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琳
(上海杉達學院體育教研室 浙江嘉興 314100)
為了改善近20年來全國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的現狀,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求,自2007年開始,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簡稱陽光體育運動),目前全國基本形成了固定性和特色性的陽光體育活動,如每年冬季開展的全國性的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上海實施的陽光體育大聯賽等。作為一項覆蓋面廣、貫穿時間長的系統工程,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需要廣泛而充分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高校這個開展平臺上,體育社團作為最受大學生歡迎的活動形式,其在陽光體育運動開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覷,《決定》中也指出:“加強學生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建設”。
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旨在通過提高體育認識,加強組織領導,以《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全面實施為基礎,通過與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從而達到“達標爭優、強健體魄”的目標。陽光體育在高校的開展,對推動大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理念和行為習慣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體育教育不僅要解決學生的身體健康問題,更多解決的是學生的體育意識建立問題”[1],高校應抓住這次契機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一些學者在研究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開展情況過程中,較多的從理論層面分析陽光體育運動應該與體育課相結合,與課外活動銜接,重視體育社團的功能和作用,開展體育文化節等活動,營造良好的鍛煉氛圍。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承認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的開展還存在比較多的問題。
首先在對陽光體育運動的認知方面,組織者、監督者、引導者和行為主體各方面對陽光體育運動的本質認知不夠導致了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的狀態是流于形式:積極相應號召,形式豐富多彩,但是過于偏重形式,覆蓋面不夠廣,缺乏持續性。部分高校負責人對陽光體育運動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陽光體育運動是主要針對中小學生開展的活動,與高校相關度不大,因而對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引導、組織和監督工作做得不夠到位。而高校大部分體育教師對陽光體育運動了解也不夠深入,認為積極帶隊參與學校組織的競賽或者代表學校外出比賽即可,沒有認識到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的本質不是形式上的工作,而是需要實實在在改善學生體質,促使其掌握至少兩項運動項目。而學生作為行為主體,其主觀認知對其行為起主導作用。許多大學生在高校這種相對自由的環境中,體育與健康課程采用選項課這種相對能夠滿足興趣愛好的形式,使其過度重視個人興趣愛好,而忽視基本的身體素質訓練的重要作用,也比較抵抗或者厭惡身體素質練習。
另外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少且重復,教學方法單一滯后,考核不能為教育目標服務和體育師資力量的薄弱,都是阻礙高校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得以順利開展的因素。
大學生體育社團隨著高校教學學分制的推行而逐漸發展為高校體育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還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但是大學生體育社團以其時間的業余性和形式的靈活性、活動的文化性、娛樂性健身的健身方式和內容的豐富性而成為大學生最受歡迎的學校體育活動的形式之一。
研究者調查發現大學生體育社團近年來數量不斷增加,但是新興體育項目社團比例仍然較低,無法滿足大學生對新興項目的運動需求,大學生體育社團總數偏少,社團人數少、規模小,覆蓋面仍然不夠廣泛,離陽光體育運動所要求的85%以上的學生掌握至少兩項運動項目還存在一定差距。在學生參與體育社團的動機方面,大部分學生參與社團的最初動機都是以興趣愛好和鍛煉身體為主,但是因為大學生體育社團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管理問題、資金或者場地困難、活動內容和形式過于單一等問題致使部分不成熟的體育社團處于“開始熱火朝天,中期零零散散,后期只有骨干”的尷尬境地。
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如火如荼地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到其中高校處于一個相對特殊的位置,中小學可以有統一的“三課兩操兩活動”,而高校因實施學分制的管理,其管理相對松散,學生個體相對自由,在此制度下高校不可能像中小學一樣實行統一的活動和訓練。
首先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為體育社團的蓬勃營造文化氛圍。“陽光體育文化指將陽光體育的內涵扎根在體育社團之中,形成以學生體育社團為形式的陽光體育發展模式,并通過社團成員的力量,號召更多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2]陽光體育運動在開展過程中雖然有些形式化,但是其熱潮帶動了高校的各項體育文化活動,注重運動健康知識的宣講,使大學生們能從本質上理解運動,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體育與健康意識,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體育社團活動中。
