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新濤
(青島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山東青島 266033)
田徑運動的發展起源于是人體的自然活動,是對人體力量性、持久性和柔韌性等身體素質的綜合考量,是進行其他體育項目的基礎[1]。在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文件中所涉及到的項目大多數是田徑類,因此普通高校非常重視田徑教學活動,是體育教學的主體內容,要求學生在田徑項目中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才算合格,對學生往往是強制性的標準。田徑作為基礎課涉及的多是高難度競技類項目,同時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及教學要求的影響,為了保證競技體育的完整性,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的是運動型的訓練方式,對于普通的大學生來說造成很大的負擔和壓力,導致上課的情緒不高,容易產生抵觸心理。
隨著普通高校的教學改革實行學分制管理,田徑課往往是作為選修課的形式出現的,然而根據數據顯示,學生普遍認為田徑課的訓練強度大并且單調枯燥,再加上考核難度大而不去選擇選修田徑課,因此田徑課由于選課人數沒有達到最低標準而沒有開設成功的比例高達80%,可見在學生的群體中對田徑課的重要性沒有形成普遍的認同感[2]。而且由于田徑項目的特殊性,對個人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而這不是能通過短時間的訓練和培訓就能提高的,而且田徑課在高校中只是一門輔助課程,課時必然有限,學生不可能投入過多的精力在提高田徑課的成績上來。與之相比,學生更愿意接受快樂體育的理念,比如深受學生歡迎的足籃排、乒乓球、交際舞等具有樂趣的,適合學生活潑好動本性的體育課程選擇的人數就相對多。實際上,堅持田徑運動能夠有效幫助人體提高身體素質及人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因此,提高學生對田徑課的認識,掌握正確的田徑運動方法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在田徑教學中往往強調的是對學生技術性的訓練,卻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常在田徑課堂教學中都是統一規格的訓練內容和訓練強度,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及心理情感上的需要,也沒有考慮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在如何將田徑運動與日常健身鍛煉相結合。而且田徑項目的運動難度和強度都比較大,單調的訓練內容都不能夠使學生產興趣,缺少以人為本的理念,就不能夠對學生推崇終身體育的教育理念,失去了體育教學的真正意義。
在現行的高校田徑教學模式中仍然是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沒有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對學生的田徑教學過于強調田徑競技性項目的一面,訓練內容主要還是以專業系數比較高的技術性項目為主,對于大部分的學生來說都是不能承受并且按要求完成的,忽視了學生的身體素質現狀及心理承受能力,對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失去了堅持下去的信心。另外,學生個體的情況以及對技術性動作的接受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盲目地制定統一的過關標準顯然是不科學的。
傳統的田徑教學內容都是對競技性項目的進行強度和技巧性的訓練,由于田徑項目本身是跑、調、投等運動形式,都是靠個體自身的反復練習來實現的,沒有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內容和形式都比較乏味,缺少娛樂性,很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當前大多數的普通高校田徑教學過程中仍然是以老師為主體,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進行訓練,機械化和程序化的現象比較嚴重,沒有調動起學生的參與性和創造力,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體現出來,并且田徑項目的訓練成果不容易得以提高,學生看不到成績就不愿意堅持下去。
對田徑項目的考核模式非常固定,基本都是設定統一的標準通過時間指標、高度指標、長度指標幾個方面考核達標通過率。雖然定量指標非常多,成績也顯而易見,但是對于田徑運動來說,個人自身的身體素質在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這是由遺傳所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因素,所以成績并不能綜合地考查出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能體現出平時的訓練效果,如果光由成績來評判是不夠科學合理的。
在普通高校的教學改革的趨勢下,田徑教學課也應該打破傳統,與現代的教學理念相融合,不僅要體現出田徑項目的競技性,也要重視其娛樂性和趣味性,樹立健身體育的教學觀念,將教學重點從技術性教學轉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發展方向,強調田徑運動在強身健體方面的作用。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來確定田徑課的具體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不是田徑競技性項目的完整性,而是要考慮授課的內容是否能讓學生真正的接受和掌握,并能在今后的日常鍛煉中加以運用[3]。
另外,教師在田徑課程內容的編排方面要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包括速度、力量、柔韌性等方面,并且充分結合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將課程安排設計得更加生動有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減少學生在單調的訓練過程中所產生的厭煩的心理,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田徑運動中來,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大學生不是專業的運動員,不需要進行那么高強度的技術訓練,在田徑教學中應該以強身健體為根本,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樹立終身健身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循序漸進的訓練,在授課方式上要采用更為靈活多樣、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形式。首先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各項身體指標情況,根據田徑項目的教學目標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教師在上課前可以先與學生開展一些互動性強的活動,并在此基礎上可以活躍課堂的氛圍。教師可以多向學生講解一些田徑項目中能在日常鍛煉過程中實用的小技巧,比如那些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小的健身操,男生比較重視健身可以多講解一些科學健身的方法,對女生則可以教授一些保持身材苗條的小動作,這些看似田徑課程之外的東西卻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田徑運動的興趣。另外,田徑運動是所有運動的基礎,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上,還可以將其他的運動形式比如各種球類、健身操等與田徑運動結合,都符合田徑教學目標。
大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逐漸趨向成熟的階段,同時這個年齡更愿意嘗試新鮮的事物以及挑戰自我極限的勇氣。普通高校的田徑教學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特點,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更加多樣化,并調動起學生對田徑教學改革的參與度,積極出謀劃策,從自身實際出發對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提出可行性的建議。教師要降低田徑項目的教學難度,更傾向于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為目標,以學生為田徑教學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提高趣味性,比如增加游戲的環節,游戲的形式不用拘泥于田徑項目,放寬標準,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游戲增加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也可以將學生分為小組進行娛樂性的比賽,大學生都有著較強的榮譽感和團隊精神,以比賽的形式能更好地吸引他們參與到田徑運動中來,在不知不覺中既完成了訓練的目標,這樣的形式讓學生不會感受到訓練的壓力,反而更愿意投入其中。
對學生田徑課程的考核除了要關注基本的運動技能和指標的完成,還要結合學生平時課上的訓練態度、努力程度、田徑理論知識的掌握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評價,尤其對個人的進步程度納入考核的標準中,切實地減輕學生對成績方面的壓力,鼓勵學生積極地投身到田徑運動中來[4]。對學生田徑成績的考核評價要從多個角度予以考慮,評價的參考指標要具體全面,評價方法注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將考核工作深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而不只是期末的那一次考核成績,這樣更加合理地體現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表現情況,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每一次課的重視,避免因為提高不了成績而失去堅持鍛煉的信心。田徑課程的考核形式也要多樣化,除了計量運動成績和教師評分的規則外,還可以增加學生互評和自我評價的環節,提高學生的興趣。
總之,當前普通高校要改變田徑教學重視技術性項目訓練的傳統模式,要建立“終身體育”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參與田徑運動的興趣,以豐富多樣的課堂教育形式為基礎,制定科學人性化的考核評價模式,從根本上減輕學生在田徑學習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的壓力,促進高校田徑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1]張華,張智新.北京普通高校田徑課教學的現狀與發展的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2):38-40.
[2]畢紅星.我國部分普通高校田徑課教學改革關鍵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0(1):67-70.
[3]初永和.高等田徑教學面臨的困境和對策[J].遼寧體育科技,2002,24(2):32,55.
[4]昌林.高校田徑教學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6(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