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供應鏈金融的出現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商業銀行信息不對稱性等問題,成為各大商業銀行的業務重點。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和發展,為商業銀行供應鏈線上平臺建立在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商業銀行應當積極探索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創新平臺的開發,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綜合性供應鏈金融服務和產品。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
供應鏈金融服務是目前各大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最為熱門的業務。國內的普遍觀點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一種獨特的商業融資方式,以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為核心,為上下游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提供綜合性的金融產品以及金融服務,加快整個供應鏈的資金運轉以及維護供應鏈的正常運行,降低企業的運行成本。目前中小企業由于經營風險較大、財務制度不健全,在向商業銀行融資時存在審核周期長、貸款利率高等問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以核心企業為核心,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導致的供應鏈斷鏈等問題。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改變了傳統的對單一企業風險評估的授信方式,采用對整個供應鏈的授信方式,掌握更多信息的同時簡化了銀行業務程序。
一、互聯網沖擊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
國內的供應鏈金融發展起源于深圳發展銀行,在2006年,深圳發展銀行首次提出建立供應鏈金融品牌。近年來,“互聯網+”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新興技術為金融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各大商業銀行紛紛發力打造互聯網平臺下的供應鏈金融品牌,借此延伸商業銀行的縱深服務。
表 各大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平臺
資料來源:各大商業銀行官方網站。
商業銀行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平臺已經從起步階段的供應鏈金融1.0即較為普遍的“1+N”供應鏈模式到現在的供應鏈金融3.0時代即“M+1+N”供應鏈模式。在供應鏈金融3.0時代,各大商業銀行通過打造電商云服務平臺,讓整個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的訂單、運單、收單、融資、倉儲等經營行為流通于平臺之上,積極與物流公司、第三方信息企業積極合作,共同搭建金融服務平臺,為整個產業鏈提供綜合性的金融產品以及服務。商業銀行可以在規避傳統融資方式下信息不對稱弊端的同時,清晰了解供應鏈的運營情況,在此過程中提高多方在線協同能力,提高業務效率。銀行通過對“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把控,為整個產業鏈的供應商、經銷商等提供金融服務。
二、互聯網時代下商業銀行的機遇與挑戰
2013年互聯網元年概念提出以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大跨步發展,“互聯網金融”成為了各大金融機構爭奪的潮點。但互聯網金融是一把雙刃劍,新機遇與新挑戰并存。
隨著商業銀行建立的供應鏈金融平臺授信額度的不斷擴大、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充,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顯現的尤為重要。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商業銀行快速、便捷、有效率的處理數量龐大、類型復雜的各種數據,對數據進行進一步篩選、整理之后,得到數據的某種特定一般規律,對用戶需求、風險情況等信息進行調查判斷。目前運用較為廣泛的是對于客戶的資信評估,通過大數據技術對于企業的日常財務數據、存貨狀況、收付款信息、資金結構、信譽信息等研究判斷,將抽象的資信要求化為具體的數據指標,較為準確的把握客戶的資信情況,有效進行風險控制。配合大數據技術,使用的云平臺受到商業銀行的好評。將龐大的數據體存放于互聯網云端,商業銀行可以在查詢到整個產業鏈中的所有信息,使業務更加方便快捷的進行。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同時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成為其供應鏈金融發展進程中的障礙。首先,傳統的金融機構存貸業務規模龐大,數據量龐雜,而現今商業銀行對于大數據技術的把握以及運用程度不高,計算機硬件更新換代緩慢,信息處理能力堪憂。同時部分數據的真實性也有待,在保護客戶隱私的同時提高信息質量,保證信息真實可靠性也是一大挑戰。其次,互聯網金融中大部分信息儲存在互聯網云端,存在網絡攻擊、信息泄露等危險。一旦信息出現泄露等情況,商業銀行的商業機密、客戶的私人信息都將暴露于公共平臺,對于互聯網平臺建立也是一大威脅。最后,隨著電商平臺滲入供應鏈金融業務,傳統的以商業銀行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收到挑戰。早期,阿里巴巴、京東、蘇寧已經建立了以電商平臺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平臺。而現今基于B2B電商平臺、基于B2C電商平臺、基于支付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也逐步開始建立,供應鏈金融業務競爭愈加激烈。
三、對互聯網時代下商業銀行發展建議
1.提高互聯網技術,培養創新型復合人才
在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競爭主要是互聯網創新型復合人才的競爭。僅僅擁有金融知識儲備或者擁有互聯網技術已經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商業銀行在人才招聘、人才培養時應當注重復合型人才的選擇,在能夠熟練處理應對大數據以及掌握互聯網技術的同時具備較好的金融知識儲備的人才將成為各大商業銀行爭奪的對象。其次商業銀行應當積極參與計算機硬件更新換代以及計算機軟件的及時更新,保證數據的處理能力以及處理質量,以配合當今時代的快速發展。
2.牽手電商平臺,實現強強聯合
在電商平臺膨脹發展的時代,我們以及無法忽略電商帶給我們的快捷便利。商業銀行與各大電商平臺開展戰略合作關系。基于電商平臺,可以減輕對于商業銀行信息處理能力的基本要求。電商平臺對于大數據的處理能力以及信息的整理研究技術已經基本成熟,商業銀行與電商平臺合作設定對于企業的資信評判標準等其他數據基本要求,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效率。以銀行為主導,提供放貸資金,由銀行評選出資信較高的優質企業,降低了電商平臺的風險程度,促進資金流的安全正常運行。以銀行為主導的電商供應鏈金融平臺的打造,實現電商平臺、商業銀行、客戶企業的三方共贏的局面。
3.建立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監控體系
金融最重要的是風險控制,一旦集中爆發大規模風險將是災難性的。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緩慢于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能力,而關于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法規目前尚不完善,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具有完整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避免盲目擴大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業務規模。在加大對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的風險監控以及資信評估的同時,商業銀行應當實時注意產業鏈的運行情況,注意資金流向以及貸款收回情況。在風險可控、可見、可承擔的范圍內,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
參考文獻:
[1]史金召,郭菊娥.互聯網視角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發展與國內實踐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5(132).
[2]趙燕.我國商業銀行跨境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及對策[J].經濟視角(下),2012(09).
[3]臘景,李莉.互聯網時代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研究[J].新經濟,2015(10).
[4]何娟,沈迎紅.基于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云倉及其運作模式初探[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07).
[5]陳新平.供應鏈金融初探[J].商場現代化,2008(32).
[6]王益君,孫林霞,李釩.供應鏈融資與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模式優化研究[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9(07).
[7]陳莉.長三角供應鏈金融服務發展現狀及風險控制探究[J].電子商務,2014(10):9-10.
作者簡介:胡婉婷(1996-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