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目前在很多地區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天津濱海新區的生態環境分析得出了相關結論;并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而后本文從環境經濟政策角度出發,通過中國和世界先進國家政策的對比,給出了相關問題分析和建議。
關鍵詞:生態環境;實證分析;環境政策;先進國家經驗
一、引言
中國經濟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騰飛的階段,但是由于在20世紀的工業高速發展進程中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導致中國環境惡化。21世紀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大力保護環境,成績斐然。從“九五”計劃開始,國家層面出臺了指導性的政策意見,但很少納人到地方法規中,缺乏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體系。
在以往學者對于環境績效的研究中,往往只注重整體的發展,而得出相對樂觀的結論,但缺乏對局部地區的實證分析;而在對環境經濟政策的研究中缺乏對于中外政策的異同點分析,容易以偏概全,得到不全面的結論和建議。本文的實證分析部分將從整體和局部兩個部分對環境經濟績效進行分析;而在環境經濟政策部分則通過中國與日本韓國這兩個亞洲國家,以及美洲的美國和歐洲的瑞典進行比較分析,最終給出相關建議。
二、對于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的實證分析
1.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采用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其中污染排放物又可分為三類:液體污染排放物、氣體污染排放物以及固體污染排放物。本文選取了污染物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的變量指標,包括是人均廢水排放量,人均氨氮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人均化學需氧量。
本文用人均GDP指標來度量經濟增長。因為與總量GDP相比,人均GDP更能反映真實經濟發展水平變化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數據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計算而得。
2.模型構建
本文將環境污染程度作為因變量,而將經濟發展程度作為自變量構建模型。考慮到異方差的問題,本文模型的變量將采用對數模式。具體模型如下:
通過研究該模型中自變量的系數,我們可以得到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曲線關系,從而對于經濟環境政策的制定給出相關建議。
3.回歸分析
利用1993年-2013年全國的相關數據,我們上述模型進行了回歸分析,得到了如下結果:
通過上面的回歸結果我們可以看出,環境污染和經濟發展是一個U型的二次關系式。由于三次方的系數顯著程度低于5%,所以認為對于三次方的回歸估計不顯著,而另外的兩個系數和常數項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此外,DW值為1.46,證明不存在序列自相關,而且R值和調整R值均大于95%,證明了該模型的顯著有效性。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環境污染和經濟發展的大致關系式為:
4.結論和建議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是呈現一個“U”型的關系,說明我們是可以找到一個在經濟發展中環境污染的最低值的。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的發展,而忽視或者局部忽視環境污染的控制都是不可行的。所以國家應該積極推行相關環境經濟政策,保證環境和經濟的同步和諧統一發展。
三、我國存在的問題和相關建議
雖然我國環境經濟政策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市場機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補償、流域跨界污染控制補償、流域生態環境效益共建共享等試點,為建立宏觀有效的生態補償政策創造條件。
通過對于以上三個國家環境經濟政策的研究,我們給出了如下三個建議:
第一,完善環境稅收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現在的資源稅缺少對水資源、森林資源等資源的稅收保護,征稅范圍較窄。在對不可再生資源開征的資源稅中又存在著稅率過低的問題,不能真正反映資源開發的社會成本。
第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補償政策的構建,在水資源的保護方面還存在很大缺陷,所以下一步的重點應該放在典型流域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補償、流域跨界污染控制補償、流域生態環境效益共建共享等試點,為建立宏觀有效的生態補償政策創造條件。
第三,加強對社會公民的環境經濟政策普及,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構。應該將民間力量作為環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環境質量與經濟系統優化評價中,要大力提倡和鼓勵民間團體關注環境問題,形成全民環保的新局面。
注釋:
數據由各期的《中國環境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環境統計公報》整理計算而得.
參考文獻:
[1]陳燕.美國環境經濟政策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3).
[2]劉登娟.瑞典環境經濟手段經驗借鑒及對中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啟示[J].華東經濟管理,2013(5).
[3]李永東.日本的環境經濟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借鑒作用[J].現代日本經濟,2007(6).
[4]郭杰忠.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動關系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8(6).
[5]李軍霞.中·韓·日環境經濟政策影響因素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2.
[6]王西琴.水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決策模型的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1(5).
[7]王曉寧.基于績效評估的地方環境保護機構能力分析[J].中國環境科學,2006(3).
[8]陳勛鋒.2000-2005年中國的資源環境綜合績效評估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7(12).
[9]董戰峰.“十二五”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建設路線圖[J].環境經濟,2011(6).
[10]Ole Kristian Fanchald, Environmental Laxes and Trade Discrimination, Kluwer International Ltd,1998。
[11]John KHorowitz and Kenneth E. McConnell,2002; Raymond B. Palmquistand V. Kerry Smith,2002.
作者簡介:焦鄭瑩(1993- ),女,漢族,包頭人,天津科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12級環境科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