成為一道阻隔現代視角與古老文化接軌的關隘。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美學的視角打開古漢字之門,讓具有藝術張力的漢字感染學生,激發其興趣,使學生對漢字的學習滿懷期待。在這里,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讓文字以一幅幅圖畫展現出來,使學生獲得古漢字文化的審美體驗。
《勸學》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勸誡性哲理文章,其中所涉及的句子都可單獨拿出來當作名言警句及學生時代的座右銘。在沒進行文章閱讀時,我們通過題目會知曉文章所言方向。學要勸,怎樣勸?“勸”字的原始字形已經暗示給我們。古漢字中,“勸”由四部分組成,左邊是上中下結構,草字頭覆蓋在兩個口之上,兩個口之下是雋字去掉乃。右邊是力字。將這些部分的意義連起來,這一漢字給我們的視覺效果是:“有鳥藏身草叢之下,用悠揚的歌聲為農民送去播種的消息”?!皠瘛弊殖錆M著會意的色彩;“學”也具有藝術的魅力。在甲骨文中,上面的形體暗示我們的意義是一只手在教另一只手織網,下面則是嬰兒的形態,上下連起來,給我們的視覺效果是:“織網這一工藝很復雜,需要從嬰兒階段進行手把手的傳授才能掌握”。這兩個字雖然看起來很簡單,從現代漢語的角度很容易把握,但其中卻蘊含著很多美學藝術的意義,這從每一文字的演變形體,我們就能看出。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教師可從這些入手,將文字的演變形體用多媒體顯現出來,并配上形體結構的美學意義,更使學生大飽眼福,興趣十足地進行古文學閱讀。
二、結合文本總結漢字文化,增強古文學閱讀基礎
將獨立的文字放置文本內容中,文字的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現。簡而言之,作者賦予文本靈魂,文本賦予文字生命。文字的生命因文本靈魂的截然不同而散發不同的氣息,有些文字可能在這一語境中表達這個意思,在另一語境中又表達出另外一個意思,無論感情基調還是意義都大相徑庭或截然相反。但由于學生的古文學閱讀量有限,可能會常用慣性思維,因一葉而障目。具體來說,就是割裂文本內容、具體語境、實際句法,用古文字的常用之意去生搬硬套,進行無章法的翻譯,有時會誤打誤撞,找到正確的理解方式;有時會驢唇不對馬嘴,出現理解上的偏頗。所以,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有效地對古文學進行閱讀,要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進行漢字文化、意義總結,增強古漢字的儲備量,為古代文學閱讀奠定基礎。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句出自《陳情表》,其中“逋慢”在教材注釋中被解釋為逃避、怠慢。將“逋慢”單列出來,學生可能因“慢”取意,但心仍有顧慮,這就延誤了判斷時間。為了讓學生快速地捕捉到句意,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進行閱讀,總結漢字文化。與“逋慢”相對的是“切峻”,切峻有急切、嚴峻之意,又聯系上文,逋慢自然是遲緩、怠慢之意。為了讓學生有效地把握字義,教師還可多列舉一些如《魏書·太宗紀》中的“刺史守宰,率多逋慢”等等。
三、作業布置以一找十,引導學生積累運用漢字
知識的無限常受限于課堂的有限,如不進行學習空間的額外征求,學生的認識必定是偏頗、片面的。對于古文字的學習來說也是如此,課堂上,學生或許通過古文學閱讀只知道所學漢字的其一,卻不明其二。在今后的學習中,可能就是這沒涉及的部分成為古文學閱讀的障礙核心。所以,教師為除后患,幫助學生建立古漢字知識系統,需要布置作業,讓學生以一找十,聯袂起知識網絡,在今后的古文學閱讀中可以信手拈來,隨心運用。
例如“考”字,在古漢語當中,其意不止一個,教師要為學生布置作業,讓其查找工具書,諸如《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文字學概論》等,整理關于“考”的字義及相應的例句?!翱肌庇小袄稀敝?,還有“死”之意,如《禮記·曲禮下》中:“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嬪”。“考”還有“敲”之意,如“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漢字文化是中國古老的文化,教師不僅要作為一種應付高考的知識傳授,還應將其作為一種精神、一種藝術、一種文化進行傳承。采取多種有效教學方式,激起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