其次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推動校園體育資源的建設和豐富,為體育社團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為保障陽光體育運動的順利開展,陽光體育專項經費用于學校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和基礎體育設施的建設。在體育活動開展和體育資源都有保障的情況下,也為體育社團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而學生參與到體育社團活動由最初的興趣驅動發展到內化為行為習慣,能夠推動陽光體育運動目標的達成。
最后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促進大學生體育社團運動水平的提高。以上海市高校為例,上海市為切實推動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自2008年開始組織上海市陽光體育大聯賽,大聯賽設高校本科組、高職組、高中組、初中組、小學組和中專技校六個組別,2012年吸引了51所高校參與,共有31個項目,通過調查發現,部分高校的參賽隊員是來自體育社團,而體育教師也會將日常的訓練下放到項目發展相對成熟的體育社團中,通過社團來組織、訓練和參賽的形式促進了體育社團運動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大學生體育社團的發展和成熟。
體育社團為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的開展搭建平臺。高校學生整體的分散性、時間的相對松散性和個體的相對自由性決定了在高校較難像中小學一樣開展經常性的集體活動,而具有時間高度靈活性和內容極具多樣性雙重特征的大學生體育社團就成為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順利開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首先《決定》指出要加強體育社團的建設。陽光體育運動作為一項系統性活動,需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而大學生體育社團作為大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參與的體育組織,對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有重要的意義,故而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要加強體育社團的建設,為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打好基礎。
其次大學生體育社團可以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動機和行為習慣,有利于實現陽光體育運動所要求的掌握至少兩項運動項目。高校很難組織班級集體活動,而體育社團的自主選擇性、內容豐富多樣性為大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鍛煉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社團作為一個由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群體形成的組織,成員在體育社團中會獲得周圍成員的鼓勵和支持,其志同道合的環境尤其對社團成員保持良好的鍛煉興趣和習慣有尤為重要的作用,研究統計表明,“體育社團大學生鍛煉動機總分顯著性高于非體育社團大學生(P<0.001)。從體育社團與非體育社團大學生鍛煉動機的差異和鍛煉動機的影響因素的分析發現,體育社團可以強化大學生的鍛煉動機。”[3]進而其體育消費意識也會相應改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改善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促使其鍛煉習慣的形成,從而形成終身體育意識。
最后,大學生體育社團為陽光體育的開展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大學生體育社團間的經常進行交流活動,而且現在高校大部分以大學城的形式存在,有利于各高校間的體育社團進行交流競賽。大學城的大學生體育社團可以實行包括教師、場地、活動等各方面的資源共享,而且有助于學生結交更多的朋友,形成良好的鍛煉氛圍,在此交流平臺上促使陽光體育運動氛圍的形成。
大學生體育社團的覆蓋面小,容量不夠。社團的穩定性不夠,成員流動性大,這些大學生體育社團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都是制約陽光體育運動與大學生體育社團緊密結合共同發展的因素。因為大學生體育社團的不成熟、活動內容不夠豐富會引起社團成員的流失,其鍛煉興趣愛好逐漸消失,對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制造障礙。
大學生體育社團和陽光體育運動作為兩股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積極力量,雖然都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雖然陽光體育運動目前在高校開展過程中仍存在認知不夠、活動流于形式、體育教學尚不能很好的為陽光體育服務等問題,但是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可為大學生體育社團的發展創設良好的文化氛圍,提供物質基礎并有利于社團運動水平的提高。
大學生體育社團的開展也存在規模小、覆蓋面不夠廣泛以及管理運行等問題,但是大學生體育社團為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的順利開展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有利于學生鍛煉行為和習慣的養成,促使陽光體育運動目標的達成。
[1]白鳳瑞,彭延春,鄭柏香.高校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體育與科學,2009,3(20):95-96.
[2]倪偉,索紅杰,徐海朋,等.上海市大學生體育社團推動陽光體育運動的現狀與建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1):90-94.
[3]潘秀剛,陳善平,張中江,等.體育社團對大學生鍛煉動機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7,33(7):71-74
[4]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Z].教體藝〔2006〕6號.